[说不尽的“我”和“你”] 奇葩说.docx
4页[说不尽的“我”和“你”] 奇葩说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①),是当代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的一首名诗,也是当代朦胧诗中的经典之作朦胧诗,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意象组合时的片段性、跳跃性,而产生了许多未定点和空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能让人常读常新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以部分暗示整体,以尽可能少的片段唤起读者尽可能丰富的意象感受和情趣发现,这就是“以少总多”,或“以小见大”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这就是说,读者读诗的过程是一个“披文以入情”②的过程,即总是不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充实、丰富作家所创造的符号世界的过程对于一篇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包括诗歌作品,不同身份和立场的读者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并且,读者阅读的角度越多,能读出的意义就越丰富下面我们就来尝试对顾城的《远和近》这首小诗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一、恋爱网络中的“我”和“你” 在顾城的《远和近》这首小诗中,有两个代词:“你”和“我”短短的一首小诗中, “你”和“我”各出现了三次他们出现的次序是:你—我—我—你—我—你。
诗中的“你”、“我”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既可以把他们解读为普通的“你” 、“我”,即一般关系的两个人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一对情侣,有人说两人将爱而尚未爱,有人说爱情已经出现裂痕,也有人说一男一女正在恋爱中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负气、沉默,在关系僵持中其中一方一个细微的动作,却激起对方情感的波澜,感觉对方虽与自己身与身近在咫尺,心与心却远隔天涯了 诗中最重要的动词是“看”,用了四次看”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接触方式把这首诗看作情诗,或不看作情诗,似乎都可以,因为就诗本身所写的内容,简单到极点,广泛地、形而上学地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接触当然一男一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在其中,但究竟有没有爱,是在什么阶段上的爱③,却很难确定 二、哲理网络中的“我”和“你” 在顾城的《远和近》这首小诗中,诗借“你”“看我”、“看云”这两个情境,阐发了关于远和近的哲理,而诗的题目也叫“远和近”你”“一会看云”,“你”与“云”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很远的,“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 这个“很近”应该说的是“你”和“云”在心灵上的距离很近你”“一会看我”,“你”能看到“我”,说明“你”与“我”在空间距离上应该是很近的;“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这个“很远”应该是说“我”和“你”在心灵上的距离遥远。
这就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灵距离并不一定是对应的 我们也可对这首小诗做进一步的解读,认为它写出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你”看“我”时,“我”也在看“你”你”“看我”时,“你”是主体,“我”是客体;但“我”也可“觉得”“你看我时很远”,说明“我”也可以反客为主,主客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很类似于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既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为用的微妙性,也能甚至让你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具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般生态链式的复杂性乃至残酷性 三、存在网络中的“我”和“你” 顾城的《远和近》这首小诗中,用了三对代词“我”和“你”,很容易让人想起邓丽君演唱的歌《我和你》以及刘欢和英国著名歌手沙拉·布莱曼合唱的歌《我和你》我”和“你”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最基本关系,又往往首先是通过“看”这种方式来达成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我”和“你”之间的“看”与“被看”乃至“互看” “看”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萨特认为,个人一旦存在,他目之所及的一切外物都是维护他存在下去的工具与资料。
每个“我”都是存在的主体,在“我”的视野中,“他人”和一切外物一样,都属于客体但是,他人毕竟又和一般的物不同,他人也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一个主体,他把眼光投射到我这边来的时候,我也就成为他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被他所客体化主体是一个自由、自主的意志,而客体是被给予一定功能的工具自由意志有欲望、愿望,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去生活,工具则没有所以萨特说:人不是一把刀子,刀子制造出来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确定的目的人却没有,人不是生来要做店员、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