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教材改革趋势研究资料.doc
12页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教材改革趋势研究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张桂芳http: //www・ bjesr・ cn/esrnet/site/bjjykyw/jxyj/ZXLS/kegai/005f3a001fc42c9ce0. ahtml一、新中国历史课程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学历史课程不断有变化发展,综观这个过程, 可得出如下认识1. 历史课程的地位受到重视重视历史课程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传统从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 我国正式开始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以来的100年中,大约有51年是中学各年级均 设历史必修课新小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卅纪,历史教育的地位更是受到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重视1953年,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决定成立语文、历史两 个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和解决历史分期等问题20世纪 50年代,历史课时占中学课吋总量约10%,仅次于语、数、夕卜从1950年到2004年的54年中,有27年是中学各年级均设历史课1950—— 1963年,中学6个年级周课时数是:3-3-3-3-3-S; 1991——2004年,中学6 个年级周课吋数是:3-3-3-2-2-2, 5 (从2002年起,高三为文科学生必选,理科 学生可以不上)。
历史课程的变化也带着时代的烙印1963年,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精简课 程,历史课改为初二、初三、高三3个年级设置文革期间,教育秩序被打乱, 历史课程也是一种混乱状态文革结束后,1978年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规定历史课在初二、初三、高一开设1987年颁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 定历史课在初一、初二、高一开设到1991年,恢复为6个年级设课2. 历史课程的宗旨随时代而变化,带有政治倾向性历史课程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带有意识形态和政 治倾向比如:清末的历史课程重视“忠君”教育,为维护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 服务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课程体现政治民主民主和社会进步,“历史要旨在使 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兴衰,尤宜注意政体 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以“三民主义”为根本 宗旨,“以史地教材阐明民族Z真谛” “社会教育,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了解 民族意义”抗战吋期的历史教育,强调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课程强 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劳动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O 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形势 需要,强调“国情教育”。
当前的历史教育,强调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民族 自尊心、H信心,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应对 新世纪的挑战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是,历史教育为政治服务,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前提 下如果不顾这个前提,发展到极端,就会篡改和歪曲历史,将受教育者引向歧 途比如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将中国历史讲成阶级斗争史、“儒法斗争 史”、路线斗争史,将世界史讲成国际共产义运动史,这不符合历史的本来而H, 使历史课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3. 历史课程的内容强调系统性,面面俱到历史课程的系统性由来己久1904年开始实施中学历史课程,顺序为中国 史一一亚洲各国史一一东西洋各国史,为以后奠定了 一个初高中单循环的基本框 架1932年的《中学正式课程标准》,以本国史、外国史为顺序,初、高中双 循环,为以后奠定了一个初、高中双循环的基木框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在苏联影响下,历史课程一度实行先外国史后中 国史,外国史、小国史穿插,初、高小单循环1956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历 史教学大纲》,恢复初高中双循环制1963一一1990年,除“文革”十年非正常外,初高中3个年级设历史,先 中国史后世界史,单循环。
总而言之,历史课程内容,在内容安排上以先中后外为主流,在学段安排上 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两种类型,在学科体系上大体是套用史学体系,政治、经济、 文化兼顾4. 历史课程教材由统一走向僵化1956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历史教学大纲》(分初、高中,中国史、世 界史几个草案),从这年起,全国开始使用统一的历史教学大纲,谓之“一纲”, 使用人教社编写的统一的教科书,谓z“一•本”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 教学、考试严格遵循“纲、本”,教研员指导教学则不断强调“纲本意识”其 优点是教科书内容稳定,不易出科学性问题;教师对教科书越来越熟悉,在教学 中容易把握但问题也显而易见,主要有:教科书不能随吋代进步,内容繁、难、 旧不同程度存在;教师的教学改革被教科书所束缚,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各地课 程划一,不能适应各地区的特殊性二、历史课程改革的国际借鉴进行历史课程改革,除了考察我国历史课程的发展进程之外,还有必要参照 国际的借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进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发生了一些变化1. 历史课程的地位得到加强美国历史教育的加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美国颁布了教育改 革的指导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规定所有的中小学学生在英语、 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五门核心课程都要合格,历史课开始成为核心课程。
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2000年H标:美国教育法令》从法律上确认了历史课 程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1994年,美国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历史 课程标准》,这意味着对全美历史教育有了统一的要求在欧洲,几乎与美国同步,由于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 快,欧洲各国对历史教育更为关注,各主要国家都制订或修订历史课程标准,其 中英国在1991年就颁布了统一的小学历史课程国家标准1995年,欧洲各国专 家还专门开会研讨和协调各国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其总的精神是从欧洲一体的 理念出发构建历史教育体系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也很关注历史教育韩国重新修订历史课程标准以适应 新的形势日本制订了新的历史课程“学习指导要领”,给向文科方向发展的高 中学生规定了 A类标准,给向非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规定了 B类标准2. 历史课程目标的调整综观欧美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历史课程改革,其课程冃标的调整对我们有借鉴 意义第一,贴进本国国情,适应世界变化美国的历史课程的定位非常明确,这 从标准的名称《美国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巡美国的历程》《世界历史课程国家标 准:探寻通往现今之路》就可以看得出来,美国史课程强调理解“历史对我们的 私人和公共生活、对我们社会的意义”,认为历史是“了解我们文化的多样性和 互异性,以及我们同亨的社会共同性”必不可少的课程,重视培养世界意识、多 元文化观和西方价值观。
欧洲历史教育改革则重视贯彻欧洲一体化的相应理念, 曾就如何“在中等学校历史、地理和公民课教学中表述欧洲的合作”“新欧洲 历史教学” “欧洲视野中的地方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与欧洲意识”等问题做 专题研讨日本则贯彻“国际化”指导思想,重视在教学中体现“世界中的日本”第二,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西方国家仍然认为历史课的基本任务是向 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比如美国的历史课程H标,第一方而是对历史的了解,具体 包扌舌人类活动的五个主要方面:社会的、科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哲学的; 但同吋强调历史课程的整体FI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牛的能力为基础,将历史思维能 力作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将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结合,重视训练学生运用历 史资料分析、理解历史,探究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第三,重视新技术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以英国为例,课程H标中明确提出 “在关键技能方面得到发展:如交流的能力;数字运用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 能力;使用互联网、CD-ROMS, e-medl进行历史探询,发展、编辑、分类,重新 组织和建构信息3. 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第一,注意地区历史、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例上保持平衡。
本国史注重 自身探源、培养民族情感,世界史注重培养世界意识,促进国际理解和尊重成为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H标第二,各国的历史教科书建设,都注重从自身国情出发,在历史背景的学习 小加入为今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经常结合历史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与现实 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历史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第三,教学方法与教学H标的一致性,避免方法的片面性在描述历史吋, 尽量直观和具体第四,鼓励学生在课上进行提问、讨论,进行资料查询、参观考察,运用图 片和文字资料,使历史课更生动形彖我们在加拿大访问时,当地的历史教师告 诉我们,学习历史时带领学生去历史博物馆进行“现场学习”是常用的教学方式第五,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灵活选用教科书欧美--些国 家的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和选用制度比较开放,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以 美国为例,有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内容的教科书,如《西方传统的缔造者》,也有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和脉络的教科书,如《民族与国家:世界史》,有的教科书名 称就很有特色,如《我们美国人》三、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课 程由渐变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以世纪之交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最后十年,课程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全国中小学课程设 置出现三套方案:适应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家方案、适合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方 案、适合本省农村和山区的浙江方案历史课程随之由“一纲一本”变为三套方 案多套教材,但仍以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人教版教材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世纪Z交,引导课程改革进入新变革的是国家的两个文件:1999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 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被称为“新世纪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国家 的大力推动,大学和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参与,这次改革的力度是前一段改革所不 能比拟的两个阶段的先后衔接,使小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由渐进到全方位变革, 稳妥推进历史课程在新一轮变革中,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课程标准》 为标志,造就了崭新的面貌综观1990年以来的历史课程改革,总的变化趋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课程改革:由“大一统”变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结 合在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首先是打破了原来的大一统局面。
起引导 作用的是课程方案由原来的一个变为三个:适应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国家方案; 上海市编制使用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编制使用的适应农村山区的《义 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这主要是考虑到各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经济发达 地区与农村和山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允许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课程方案但实 行过程中上海方案和浙江方案对全国影响不大这三个课程方案主辅明确,体现 了课程设置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并确定了中学阶段分科与综合并行的基木框 架在全国方案、上海方案、浙江方案中,历史课程呈现不同的状况:教育部颁《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是: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历史课程减少重复,小学历史融到“社会常识” 课程中初中增加课外活动,只规定课吋,不规定内容高中历史分为必修和文科选修上海的历史课程方案创新之处有:组合型课程模式:初、高中历史课程都由必修、选修、活动课三部分组成, 课程戸标各有侧重:必修课是基本要求;选修课侧重发展学科特长(文科选修)和个性特长(文化史), 活动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灵活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是综合性的社会课;高中阶段增加了自由选修的 文化史专题课;高中必修课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