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甘肃一万名教材目录.doc
8页第一篇 法律基础第一讲 法理学 3第一节 法的本体 3一、法的涵义 3二、法的本质 4三、法的作用 4四、法的产生 5五、法律的一般分类 5六、法的要素 6第二节 法的运行 8一、法的效力 8二、法律体系、法系及法的历史类型 9三、法律关系 12四、法律解释 13五、法律责任 13六、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15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5第二讲 宪法 17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 17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7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8三、宪法的渊源和结构 18四、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19五、宪法的产生 19六、新中国宪法的历史 20第二节 国家基本制度 20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0二、基本经济制度 20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四、选举制度 22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六、特别行政区制度 25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26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26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28第四节 国家机构 29一、国家机构概述 29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9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4四、国务院 35五、中央军事委员会 36六、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36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8八、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39第五节 立法体制 39一、立法权(法的渊源) 39二、法律位阶 41第三讲 行政法 43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43一、行政法的含义 43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43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44第二节 行政行为 46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46二、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47三、行政处罚 48四、行政许可 50五、其他行政行为 51第三节 行政复议 52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和原则 52二、行政复议范围 52三、行政复议机关 52第四节 行政诉讼 54一、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 54二、行政诉讼的管辖 54三、行政诉讼的被告 55第五节 国家赔偿法 56一、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56二、赔偿义务机关 57第四讲 刑法学 59第一节 刑法概述 60一、刑法的概念 60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60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60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60第二节 犯罪概述 61一、犯罪的概念和本质 61二、犯罪构成 62三、犯罪的停止形态 66四、共同犯罪和单位犯罪 67五、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68第三节 刑罚概述 69一、刑罚的概念和种类 70二、刑罚的具体运用 70第四节 犯罪的种类和一些重点罪名 73一、犯罪的种类 73二、重点罪名 74三、与公务员有关的犯罪 76第五讲 民法 78第一节 民法概述 78一、民法的概念 78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79第二节 民事主体 80一、民事法律关系 80二、自然人 80三、法人 83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 84一、民事法律行为 84二、合同的订立和效力 84三、物权和所有权 87四、人身权 91五、财产继承权 92六、婚姻 93第四节 民事责任 94一、违约责任 94二、侵权的民事责任 94三、无过错责任原则 96第五节 知识产权法 97一、知识产权概述 97二、著作权法 97三、专利法 98四、商标法 98第六讲 诉讼法 100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七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03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03一、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103二、阶级属性 103三、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03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04一、产生的背景 104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05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5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05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06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06第八讲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07第一节 哲学 107一、哲学(世界观——是理性的、理论的) 107二、哲学研究的问题 108三、哲学思想的发展 109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10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10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11第九讲 辩证的唯物论 112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12一、哲学物质范畴的演变 112二、物质范畴的涵义 113三、物质范畴的意义 113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14一、运动 114二、静止 115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16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16一、时空 116二、时空的四大特征 117三、时空的无限性 118四、时空的有限性 118五、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118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118一、意识的起源 118二、意识的本质 119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120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121一、实践 121二、实践的地位 122三、实践的作用 123第六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24一、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124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25第十讲 唯物辩证法 126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126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及其分歧的焦点 126二、唯物辩证法 126三、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128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29一、规律 129二、质量互变规律 129三、对立统一规律 131四、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33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33六、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34七、否定之否定规律 135第十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37第一节 认识 137一、关于认识在哲学史上的三种对立的观点 137二、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38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40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 141一、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 141二、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42三、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43四、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144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5一、真理 145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49第十二讲 历史唯物主义 150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 150一、社会历史的基础和本质 150二、社会历史的基本要素 153三、社会历史的基本矛盾 155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157五、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159第二节 人的发展 159一、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159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作用 161第十三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64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64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64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64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65第二节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经济理论) 165一、商品 165二、商品生产 167三、商品的交换(货币理论) 169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72五、商品经济 174第三节 资本主义所有制 175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175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75第四节 剩余价值理论 175一、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资金、资本) 176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77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180第五节 资本理论 180一、资本积累 180二、资本再生产理论 182三、经济危机 184第三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十四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及其精髓 186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86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86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87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88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0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191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1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92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92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193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3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94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4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94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94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95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95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95三、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196第六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和内容 197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7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198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98第七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99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99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00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00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00第十五讲 毛泽东思想 201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路线和纲领 201一、近代中国国情 201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02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02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204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05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06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207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207四、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208五、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209第三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09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09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10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11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13第十六讲 邓小平理论 214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14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14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15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216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16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17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17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18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220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21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21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222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223第十七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26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6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26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28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28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28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29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30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