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学临床医学教学大纲.doc
20页《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编码:外科学总论Z203042 外科学一 Z103045 外科学二Z103048 总学分:12 总学时:192 理论学时:112 实验80课程性质:专业综合特色课必修 开课单位:医学院大纲制定者:孙建华 李红等 大纲审定者:牛建华 审定日期:2014.10.25课程简介:外科学是专业综合特色课,以需要手术或手术为主要疗法的疾病为对象,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外科学,培养学生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掌 握外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 础一、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外科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的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 之一,同时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是医学类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外科学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 学、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关系极其密切,同时也与内科、儿科、妇产科 等临床基础课程相关,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主干学科该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以后从事外 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二、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 教学目标通过外科学理论学习及实践,学生应掌握外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外科临床 工作流程,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项医疗工作;掌握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处 理原则,能拟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掌握外科常用诊疗操作、基本术式的指征、步骤、注意事项等,为 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2. 基本要求(1) 外科学总论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无菌技术操作; 体液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常见病因;外科感染的类型及常见致病菌;外科输血的目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外科休克、肠内营养、肠外营 养、外科肿瘤的定义熟悉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法及消毒法;体液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发病机制及治 疗原则;常见外科感染的治疗原则;外科休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应用范 围及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外科肿瘤的治疗方法了解血液制品的类型、外科营养代谢的特点、 常见外科肿瘤的治疗、移植及微创外科的治疗进展烧伤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电烧伤、化学烧伤、冷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了解皮瓣移植及大 面积三度烧伤的植皮术熟悉烧伤现场急救、转送以及烧伤创面处理、修复,熟悉烧伤全身性感染诊 断及防治,熟悉烧伤病理生理、临床分期和治疗原则。
掌握烧伤伤情判断(烧伤面积的估算和烧伤深 度的识别),掌握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标准 , 掌握大面积烧伤的临床表现、早期补液方案及抗休克监测指 标心胸外科部分: 要求学生掌握胸部损伤的分类、 临床表现、 诊断及急救处理原则; 肺癌、 食管癌、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熟悉胸部损伤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胸壁结核的 病因,结核菌入侵的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切除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预防 并发症的措施;脓胸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方法了解肋软骨炎的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 疗;肺结核外科治疗的原则;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 病理、 临床表现、适应证及禁忌证;纵隔肿瘤在 不同部位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胸主动脉瘤、心脏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 方法麻醉部分:要求学生了解麻醉学发展史,麻醉方法的分类,临床麻醉的工作内容,心肺复苏的概 念及社会意义,麻醉机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疼痛的分类及评定方法,癌痛三阶梯疗法及术后镇痛的实 施;熟悉全麻、局麻、椎管内麻醉的意义及具体实施,常用麻醉药物的药理特点,麻醉并发症及处理; 掌握麻醉前准备,常用局麻药的安全用量及局麻药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
普外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疾病:肝脓肿、肝棘球蚴病、原发性肝癌、门脉高压症、胆石病、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熟悉肝脏、 胆道、胰腺、脾脏的解剖结构、病理生理;了解其他肝脏、胆道、胰腺及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 治疗原则及进展普外二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急性乳房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脓肿切开原则及注意事项,乳腺癌的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了解乳房炎的预防、乳房检查及特殊检查掌握肛管直肠检查方法, 结直肠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痔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阑尾炎的因、临床表现、 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肛管直肠解剖,痔的治疗掌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 诊断,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 别诊断、外科治疗原则;了解下肢静脉解剖生理普外三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甲状腺、腹外疝、胃小肠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诊疗原则、术 后并发症;熟悉甲状腺、腹外疝、胃小肠的局部解剖;熟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功能 改变、手术适应证;了解甲状腺、腹外疝、胃小肠常见疾病的手术方式及相关疾病在诊断、治疗方面 的新进展及诊疗新技术;了解其他少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疗过程。
神经外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神经外科学、颅内压增高、脑疝的概念、颅脑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及其治疗、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颅内和椎管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及治疗熟悉各种颅脑损伤的分型及临床特征、颅内肿瘤的分型及临床特征、颅脑和脊髓先天畸形的 诊断及治疗了解颅内压增高、脑疝、颅内损伤及颅内椎管内肿瘤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特点泌尿外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泌尿系统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特点;熟 悉其解剖、生理功能;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骨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骨折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骨折愈合过程,各部位骨折的 特殊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了解骨折的移位方式,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式掌握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定义、临床 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理及治疗方案骨二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手外伤的检查诊断、断肢(指)的现场急救及保存、骨与关节结核的病 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骨肿瘤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熟悉运动系统骨慢性损伤的病因、临床 表现及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常见恶性骨肿瘤的临床表现、特异 X 线表现及治疗。
了解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一般手术原则、髋和膝关节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常见良性 骨肿瘤临床表现及治疗2)教师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灵活采用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开设2学时的病例讨论课、4学时PBL教学,学生4人为一组,课余时间完成病例讨论、 病例分析报告及查阅文献、组织材料等,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课上汇报,教师点评;(3)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并找出难点;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及其他教学资源,观 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课件、相关文献,开拓视野;参加课外讨论,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除课堂 讲授外,还有一些知识单元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三、课程知识单元与知识点1. 外科学总论部分1.1 绪论1.1.1 外科疾病1.1.2 怎样学习外科学1.2 无菌术1.2.1 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消毒法1.2.2 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1.3 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1.3.1 概述1.3.2 体液代谢的失调1.3.4 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1.4 输血1.4.1 输血的适应证、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1.4.2 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1.4.3 血液成分制品1.5 外科休克1.5.1 概论1.5.2 低血容量性休克1.5.3 感染性休克1.6 围手术期处理1.6.1 术前准备1.6.2 术后处理1.6.3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1.7 外科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治疗1.7.1 肠外营养1.7.2 肠内营养1.8 外科感染1.8.1 概论1.8.2 浅部组织细菌性检查1.8.3 手部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1.8.4 全身性外科感染1.8.5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1.8.6 外科应用抗菌药的原则1.9 肿瘤1.9.1 概论1.9.2 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1.10 移植 (自学)1.10.1 概述1.11 外科微创手术(自学)1.11.1 概述动物实验 18 学时2. 烧伤部分2.1 热力烧伤2.1.1伤情判断2.1.2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2.1.3治疗原则2.1.4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期处理2.1.5烧伤休克2.1.6烧伤全身性感染2.1.7常见内脏并发症的预防2.1.8创面处理2.1.9植皮术2.2 电烧伤和化学烧伤2.2.1 电烧伤2.2.2 化学烧伤2.3 冻伤2.3.1 非冻结性冻伤2.3.2 冻结性冻伤2.4 蛇咬伤 (自学)2.5 犬咬伤 ( 自学 )2.6 虫咬伤 ( 自学)3. 心胸外部分3.1 胸部损伤3.1.1概论3.1.2肋骨骨折3.1.3气胸3.1.4血胸3.1.5创伤性窒息3.1.6肺损伤3.1.7膈肌损伤322非特异性肋软骨炎323 脓胸3.2.4胸壁结核3.2.5胸壁、胸膜肿瘤3.3肺部疾病3.3.1 肺大疱3.3.2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外科治疗3.3.3肺和支气管肿瘤3.4食管疾病3.4.1食管癌3.4.2食管良性肿瘤3.4.3腐蚀性食管灼伤3.4.4贲门失迟缓症3.5原发性纵膈肿瘤3.6心脏疾病3.6.1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3.6.2后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3.7胸主动脉疾病3.7.1胸主动脉瘤3.7.2主动脉夹层4. 麻醉部分4.1绪论4.1.1麻醉发展简史4.1.2麻醉的内容及重要意义4.2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4.2.1麻醉前病情评估4.2.2麻醉前准备事项4.2.3麻醉前用药4.3全身麻醉4.3.1 全身麻醉药4.3.2全身麻醉的实施3.2 胸壁、胸膜疾病3.2.1 漏斗胸#4.3.3 呼吸道的管理4.3.4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4.4 局部麻醉4.4.1 局麻药的药理4.4.2 局麻方法4.5 椎管内麻醉4.5.1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4.5.2 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4.5.3 蛛网膜下隙阻滞4.5.4 硬脊膜外隙阻滞4.5.5 骶管阻滞(自学)4.5.6 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隙联合阻滞4.6 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自学)4.6.1 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4.6.2 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4.7 体外循环(自学)4.7.1 体外循环的基本装置与功能4.7.2 体外循环的实施4.7.3 心肌保护4.8 疼痛治疗4.8.1 疼痛的概述4.8.2 疼痛对生理的影响4.8.3 慢性疼痛的治疗4.8.4 术后镇痛5. 普外一部分5.1 肝疾病5.1.1 解剖生理概要5.1.2 偶发肝脏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1.3 肝脓肿5.1.4 肝棘球蚴病5.1.6 肝囊肿5.2 门静脉高压症5.3 胆道疾病5.3.1 解剖生理概要5.3.2 特殊检查5.3.3 胆道畸形5.3.4 胆石病5.3.5 胆道感染5.3.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