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在这部诗集中就已经反映出先秦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首先,时人对男女身材的要求,皆以形体高大为美如《硕人》一篇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开篇即道:“硕人其颀硕,大也;颀,长貌而对容貌美的形容,也是为后世耳熟能详,“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指纤纤,像柔嫩的白茅,皮肤白皙如凝脂,脖颈像蝤蛴,牙齿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浅笑盈盈酒窝俏,美目顾盼眼波媚 诗经之后,汉乐府中描述美女秦罗敷: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前两句是手挎的篮子,后两句是秀美的服饰对于容貌的描述缩减到发型和耳环,然后从侧面: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由旁观者的回响来着力衬托她的美貌只有一个侧面和后面的秦罗敷毕竟如何惊艳,全凭个人的想象了 明朝佚名《千秋绝艳图卷》秦罗敷 秦汉时期,对女子的美加上了德性的要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草莽时期,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的品德不负其貌,《后汉书》记载其”恭谨俭约,不好赏玩珍品,不热爱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和蔼班昭《女诫》对妇容的阐述被公认为正统女子教导的权威解释:“妇容不必颜色美观也”,但要通过教导,做到潜心正色、感激端庄自此,这样的标准在传统中国确定下来,女子应德重于色,心重于貌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审美观体验了一个由壮阔到优美的变化过程起初社会混乱担心,战乱频繁,人们仍是推崇气力之美,譬如身长、美髯等而后随着社会稳定,统治者偏安一隅,士人们也褪去了原先的激情斗志,肆意享受生活,审美趋向女性化,那些娇美如花,体不胜衣的男人们成了人们围观追赶的对象譬如被掷果盈车的潘岳,因长相风流妩媚而被“看杀”的卫玠士族为追求所谓的白皙、嬴弱之姿,酗酒,吃药,傅粉,塑就了一副肤脆骨柔,体嬴气弱的身躯,动静粉帛不离手,行步顾影直到五胡乱华、侯景之乱,全体的旖旎风流都被滚滚铁蹄踏碎,空留乌衣巷口夕阳斜 汉 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 汉人写美女有点狡猾,三国魏曹植那么俊朗多了,《洛神赋》辞藻绮丽,浓墨重笔,深情细腻,如: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如轻云之蔽日,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植写美女,新颖明丽,作风高雅他用流云、回雪、荷花、朝霞、鸿雁、游龙等为喻,比起诗经的农家气息来,贵公子确实儒雅高洁,品评脱俗只是大段的篇幅和目不暇接的辞藻让人来不及瞬即记忆,毕竟输给了干脆又朗朗上口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汉 顾恺之 洛神赋(局部) 进入大唐盛世,人们的审美再次变迁从流传下来的唐代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唐代以“丰颊肥体,浓丽多姿”为美,整体画风雍容华贵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就是以体态充实著称,《旧唐书》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唐 张萱 捣练图(局部)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