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马克思的服务理论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吗?.docx

3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0627552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0.79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马克思的服务理论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吗?    Summary:本文从“服务是什么”、“服务提供的资本主义形态”、“围绕服务提供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三个方面出发,探讨马克思的服务论和服务劳动论是否适用于当代服务业分析首先,马克思把服务看作使用价值的有用作用,看作消费过程而非直接生产过程的范畴,因此把“服务”视作商品、“精神劳动”产品的观点与庸俗经济学并无二致学界应区分“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劳动”的概念其次,从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者“购买服务”时的经济关系来看,资本主义下提供服务的形式是将消费资料和服务工人劳动力的短期使用权以实物形式租赁给消费者在提供服务前,消费者就已经支付包含服务资本利润在内的租赁费用在這个过程中,处于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下的消费者将受到“二次剥削”最后,本文将服务提供部门视作非生产部门,将其附加在再生产公式中,通过模拟社会再生产以及货币的预付和回流过程,揭示购买“服务”行为背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规律Key:服务;使用价值;实物租赁;服务商品;国民收入:F0-0;F014文献标志码:A:1674-8131(2019)04-0039-14一、引言纵观整个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由于服务提供的形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千差万变,关于服务的理论也大相径庭。

      近代服务理论的始祖是亚当·斯密,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并将尚未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服务劳动视作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很大一部分服务劳动也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模糊了斯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划分的界限,产生了萨伊等庸俗经济学家的“素材主义”理论它们将服务劳动视作创造“服务产品”的无形劳动或精神劳动,彻底抛弃了斯密的形态视角他继承了斯密理论的马克思严厉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的素材主义视角,指出购买“服务”的行为是收入与劳动的交换,其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增殖;他认为马克思将大部分提供服务的劳动排除出直接生产过程(批判了把提供服务视作“精神产品”或“无形产品”生产过程的庸俗观点),并按服务的内容区分了实物服务、个人服务;按服务提供的主体区分了商品的服务、劳动的服务和自然的服务;按服务所处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区分了生产服务、流通服务和消费服务等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服务论的集大成者、日本服务论鼻祖金子春雄(Kaneko Haruo)先生将马克思的“服务劳动”准确来说,马克思并未使用“服务劳动”这一术语,而常常使用“用作服务的劳动”这一范畴。

      概念命名为“本来的服务”,将当代“服务”业中的活动划分为“所谓的服务”,与其继承者渡边雅男(Watanabe Masao)等人批判了赤堀邦雄(Akahori Kunio)、飯盛信男(Isagai Nobuo)混淆两种不同服务劳动、不同生产劳动规定的“修正论”,维护了马克思的学说,被称为日本“服务论战”中的“正统派”同被划为“正统派”的山田志喜夫(Yamada Kishio)则创造性地将服务劳动生产性问题与国民收入论结合,并提出了以固定资本实物租赁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个人服务的方法对这场论战经过的中文介绍,可以参考谭晓军、刘锋的《日本学者关于服务劳动性质的争论——在马克思经济学视角下的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和高晨曦的《服务的经济学说史》(《海派经济学》,2019年4月)起步较晚的我国学界则恰恰相反,除了骆耕漠[15][16]先生等少数学者外,如李江帆[17]、陈征[18]、刘诗白[19]、陈永志[20]、程恩富[21]等学者都将服务劳动当作“非物质生产劳动”或“精神劳动”,虚构出“服务商品”或“无形商品”的概念,并以“时代变迁”或“马克思不重视非物质生产劳动”等为理由,主张第三产业下所有劳动均创造价值。

      对此,骆耕漠[16]等老辈学者和谭晓军、刘锋[22]等新一代学者指出不能将马克思的服务劳动与“服务”业中的劳动混为一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骆耕漠先生明确指出“西方经济学书刊所使用的‘第三产业这个概念,原有种种不科学的地方(且不说它所涉及的某些经济思想观点),而国内报刊上所宣传发展的‘第三产业,按我看来,其所指也仍然封闭在西方那套框子里,并没有对它作如实的分解”(骆耕漠:《必须分清“第三产业”的大杂烩性质——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问题之一》,北京:《经济学动态》,1985年8月)这一立场为本文所继承 ,王峰明[23]等学者更将李、陈、刘、程等人称作“拓展论”,严厉地批判其打着“与时俱进”的旗号歪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维护了马克思的主张国内的论战最近亦引起了日本方面的关注,日方正统派论者渡边雅男[24]-[26]也撰文批判“拓展论”者的主张,关于服务劳动的论战有愈演愈烈之势梳理服务劳动争论的经过或评判双方孰对孰错不是本文的主旨,本文希望站在正统派的视角上,提出一套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第三产业”的理论体系,为重建马克思的服务理论抛砖引玉本文第一部分将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服务理论,澄清对于马克思主义服务理论的一系列误解,给出服务、服务关系的明确规定。

      第二部分将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尝试构建以马克思“劳动对资本的从属”理论为基础的,适用于资本主义服务提供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将基于再生产公式,尝试解决“服务”业的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二、商品与服务在进入正题之前,为了避免引起混乱,必须明确本文所使用的各项概念的政治经济学规定换言之,我们要回答“服务是什么”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社会财富的表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范畴里,商品是一个对象,一个物,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stofflichen Inhalt)……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stofflichen Tr'ger)”[1]48因此,《资本论》出发点的商品具有对象(物质)形式但是,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商品”的概念有了扩充,劳动能力(Arbeitsvermgen)作为与商品(“不同于劳动能力本身的商品”)对立的“商品”,构成了“整个‘商品世界”[2]159无论从哪一种商品的规定出发,我们都无法将服务视作一种商品首先,个人服务(die persnlichen Dienstleistung)本文将在最后指出,实物服务(Naturaldienst)就其规定本身就站在商品范畴的对立面。

      不是物化劳动或劳动的结晶化,它不具备对象形态(gegenst'ndige Form)马克思没有把服务包含在“商品”以及“价值”的概念群内,主要在于服务并非一种财富(gegenst'ndlichen Reichthum);其次,个人服务不是劳动能力本身,而是它的结果;最后,按马克思的规定,服务(Dienst)不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是使用價值的有用作用(nützliche Wirkung),是使用价值的消费带来的效果例如,瓶装水是一个使用价值,但是“解渴”并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瓶装水这种使用价值被消费后带来的效果(Wirkung)——服务这种服务被马克思规定为“商品的服务(Dienst)”:“服务无非是某种使用价值发挥效用,而不管这种使用价值是商品还是劳动《资本论》第1卷,218页显然,要理解作为Dienst的服务在马克思学说中的位置,我们必须区分三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劳动的有用性(Nützlichkeit)、使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作用(服务)劳动的有用性带来的有用效果(Nutzeffekt),赋予劳动对象使用价值,或者使劳动自己(劳动的提供)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的特殊有用性(ihrer besondren Nützlichkeit)的产物;使用价值发挥作用就会为人们带来服务,服务是使用价值被消费时产生的有用作用(nützliche Wirkung)。

      首先,“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这个有用性与它的“有用的效果”相联系,[1]55也就是说,不管劳动产品是否采取对象化形态,劳动的有用性都会产生“有用的效果”[10]这个“效果”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赋予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其二,使自身(活动)成为使用价值因此,所谓的“精神劳动”,或者人们常说的“服务”(提供个人服务),它们是有用劳动,不是因为它们生产了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活动形式(Form in der Tatihgkeit)的使用价值其次,使用价值是物或者活动的有用性马克思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Die Nützlichkeit eines Dings macht es zum Gebrauchswert)[1]48同理,活动的有用性也使其成为使用价值因此,使用价值有两个形态,一种是“物化、固定在某个物中”的使用价值,一种是“随着劳动能力本身活动的停止而消失”的使用价值[1]157最后,当人们消费使用价值时,它产生的有用作用(nützliche Wirkung)——服务出现了使用价值的消费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被生产性地消费,此时,原有的使用价值消失。

      使用价值的消费产生的“有用作用”为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创造质料基础;第二,消费资料的使用价值被非生产性地消费,此时,使用价值的消费产生的“有用作用”是商品的服务;第三,作为活动的使用价值(Gebrauchswert als T'tihgkeit)被非生产性地消费时产生的“有用作用”是劳动的服务从马克思的时代起,庸俗经济学就试图用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或“精神劳动”、“无形劳动”)的概念庸俗化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劳动概念在《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马克思指出“力图用劳动的物质内容(stofflichen Inhalt)来确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企图,有三个来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拜物教观念,一般劳动过程的规定和奢侈品生产劳动的存在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108页) 庸俗经济学将一种使用价值——服务提供(Dienstleistung)——消费时产生的作用,当作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例如,认为医生的服务劳动生产出了“健康”,认为教师和著作家的精神劳动生产出了“启蒙”,认为小说家生产了“兴趣”,君主的劳动生产了“治安”这种说法事实上是说,所有这些活动,这些‘服务,都生产现实或想象的使用价值”。

      [2]298但是,按这个说法,医生也生产疾病,教授与著作家也生产愚昧,小说家生产无聊,君主生产压迫和动乱这一荒唐的结论是混淆使用价值的生产与消费的必然后果不过,前文中马克思的服务概念,与今日被称作“服务”业(Service as an Industry)的“服务”不属于同一范畴今日被统称为“服务”业(Service as an Industry)的一系列行业是以“否定的形态”被统合为“第三产业”的即“不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参照J.多罗涅、J.嘉德勒:《服务经济学说史——一场横贯300年的争论》,渡边雅男译(日文);日本:樱井书店,2000年,159页这一特征使“服务”业的概念过于繁杂比如从功能的角度来看, “服务”业包括(1)作为“直接生产过程的延长”的流通服务,例如交通运输、贮藏、修理等,分工和协作使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工人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并“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1]387, 556;(2)“本来的”流通服务,例如批发、销售、零售等;(3)承担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的对人服务,它包括餐饮、娱乐等个人消费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4)承担社会制度再生产的服务,例如军警、官僚机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金融业等传统也被放在“服务”业里的产业被马克思完全排除在服务领域之外,其理由也很明显,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不仅在功能上独立地发挥资本的功能,而且在历史上也独立于产业资本和实物租赁资本较之当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