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发展理念.pdf
5页五大发展理念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要弄清“ 五大发展理念 “ 的重大意义,而且要弄懂 “ 五大发展理念 “ 的科学内涵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准确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 “ 科学内涵,才能更好地用 “ 五大发展理念 “引领新的发展《建议》指出: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就明确了创新理念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内涵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只有坚持创新发展,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使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才能让更多的新产品、 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 更好地拥有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建议》指出: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这就明确了协调理念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内涵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 木桶“ 效应就会愈加显现, 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只有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 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议》指出: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就明确了绿色理念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内涵要看到,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 只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建议》指出: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这就明确了开放理念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内涵要看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 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 只有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 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建议》指出: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就明确了共享理念的重要作用和科学内涵要看到,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 “ 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五大发展理念 “ 立足“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和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增强了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绿色背景20 世纪60 年代发达国家的绿色运动逐渐兴起,带来了绿色理念的流行绿色理念起源于经济界,随着不断的的发展和扩充,绿色理念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从流通到分配,从技术到制度、从发展到文明的各个层次由于人们对于人和环境之间关系认识的不断变化,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绿色发展自身的构建和指导思想也不断充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经过了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后,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浅绿”到“深绿”有了全方位转变,绿色发展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再到政治形态的发展过程,则为绿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现实材料但是,国外绿色发展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绿色经济、绿色G 在国外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政治色彩浓厚,学术研究不足而就国内而言,绿色理念是一个舶来品,虽然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对其内涵理解还存在分歧,绿色发展的概念体系构建尚不完善,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模糊不清,对绿色发展的制度支撑和发展模式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在实践上对于制度框架与设计原则、动力机制、创新模式、政府管理的方法路径研究均不完善。
对绿色发展的构建和制度创新突破亟待解决关于绿色发展相关的较多,提法比较分散,没有纳入到同一的结构因此将技术、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扩散等方面因素来进行统一架构,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将整个绿色发展体系梳理一下,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人类对于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历程,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再到“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绿色发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流派众多,只有进行一个条理性的梳理,才能形成绿色发展的哲学构架在实践上,世界进入到绿色产业革命阶段,绿色浪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绿色发展被认为是人类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保持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就需要积极地参与绿色工业革命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局面,我们国家的发展亟待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引,这需要将绿色发展的建构与实践指向研究落实到制度设计和政府管理层面,构建推动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国内外研究第二节国内外研究述评绿色发展是研究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生态和发展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问题,17 世纪末18 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经济增长同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要控制在在环境承载的范围内。
17 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已开始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趋势超过食物的供给趋势,未来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将是人口、土地和粮食之间的不均衡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资源绝对稀缺论”约翰·穆勒在分析了自然环境与人口、财富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静态经济”的观点,所谓“静态经济”就是自然环境和人口财富之间应当在一个稳定和谐的范围内,资本和土地的不足将是对生产的最大限制进入到二十世纪六十60 年代,经济学家同知名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引入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定义和研究人类困境的问题,将发展与生态的研究进行定量化,这就是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学派研究人类困境逐渐导致了人类悲观主义的蔓延,比如英国科学家哈丁提出的“公用地的悲剧”,认为人类理性地追求最大化利益的个体行为将最终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恶果公地悲剧”逐渐又发展成为“救生艇伦理”,认为地球是救生艇,由于救生艇的载重有限,只有通过淹死一部分人才能保证大部分在救生舱上的人的安全绿色发展是人类关于生存、发展与生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的系统化、化的集合,绿色发展和实践来源于人类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反思。
人类的绿色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发展理念的转型和生态意识的觉醒国外“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对立的思想基础上,是60-70 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浅绿色”以R·卡逊、 K·波尔丁、 ·米都斯、 B·沃德等为代表, 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指出:人类正在肆无忌惮地使用着的化学农药将毁灭人类自身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这是第一次站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揭露了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20 世纪80 年代,绿色受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以高兹、奥康纳、莱易斯、福斯特等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成为绿色研究大代表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指出只有批判和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达到人和人、人和自然及人和社会之间的发展上世纪90 年代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价值”为主题的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爆发,这标志这绿色发展阶段从“浅绿色”向“深绿色”的转变,也表明了在实践中的绿色发展转向如何通过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对抗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深绿色”的环境理念的核心它强调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从技术到体制再到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的研究。
中国的绿色理念发展起步晚,但是在古代的多维度的“天人” 模式中就孕育着绿色发展的思潮 20 世纪80 年代末的一些列生态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群众的关注,环境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兴起徐凤翔、黄宗英等是这波思潮的先锋人物,他们一般都带有“浅绿色”的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994)、循环经济的引入(1998),绿色思想观念开始成为学术关注的重点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于2001 年发表了 《2002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深绿色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在这样背景下一些学者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内涵进行了初步分析,相继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如胡鞍钢的《中国国情与绿色发展》(2004),认为“绿色发展应被视为第三代发展战略的核心”;诸大建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2008),认为“深绿色”的环境观念诞生预示着一个真正的绿色发展时代的到来;牛文元 《2010 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认为绿色发展是 “生态健康、 经济绿化、 社会公平、 人民幸福” 四者的有机统一;刘燕华《关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认为“绿色发展需要三大技术支撑,即循环技术、低碳技术和生态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