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与明清历史小说.docx
16页正统论与明清历史小说 彭利芝历史小说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主要类别,它影响国人之深,甚至超过正史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深受史学思想之影响缺席了小说家的历史观的观照,史实也只能是一堆散漫的原始素材可以说,明清历史小说,是小说家在所持历史观的观照下对王朝更迭史进行的再创作小说家的历史观影响了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也影响了具体作品的主旨、结构与人物塑造等,因而成为历史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正统论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表达了对某一政权合法性及其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正统论对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与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宗岗所谓“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即是这种正统论的直接体现一、正统论与明清历史小说中的汉族王朝书写正统论是一种变动的、发展的历史理论,历代学者为此“攘臂张目,笔斗舌战,支离蔓衍,不可穷诘”但在不断的发展中,大体上形成了两大理论系统:一是依据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金、木、水、火、土“五德”的嬗递来计年定正闰;一是依据《春秋公羊传》“故君子大君正”及“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等的“君正”与“一统”来推衍的理论前者之“统”强调时间上正统之延续,后者之“统”强调空间范围内的正统地位。
至宋代,后一意义上的正统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宋元之后,重纲常名教以及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倾向越发明显从时间概念而言,正统就是帝王的正宗统系按照正统论的观点,虽然某些王朝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并不意味着它就获得了正统地位就汉族政权而言,王朝的正统性既基于其政治的“大一统”,又需考虑其立国方式是否合乎儒家的伦理道德从这个角度来看,明代史家公认的正统汉族王朝首推上三代,即夏、商、周,其次是汉、唐、宋、明,其他的王朝几乎都不得为正统如方孝孺认为:天下有正统一,变统三三代,正统也如汉如唐如宋,虽不敢几乎三代,然其主皆有恤民之心,则亦圣人之徒也,附之以正统,亦孔子与齐桓、仁管仲之意歟?按方孝孺的观点,历代汉族政权能称得上正统王朝的,除了夏、商、周三代,就是汉、唐、宋,虽然汉、唐、宋不如三代为“正”而其他“取之不以其正”“守之不以仁义”的汉族政权,都不得为正统方孝孺的正统论对明代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晚明徐奋鹏即云:“独我太祖高皇帝起自宇内风烟之中,迅扫胡腥,再开天地……其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来之正统者,惟我明而已明清历史小说对汉族政权的书写,深受此种史学思想的影响由于上三代史料的缺乏,汉、唐、宋、明这四大正统王朝获得了小说家的青睐。
因此,不论是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创作架构,还是具体作品的主旨,都呈现出重汉、唐、宋、明的倾向1.史家眼中之正统王朝与明清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明清历史小说数量甚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但经仔细考究我们发现,小说家对汉族政权的书写并不是按照历史朝代的自然进程依次展开早期历史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于史籍依赖甚深,往往遵循“按鉴”的原则进行“演义”,受史学观念的影响也更深从正统论与小说创作的角度考察,早期历史小说家选择的创作突破口恰恰是史家眼中的正统汉族王朝元末明初署名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其书写的中心正是汉、唐王朝《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其作为文体典范的意义毋庸赘述罗贯中选取三国历史为创作的突破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确实倚仗了题材的优势但作为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作者所“演”之“义”也值得探究《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三家归晋的历史,其中自然有诸多“大义”耐人寻味罗贯中以小说家之笔墨“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敷演了魏、蜀、吴三国的更迭史,也阐发了三国历史所蕴含的“义”,表达了对历史、政治的看法这种“义”,修髯子表述为“知正统必当扶,窃位必当诛,忠孝节义必当师,奸贪谀佞必当去”。
众所周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而罗贯中却以蜀汉为书写的中心,将蜀汉视为正统王朝,视为大汉王朝的延续从这一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写的中心是大汉王朝,只不过选择的是东汉末年至蜀汉覆亡的一段历史《隋唐两朝志传》虽名为隋唐“两朝”演义,实际上叙事讫于隋炀帝的荒淫误国,重点敷演了隋唐易代之际的历史而隋之荒淫误国正是李唐王朝正统性的基础《隋唐两朝志传》虽然“前多阙略,厥后铺缀唐季一二事,又零星不联属”,但却首开明清历史小说“说唐”先河《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从历史时期看,书写的是五代的历史;从小说史发展来看,也是宋元说话“五代史”题材的延续但从作者关注的重点看,着重敷演的无疑是大唐末期至后唐的一段历史黄巢起义导致了大唐王朝的崩塌,梁、唐、晋、汉、周迭相更替《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叙事讫于唐末僖宗之“亡”,叙事主线则是黄巢、朱温的“灭唐”与李克用、李存孝的“保唐”的斗争在作者笔下,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是大唐王朝的延续;后唐的灭亡,其实是大唐王朝的灭亡于是,在全书六十回的篇幅中,至第四十三回方敷演至后唐的建立,至第五十回后唐灭亡关于刘知远建汉、郭威建周以及赵匡胤建宋的历史,作者仅用了十回篇幅加以敷演赵景深曾说:“大约写书的人写到唐,便没有耐心再创造出英雄来;连刘知远出世的故事(《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调》《白兔记》均有详叙)都来不及加进去了。
作者之所以没有这个“耐心”,就在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虽曰“五代史演义”,但其中心事件则是后唐之兴亡因此,后唐历史演述完毕后,其他精彩的故事仅草草了事小说家选择这三个历史时期,学界大多认为与讲史平话的积累、历史题材的优劣、政治时局的动荡有关,但如果将嘉靖年间的历史小说综合来考察,它们与史学上之正统论之关联更为明晰明嘉靖年间出现的历史小说有《皇明开运英武传》《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南北两宋志传》《列国志传》这几部作品,除了《皇明开运英武传》出于郭勋的政治目的外,其他的都源于熊大木模式熊大木模式的小说在汉、唐王朝演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宋王朝开国中兴史题材,同时也开始涉足列国志题材从王朝史来看,这期间的历史小说在汉、唐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宋、明、周如前所述,明代史家在汉族政权中,首推夏、商、周三代,其次是汉、唐、宋、明夏、商、周三代的正统性毋庸置疑,因此一直不是史家讨论的重点在历史小说领域,三代因为历史久远、史料匮乏,也不是创作的重点因此,早期历史小说的创作着力点与明代史家对汉、唐、宋、明的推崇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也可以说,小说家最早都是选择史家眼中的正统王朝开始敷演。
在具体表述上,小说家与明代史家也体现出了趋同性:秦不过为汉驱除,隋不过为唐驱除,前之正统以汉为主,而秦与魏、晋不得与焉,亦犹后之正统以唐、宋为主,而宋、齐、梁、陈、隋、梁、唐、晋、汉、周俱不得与焉耳且不特魏、晋不如汉之为正,即唐、宋亦不如汉之为正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自今万千余年,变更非一三王而降,称大君者,汉唐宋而已汉除秦暴,得天下为正唐宋又其次矣惟我太祖高皇帝,应天顺人,奋起濠泗,扫荡群雄,驱逐胡元,变腥膻污秽之俗为礼乐文明之会其盛德大业,诚足以超汉唐而并降三代矣《皇明开运英武传》第一回)在小说家看来,历代王朝中除了三代之外,称得上正统的只有汉、唐、宋秦、隋虽拥有天下,却不过是为汉、唐做准备,二者皆不得为正统唐、宋不如汉之得正统,而大明则“超汉唐而并降三代”这种正统论对明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说家对汉族王朝的书写并不完整,他们真正垂青的历史时期是汉、唐、宋、明王朝清代以后,历史小说的创作高潮已过,虽然有部分补缺之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小说的整体架构由此,明清历史小说作品主要集中于两汉系列、三国系列、隋唐系列、两宋系列、大明英烈系列,佳作也多集中于此2.史家之正统论与历史小说的思想倾向小说家不独选择正统王朝为创作突破口,还不时在文本中为其争正统。
刘邦、刘备、李世民、赵匡胤与朱元璋,也成为小说家心目中理想君王的化身比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一回“孙待诏史记世系”演述历代帝王统系时,明确“汉祛秦暴真天命,唐统华夷杂霸功”,强调唐与汉之正统地位《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隋唐演义》开篇的帝王统系,重点演述了南北诸王朝的非正统性,尤其突出了隋文帝杨坚的“篡”周而大隋“篡”周以定鼎,暴虐以亡国,正好成为大唐政权正统性的一大基础《西汉演义》中,居于正统一方的刘邦与残暴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沛公专行仁义,不尚杀伐,广揽英雄,抚安百姓,怀王甚爱之,每与群臣曰:‘沛公刘邦,仁厚长者,使此人得专征伐,决能安辑地方,抚爱黎庶,足可以为天下主也鲁公(项羽)威权日重,天下诸侯,莫敢仰视,性暴气刚,人不敢近,怀王甚惮之而不发一言,每来奏事,怀王出席与之语对于楚汉相争的史实,虽然史家一直尊刘邦开创的汉王朝为正统,但对于项羽的评价却比较复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刻画了一个复杂鲜活的项羽形象,虽然他有“为人傈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的残暴,但更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姿、“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的仁德、“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深情厚义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与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然是历史小说创作的绝佳素材。
《史记》作为史传文学,尚且突破史家笔法,成就一段“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腧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动”然而,相比于《史记》或是其他历史小说,《西汉演义》中的项羽形象毫无神韵可言这一方面与小说家的才情有关,但与小说家突出与美化刘邦的创作宗旨不无关系在这四大王朝中,汉之正统几乎与上三代一样毋庸置疑,但蜀汉之正统与否却是史学上的一大公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领域,敷演西汉定鼎与东汉中兴的小说远没有《三国演义》为蜀汉争正统之殚精竭虑虽然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拥刘贬曹”倾向不如后世版本鲜明,但“帝蜀寇魏”思想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明末清初的毛宗岗父子通过修订与评点,让这一倾向进一步得以强化然而,不论蜀汉怎样得“正统”,最终仍难逃覆亡的命运蜀汉覆亡之后,小说还得继续演述至“三家归晋”这本来就是演述“三国”历史之必然结局,但在毛宗岗看来,却另有说法:三国以汉为主,于汉之亡可以终篇矣然篡汉者魏也汉亡而汉之仇国未亡,未足快读者之心也汉以魏为仇,于魏之亡又可以终篇矣然能助汉者吴也,汉亡而汉之与国未亡,犹未足竟读者之志也。
故必以吴之亡为终也在毛宗岗看来,蜀汉覆亡之后,小说写魏、吴之覆亡,其用意仍在蜀汉《三国演义》中的“帝蜀寇魏”论,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史学上三国正统之争往往屈从于当时的政治局势,陈寿、习凿齿、司马光、朱熹等人都基于时代的需要或尊魏或尊蜀而三国题材的民间传说、戏曲、小说则一直有其独立的倾向,即始终以蜀汉为正统也就是说,三国题材小说中的“帝蜀寇魏”论并不受史学上之正统论的影响,始终有其一致的倾向性而且,《三国演义》中的“帝蜀寇魏”论有着浓厚的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但是不是就可以说,小说中的“帝蜀寇魏”论与官方或者正统史学思想无关呢?事实上也不尽然一方面官方的正统史学与民意之间并非泾渭分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彼此之间难免会相互影响特别是官方主流学说势必渗透到民间,影响一个时期的时代风气退一步说,南宋以前的三国正统问题确实存在民众情感倾向与官方正统史学观点的分歧,这种分歧自南宋以后已不存在南宋以来,“帝蜀寇魏”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朱熹编《通鉴纲目》,以刘备为正统,承献帝之后,绍汉遗统自此之后,论蜀正统问题者议论蜂起,而改撰三国之书者亦接踵而至且“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很难想象,如此大量的依据“帝蜀寇魏”论改撰的史书,不会对民众和《三国演义》的成书产生影响。
也正是在此期间,三国故事逐渐丰满定型,最终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正统论的强化,更是与明末清初史学上“帝蜀寇魏”论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