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客家话阅读马来文:词书编繤与民谣互译探讨.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474927565
  • 上传时间:2024-05-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5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客家话阅读马来文词书编繤与民谣互译探讨    [新加坡]关瑞发(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伦敦,E16 1AH)一、前言中华民族自历朝帆船航海南下到达马来亚东岸的土地,商旅在登陆以后,不论要在当地停留,还是想沿着河道和山路走向半岛的西岸,他们也都得停留接近半年,方能等到可以吹送帆船回航的季候风1)王琛发:《英殖以前彭亨华人历史纪事》,槟城:韩江传媒大学,2022年,第2-3页这样一来,中华帆船停泊在当地港口,舟子商旅需上岸居留,或做买卖,或谋取其他生计,生活上总要和当地民众沟通,学习当地的语言成为最大理由所以在中华历朝,都可能曾经有人为着暂居或长留南海诸邦,要解决贸易或异地生活的人际沟通,编写过各种学习外语用词的文本据宋代《诸蕃志》记载,中华民族那时积累的前人航海经验,可以书中列举的五十六个国家或地区为证;古人航行贸易的地点,分布于现在印支半岛、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以及远至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2)[宋]赵汝适撰,杨博文校译,《诸蕃志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7页因此,如果说,古人不懂南海各处古代马来语言,也没有一种教导和传承的方式,是说不过去的更进一步说,古代的航海事业,船上往往乘坐着由中国到南海诸邦求法的僧侣,或者从南海远赴中国传法的僧人,他们随船往来,一路上从事注释佛经,其中也包括把南海盛行的梵文词汇翻译汇整。

      这些贡献,当然和现代的词典编整,有类似的功用现在重新阅读这些同时留存在汉传与日本《大藏经》的许多古代佛教经论,还能发现里头的音译梵文词汇,有些已经演变成为现代马来语的常用词只是,我们现在要寻找古人公开刊行或者方便自备的各种古代“词典”类型的文献,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清朝嘉庆年间梅州人谢清高少年时随船航行,晚年居住在澳门靠翻译为生,留下其口述的《海录》一书,是一部很好的文字证据谢清高书中提及各处地方的汉字名称,以及使用其梅州客家话口音音译一些马来文字,称呼各地的地名和人事这说明了,不管历朝海禁,只要民间有络绎不绝的海上贸易存在,古代丝路沿线各族群互动及互通有无的生存共同体意识,也会依赖着文化和经贸交流作为载体兼推动力量,维系不绝而语言的互相学习,学习方式的传承,也就可能继续下去此次撰写本文,基于从华东南到南洋各地,出现过诸多外文词典类的文献,都是以闽南、潮州、广州等地方言作为媒介语,发挥对译解义马来文字的作用因此,本文决定将讨论的内容相对集中在至今唯一可见其清末至民初版本流传的《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一书,并探讨其在广州发行而后又在新加坡再版供应南洋市场,流行的数十年间,马来亚客家语社群与马来文化交流的一些片段。

      而讨论这本词典和“客家-马来”有过的文字互动,不能不重视其读者群体——来自各地的客语方言社群客家群体,曾经是清末民初的马来亚许多地区的“开埠”主力,《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正是在这些地区和社群之间流传王琛发的《18—19 世纪南海诸邦客家人海上网络的思考》,在“Summary”部分总结说:“至迟在18 世纪,客家人沿河海交通分布南海各地,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开发农矿区并开展对外贸易,各地相互形成海上网络,这是长期以来‘客家人开埠’说法流传各地的渊源各地不同籍贯的客家社会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依靠本籍贯或联合其他籍贯的群体,以跨海跨境的声气相通和实力结盟相互支撑,并且体现为原来客家地区民众祭祀组织的实践,承载祖辈文化、礼俗与价值观,转化为当地民众的社会经济载体,演变出地方社会维持共同福利的公共组织,形成海洋客家的历史面貌3)王琛发:《18—19 世纪南海诸邦客家人海上网络的思考》,《龙岩学报》第37卷第6期,2019年11月,第32页二、汉字音译马来语词典的贡献和局限古代以汉字翻译和解说马来词汇的词典,最为人熟知的年代最久文本,应是已故许云樵曾经研究的《满剌加国译语》正如许多南洋研究学者所熟悉的,过去明清文献常出现“满剌加”国号,在现代马来西亚学校课本是另有翻译,名称是“马六甲王国”。

      而就历史事实而言,自郑和下西洋,满剌加以最初的海港城邦,最后跃升为跨海大国,作为明朝设立官厂之地,也是舰队集散货物和驻留补给的所在;由此当然可以推断,明朝出现“满剌加国语译语”,符合明朝的远洋需要许云樵译作《满剌加国译语注》(4)许云樵《满剌加国译语注》,《南洋学报》第2卷第1集1941年3月,第63-89页时,提及当时明王朝是为了外国交往日渐频繁,命官设立“四夷馆”,负责对外沟通翻译事宜,并且编撰《各国夷语》(Ko Kwo Yi Yu)(5)许云樵《满剌加国译语注》,《南洋学报》第2卷第1集,1941年3月,第63页以处理语言沟通的必要满剌加国”的语言,就是“马六甲”的国语,就是那时当地流行的古代“马来语”再根据杨贵谊的研究,现在流传的《满剌加国译语》,源自明朝通事杨林嘉靖二十八年(1549)校订的版本,全部只收纳了482 个词条,但已经是采用分类词格式把词条分属17 类,可以视为汉语马来文词典最早雏形此书特点,在于全书是马来文用词音译为发音相近的汉字,再用汉字解说;而且,这其中许多词条都牵涉宫廷用语,足以让人怀疑最早版本是由马六甲王国访华人员提供,由明朝文人官吏处理书写此前百年,郑和随员留下多部文献,详细记录南海各处地理位置、生产类属,以及民情与风俗等。

      可见那时没有太多语言障碍反而在百余年前,这些方言对照马来语词典络绎出现,可能反映华人各民系人口,自1870 年至1930 年间,来往和居住南洋者愈多,华马日常沟通愈趋频密其中可考者包括《吗黎话》(1847 年)、《通夷新语》(1877 年)、《华夷通语》(1883 年)、《通语津梁》(1889 年)、《巫来油通话》(1926年)、《马来语粤音译义》(?)、《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1929 年)、《琼南音谙摩赖幼话义》等6)杨贵谊:《四夷馆人编的第一部马来语词典〈满剌加国译语〉》,《人文杂志》第19 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3年6月,第26-33页笔者于20 世纪1990 年代有幸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东南亚特藏部,处理馆藏旧书籍的修缮事务,因此也就有机会见识了《吗黎话》和《马来语粤音译义》这两本广东方言马来词典,以及闽南人学习马来语的《华夷通语》和《巫来油通话》,还有分别供海南方言群和客家方言群学习的《琼南音谙摩赖幼话义》与《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另外,笔者也接触过林开臻编纂的《福州音马来语汇编》,大约是在1930 年3-4 月间,在新加坡本土印刷出版的《马来语粤音译义》由广东顺德冯兆年原创,按粤语音译汉字速成马来语词条约1 300 个,分布在69页,分为货物、矿务、船中器皿、人类职事等28 类。

      正如上边说的,本书第一页罗维瀚书写序言,叙述冯兆年编纂此书的缘起,已经把坊间需要这类词典的原因说得很清楚:“闽广之人商贾其间,攘攘不绝,合之各岛不下数百万人焉,诚通商之广区也其地均操土音,华人谓之马拉话,实则巫来由之本音,南洋各岛均可通用履斯土者苟不辨厥言词,诚有扪舌面墙之虑7)[清]冯兆年编纂:《马拉话粤音译义·天文》,广州:明经阁书局,1890年,页一如果仅根据这些词典的书名,它们无论是写成“吗黎”“巫来油”或“木来由”,都是以不同的方言发音指称马来语Melayu,也即反映着彼时中国东南各方言群面向马来族群沟通的意愿然而,所有这些词典的马来词汇,毕竟都是依据各种汉字的方言发音,把各种汉字字体拼凑起来,以他们的发音连在一起,形成用中文字写成、念起来接近马来原文的马来词汇,也就局限了读者传播范围例如,《华夷通语》主要是采用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方言,去对比马来文字用词,根据这种对照仿音,马来人原称的“下雨”以罗马字母拼音是“Hujan”,一些地区的口语快念为Ujan,到了《华夷通语》就要读成闽南语的“羽然”,(8)[清]林衡南编,李清辉校订:《华夷通语·天文类》,新加坡:古友轩,1883年,页一。

      以“羽”音为wu,“然”音为rian,二者合快念才能接近ujan 的发音但是在《马拉话粤音译义》,同样处理马来语“下雨”,却是广州发音的“乌衍”9)[清]冯兆年编纂:《马拉话粤音译义·天文》,页十二还有就是《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是念作客音“乌烟”10)[清]慕陶、阿末:《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天文门》,新加坡:永成书局,1929年,页三《福州音马来语汇编》则作“乌残”11)林开臻编纂:《福州音马来语汇编》,新加坡:林开臻自费印,1930年,页22图1 《华夷通语》内页另外,不能不说,以方言读念中文字的发音去对照马来文的发音,发音也就不一定完全准确很多时候,用方言发音学习马来文的发音,是只能假借发音与马来原文相接近的几个汉字,互相连接念出如笔者曾经以马来文如何形容天上的“星星”为例,讨论过现在马来语罗马字拼音作“bintang”的文字,如何可以依靠中文方言串字对比发音,一样正确地念出但是当年的《巫来由通语》及《华夷通语》,都是以“民冬”对音,(12)[清]林衡南编,李清辉校订:《华夷通语·天文类》,新加坡:古友轩,1883年,页一而在《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则念成客家语“明钉”,(13)[清]慕陶、阿末:《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天文门》,新加坡:永成书局,1929年,页三。

      在《马拉话粤音译义》就念作“免打”14)[清]冯兆年编纂:《马拉话粤音译义·天文》,页十二而各路方言对照马来语词典的使用者,为了发音更准确,还得参照词典的“例言”或“凡例”,先行阅读其中建议如何转借方言的方法指南这最终的结果,造成华人真正与马来群体交谈时,是以方言汉字发音模仿的,不等于马来文原来发音如此不一定是准确的发音,却让对方觉得获得尊重与亲切感,也的确会逐渐影响一些马来人日常说话时,会随环境模仿对方的发音方式,形成马来社会盛行有“市集用语”(Bahasa Pasar)的说法三、客家语马来词典的交流之道《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现在可查原版最早是在1909 年印刷发行的,当时是由广州以文书局出版而本书在广州出版后,应是极受南洋客家方言群欢迎,所以1916 年已由新加坡永成书庄再版;而笔者所见所藏的后期新加坡版本有二,现在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是可以查询的其一是志成书局1927 年的出版,另外是1929 年永成书局的出版,也是“增订”版本《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编者署名“游子慕陶”,而它的最大特点,是同时有一个马来合作者,名为亚末,让购买者更有学习信心至今天为止,这是我们在坊间所见,唯一一本在清末完成的使用客家话编纂的马来语词典,当然也只用客家话的读音才能使用它来查阅和学习马来语文。

      现在看《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的编纂方式,它以汉字的客家话发音,把汉字连在一起,形成相同于某个马来文字的发音,由此教导大众学会马来文生字,这其实和当年明政府编写《满剌加国译语》的方法没两样根据中华传统的翻译理念,不是新鲜事情梁启超《佛典之翻译》评论中华古代翻译佛经,曾说过:“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15)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页历史的佛经翻译,一些重要的梵文名词,就是按照古代人自己朝代的发音南洋闽南人尤其熟悉,一些中文从梵文外借词汇,用他们渊源自河洛音的方言去念,如中文用的“刹”“刹那”“一刹间”,马来文Saat 现在继续专用于形容“一下子”或现代“秒”的观念从古代翻译,到明朝四夷馆,然后是各方言群文人学着他们和四夷馆的方式采取变通,以汉族方言字体为音译马来文词汇的媒介明朝四夷馆处理《满剌加国译语》,或者是后来以方言发音学习马来文的词典,包括《正客音译义木来由话》也是如此而后人又需要理解,汉语的方块字是直排的,传统写法是根据笔顺由上而下直书;马来语现在流行使用罗马字拼音,以前是采用从阿拉伯文拼音字演变的爪威(Jawi)字母是从右到左写作的。

      古人使用手工编辑和排列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猜您喜欢
      【word版】2022年教师自我总结汇总五篇.doc 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改进策略.docx 2021-2022年度湖南省邵阳市中医院护士招聘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docx 2021-2022年度重庆市巴县医院护士招聘试题及答案.docx 企业财务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实践刍议.docx 呼吸系统肿瘤用药的临床应用-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docx 2024年度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之中医临床医学测试卷(含答案).docx 高三英语教师工作总结.doc 长阳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与价值阐释.pptx 2021-2022年度湖南省邵阳市宝庆精神病医院护士招聘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docx 2024年度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之中医临床医学题库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x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思考.docx 2024年度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之中医临床医学综合检测试卷B卷含答案.docx 纤维桩核冠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docx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研究.docx 2021-2022年度重庆市江北区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招聘能力测试试卷B卷附答案.docx 广西戏曲的网络新媒体互动研究.docx 2021-2022年度湖南省邵阳市邵阳结核病防治所护士招聘通关题库(附带答案).docx 2021-2022年度重庆市万州区第三人民医院护士招聘典型题汇编及答案.docx 课程思政视域下工程硕士《知识产权实务》教学改革探索.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