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贵州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试简纲.docx
52页2022年贵州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考试简纲第一节 训练心理学概述 一、训练心理学的讨论对象(识记) 训练心理学是讨论训练情景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与训练学的穿插学科 二、训练心理学的讨论内容(理解) 教学心理学的详细讨论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绽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个要素;由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错在一起 二、训练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其次节 训练心理学的作用(理解) 一、帮忙教师精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忙教师猜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忙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展讨论 第三节 训练心理学的进展概况(识记)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月以前) 二、进展时期(20世纪20年月到50年月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月到70年月末) 四、完善时间(20世纪80年月以后) 其次章 小学生的心理进展与训练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进展概述 一、心理进展的含义(识记) (一)心理进展是指个体从诞生、成熟、年轻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进展的根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挨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心理进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进展的主要特征(识记、理解) (一)心理进展阶段的划分: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期(14、15——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特征 1、童年期: (1)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2)从详细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规律思维,且以前者为主;(3)自我意识进一步进展;(4)开头从动机与效果关系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 (1)抽象规律思维居主导地位,但在肯定程度上仍以详细形象作支柱;(2)心理活动随便性增长,能随便调整自己的行动;(3)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剧烈;(4)社会道德快速进展;(5)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三、小学生心理进展的训练意义(简洁应用)(留意参考教材) (一)学习预备:学习预备是指学生原有的学问水平和心理进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二)关键期:指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殊敏感的时期 其次节 小学生的熟悉进展 一、认知进展的阶段理论(理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诞生到成人的认知进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洁积存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构造的不断重构,使认知进展形成几个按不变挨次相继消失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进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进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 单维思维 2、 思维的不行逆性 3、 自我中心 (三)详细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 思维多维 2、 思维的可逆性 3、 去自我中心 4、 详细规律思维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展,思维进展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认知进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别性(理解) 皮亚杰所提示的思维进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进展的挨次是不行转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详细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别性 三、认知进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简洁运用) (一)认知进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进展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进展 一、人格的进展 (一)人格的含义(识记) 人格又称共性,通常指打算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潜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分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进展阶段(理解)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进展是一个渐渐形成的过程,必需经受8个挨次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承受训练的时期 1、 根本的信任感对根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 自主感对耻辱感与疑心(2——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进展阶段理论的训练含义(简洁运用) 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进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实行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进展(理解)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四周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进展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进展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进展进展调整的力量 2、自我评价的性质打算人格进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力量制约着人格的进展 三、社会性进展(理解)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总体来看,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进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两面到内部;从简洁到简单;从详细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连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成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靠开头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开头表现出疑心和思索同时,具有更加公平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综合应用)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训练意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提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1、 场独立与场依存 2、 深思型与冲动型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1)智力测量表:测量智力的工具 (2)世界上最的智力气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3)比率智商:智力测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4)离差智商 2、智力的差异 个体智力的进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讨论说明,人们的智力水平是常态分布智力的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各族差异等等。
(二)认知差异的训练含义 1、认知方式没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稳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3、教师应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训练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心情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1)外倾型与内倾型 (2)独立型与服从型 (3)理智型、心情型和意志型 (二)性格差异的训练含义 训练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学校训练应重视学生的性格因素 二、特别儿童的心理与训练(识记) (一)特别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别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别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二)特别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 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3、学习困难儿童 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到达教学目标的学生 4、 聋、哑、盲儿童 (三)特别儿童的训练 1、随班就读 2、一般班加巡回 3、一般班加资源教室 4、设置特别班 第三章 学习的根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理解)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阅历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长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别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有系统地进展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承受前人所积存的科学文化学问,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问、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把握;二是问题解决力量和制造性的进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安康心理的培育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才智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学问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标准的学习三类 其次节 联结学习理论(理解)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响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响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试验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削减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根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预备律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试验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试验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根本规律——强化(理解)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理解)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构造;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响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盼;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靠于他原有的认知构造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一)苛勒的阅历试验 (二)完形——顿悟说的根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构造学习论 布鲁纳主见学习的目的在于发觉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根本构造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构造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觉说或认知——构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构造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他主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构造的一般理解布鲁纳把学科的根本构造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