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正音20120916.doc
4页《弟子规》部分字的校音 《弟子规》有许多版本,所以个别字的读音也有不同,针对一些字音,通过查读不同的书籍,做了如下了解,在教学时可以准确的传授给学生:例1.“夏则凊”的“凊”注音为jìng ,有误多种字典无此读音据《辞源》0329页,应读qìng 此字为形声字,“ン”为形,“青”为声义为凉、冷《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例2.“出必告”的“告”,注音为gù ,不妥据《辞源》0496页,“告”有三个读音,分别为:1.gào ,释义有①上报、报告②告诉、告知③古时休假曰告④揭发、控告、控诉2.gù ,用于“告朔”《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於邦国周天子每年季冬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受而藏之于庙诸侯于每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可知“gù”有“祭祝”义3.jú,义为讯问通“鞫”、“鞠”出必告”是孝行,指子女外出时一定要告诉父母,以免父母心忧由此可知应念“出必告(gào),”不能读“出必告(gù)”例3.“惜此时”的“惜”注音xī,正确但加注“另有读音xí”,不必要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惜”统读xī例4.“步从容”的“从”注音cōng,是旧读。
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从”统读cóng例5.“知未的”的“的”,注音dì,不妥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有三个读音,分别是de,dí,dì据《辞源》2176页,音、义如下:1.dì义为①鲜明、明白②箭靶的中心③引申为目的,标准④古代妇女用朱色点于面部的装饰⑥助词,读轻声2.dí义为确实、的确比如“的耗”是“确实的消息”,“的当”是“确实、恰当的一确二”犹言“一是一,二是二”原文“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意为见的不真,知的不确,不可轻言轻传可知此“知未的”的“的”应是“的确”,“确实”的意思,应读dí,而不可读dì例5.“可驯致”的“驯”,注音为xún,是旧读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驯”统读为xùn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二:“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调不受此限)其它容易读错的字音▲“而”,应读第二声▲“应勿缓”中的“应”,在此应读第四声▲“父母教”中的“教”,在此应读第四声▲“晨则省”“即内省”中的“省”,在此应读“xǐng”▲“虽”,应读第一声▲“亲所好”中的“好”,在此应读第四声▲“亲所恶”中的“恶”,在此读“wù”▲“力为具”“谨为去”中的“为”,在此应读第四声。
▲“憎”,应读第一声▲“吾”,应读第二声▲“复”,应读第四声▲“号泣随”中的“号”,在此应读第二声▲“丧三年”“丧尽礼”中的“丧”,在此应读第一声▲“常悲咽”中的“咽”,在此应读“yè”▲“即”,应读第二声▲“勿见能”中的“见”,应读“xiàn”同“现” 百步余”中的“余”同 “馀”▲“便溺回”中的“溺”,在此应读“niào”(尿),同“尿”,这两个字也是异体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均保留此音▲“冠必正”“置冠服”中的“冠”,在此应读第一声▲“上循分”中的“分”,在此应读第四声▲“下称家”中的“称”,在此应读“chèn”切戒之”中的“切”,在此应读四声▲“且”,应读第三声▲“地同载”中的“载”,在此应读第四声▲“待婢仆”中的“仆”,在此应读第二声▲“滞塞通”中的“塞”,在此应读“sè”▲“随札记”中的“札”,应读第二声 ▲“几案洁”中的“几”,在此应读第一声▲“屏勿视”中的“屏”,在此应读“bǐng”不的读音: 1. 在去声(四声)前,一律变阳平(二声); 2. 在非去声前、单念或用在词的末尾,是去声(四声)另:“一”的变调和“不”差不多人在牢狱,终日愁欷欷”读“xī”,唏嘘的意思。
愿发仁慈,常起悲愍愍”读“mǐn”,同“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