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山乡巨变_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学价值.pdf
7页? 当代文学研究?山乡巨变?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学价值毕 光 明?? 创作于 1956年到 1959年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 近距离 地记录了 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照说它完全符合 ?十七年?里政治对于文学进行 宏大历史叙事的要求但实际上这部反映建国后中国农村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小说, 在当时并没有像作者在建国前写作的另 一个反映农村革命的长篇小说 ?暴风骤雨 ?那样获得高度的评价, 相反引来了一些批评, 认为小说没有写出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 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热情和由这种热情带来的蓬勃热烈的运动场面, 没有显 示出做了新社会主人的农民的主流的、 本质的方面, 因而没有反映当时生活的真实事 隔几十年后, 这样的批评意见遭到了否定有学者认为: ?周立波的 ?山乡巨变? (正篇 ) 具有最杰出的代表意义, 或者说, 它是 195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本质真实揭示得最充分的一部 ?而其依据是: ? 文学本质真实的 最基本内涵, 应该是在于它揭示出了生活表层背后的复杂和深邃, 而不是在于它是否合 乎某种历史规律 ?两个不同的文学时代对于 ?山乡巨变 ?的现实主义价值的不同看法, 看似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学真实观, 实则说明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 或者说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学评价背后隐含的始终是批评者所意识到的历史要求。
因此, ?山乡巨变 ?在当时受到批评 的方面, 正是作者的文学选择超越了他所处时代的表现即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主流意 识形态表述进行文学的历史想像, 而是让文学描写 ?服从于现实的逻辑的发展 ?,?从而 忠实地记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到来在沿袭了几千年小农生产方式的乡村引起的真实反应作为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 亲自参与了 农业合作化运动, 具有农村工作者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革命作家, 周立波和同时代的柳 青一样, 选择重大题材来表现中国社会发生的伟大的历史变革, 以履行自己在其所归属的政治体制里肩负的工作职责所不同的 是, 周立波在处理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这一重大题材时, 没有柳青那样的史诗抱负, 不是要回答 ?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 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这样的历史提问, 而更关心历史错动下人的命运这大 概也是 ? ?山乡巨变?具有比 ?创业史?更高的艺术性, 也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的缘由所 在值得进一步分析的是, ?山乡巨变 ?在社会主义文学已经形成基本规范的 ? 十七年 ? 文学环境里, 是如何强化文学写作的人文性,突破革命功利主义的话语边界, 通过清新健康而复杂的乡村叙事赋予 ? 农村题材 ?写作54?山乡巨变?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学价值以新的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的。
从对?山乡巨变 ?的批评中已经可以看 出, 从 1953年到 1955年在农村推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本身是一种值得重新甄别的历史叙事黄秋耘所说的 ? 仿佛农业合作化运 动这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只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给带进了这个平静的山乡, 而不是这些经历过土地改革风暴和受到党的教育和启发的庄稼人从无数痛苦的教训中必然得 出的结论和坚决要走的道路 ?,?道出了合作化运动发生的两种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与?山乡巨变?小说文本构成相互证伪的关系 周立波的乡村叙事基于他以农村干部的身份亲自参加合作化运动的经历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作家, 周立波自觉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引的文艺创作路线, 把深入生活放 在文学活动的首要位置上 1954年 11月,他从北京回到湖南益阳家乡, 参加了益阳县谢林港区发展互助组、 建立初级农业社的工作1955年 10月, 农业合作化高潮中, 他将 全家从北京迁回湖南益阳农村, 住在益阳市郊桃花仑乡竹山湾, 在此建立长期的生活和创作根据地他兼任附近的大海塘乡互助合 作委员会副主任, 帮助农民办起了一个初级社当老家益阳邓石桥乡试办高级社时, 他还积极动员亲友带头转社, 并拿出一笔稿费支援农业社建立果园、 畜牧场, 开办俱乐部。
1957年在创作?山乡巨变?的过程中, 他还兼任桃花仑乡党委副书记, 参加农村整党整社工作可以说, ?山乡巨变 ?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加工而成的, 作者对湖南农村合作化运动过程的了解程度, 应该远远超过外在于这一运动的那些小说批评家这意味着, 将农业合作化运动表述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 潮缺乏现实依据县委根据从中央到省委、地委的指示精神, 派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进入清溪乡, 在上级的指导下, 依靠乡里的党团 组织和积极分子, 经过艰苦的工作, 建起了常青合作社这一过程恰恰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这场社会主义革命, 的确是自上而下、 自外 而内地带进平静的山乡的小说写到区委书记朱明在会上对乡干部们说: ?搞社会主义,大家要辛苦一点这次合作化运动, 中央和 省委都抓得很紧中央规定省委五天一汇报, 省委要地委三天一汇报, 县里天天催区里, 哪一个敢不上紧? ??更透露了合作化运动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行为, 群众不过是需要 发动和教育的对象小说情节与历史背景的这种互文性, 显示出 ?山乡巨变?独特的反思性现实主义品格 如果说,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农业合作化这一深层次的制度革命的意识形态表述的话, 那么, ?山乡巨变 ?对合作化运动的艺术再现, 则充溢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 抵牾的民间话语和生活意味, 既有思想意义又有审美价值。
小说的情节结构, 严格对应合作化的实施过程, 符合社会主义文学的叙事成规 ??? 以文学形象揭示历史规律, 以审 美意识形态强化政治意识形态 ?山乡巨变 ?分上篇和下篇, 上篇写上面来的工作同志和乡干部以党团组织为核心, 依靠青年积 极分子, 发动个体农民入社, 获得建社的成功; 下篇写高级合作社以社长为主导, 组织集体生产, 在抢种抢收中与单干户竞赛取得胜利其中虽然编织进了暗藏反革命的破坏及 其最后的暴露与失败的情节, 但是小说贯穿始终的基本矛盾冲突不再是 ?暴风骤雨 ?那样的穷苦农民跟地主富农的阶级斗争, 而是 土改中分得了田地的农民继续单家独户种田还是交出土地搞集体生产引起的思想冲突,是在单干还是入社之间作选择而形成的? 先进 ?与 ? 落后 ?的对立, 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合作化思想来自上面, 因此小说的矛盾冲突也可以解释为先进政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与乡村小生产者的历史惰性的矛盾冲 突 外来者 ??邓秀梅进入清溪乡的第二55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 5期天晚上就召开支部大会, 研究办社她首先做县委三级干部会精神的传达报告, 在回答 像亭面胡这样勤劳的农民为什么有了土地还是摆脱不了贫困的问题时, 宣传的就是 ? 小农经济, 限制了他, 只有这点田, 人力又单薄, 不能插两季?, ?人口多, 不是根本的原因, 我们农村的穷根, 还在乎土地的私有, 劳动力的调配不合理 ?这些显然是来自上面的理论观点。
出自邓秀梅口中的这些话语, 其含义是 农业合作化是要解决土地所有制这一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 作为总路线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革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性质转换的决定性的一步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构想牵涉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要想争取农民的认同就不能不对这些眼睛只盯着脚下、 只看眼前利益的个体农 民晓之以利, 于是 ?社会主义好 ?这一历史声音, 在清溪乡苦口婆心劝告农民入社的干部和先进分子嘴里, 就被形象通俗地表述为?大河有水小河里满?, ?人多力量大, 柴多火 焰高?, 意思是只有集体富裕了, 个人才有好日子过; 个体只有归属于集体, 才能得到生存的保障 但是, ?山乡巨变 ?表述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农村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一话语, 并不是小说世界里唯一的、 不受干扰、 不被质疑的声音熟悉合作化的过程和细节的周立波, 在 进行以合作化为中心事件的乡村叙事时, 作者虚化了自己的国家干部和革命作家身份,将叙述立场偏向农民, 表现了他们对这场要 拿走寄托他们发财致富梦想的土地的革命运动的怀疑态度和抵触心理在清溪乡这个典型环境里, 建立合作社并不顺利, 真正持拥护态度的人占少数, 要么是受组织约束、 负有政 治使命的党员干部, 如刘雨生; 要么是追求进步、 激情过剩的青年人, 如陈大春、 陈雪春、 盛清明、 盛淑君。
而绝大多数地道的庄稼人都 不肯交出土地、 山林和农具, 不相信集体生产能搞好他们有过 ?一个十几户人家的互助组, 平素净扯皮 ?, ? 抢火色, 都是叫花子照 火, 只往自己怀里扒 ?的失败经验, 无法不怀疑更多人合在一起会有好结果作田能手陈先晋就认为互助、 合作是 ?乱弹琴?, 说 ?树大 分杈, 人大分家, 亲兄嫡弟, 也不能一生一世都在一口锅里吃茶饭如今说要把二三十户人家扯到一起, 搞得好, 我不姓陈 ?乡长李月辉的伯伯, 不肯让自己的茶山入社, 在李月 辉面前说: ?十个手指脑, 都不一样齐, 说要搞社, 看你们搞吧! ?就连家里没有男劳力的女性盛佳秀, 也对搞集体怀有顾虑, 说 ?我就 是怕公众堂屋没人扫, 社里人口添多, 田还是这些, 明明是个吃亏的途径 ?清溪乡的庄稼人几乎本能地从心理上抗拒合作社这一新事物, 是出于世间一些朴素的道理: ?一娘生 九子, 九子连娘十条心?; ?龙多旱, 人多乱 ?;? 艄公多了打乱船 ?这些道理, 看似浅俗,但包含了积古而来的人性经验它们反复出现, 在作品中形成了另一种不可压抑的声音, 与新兴的合作化优越性的说辞进行对话, 使周立波笔下的乡村叙事带有在同时代小说中极为少见的复调性。
?山乡巨变?书写合作化不像 ?创业史 ?那样, 用一个历史老人的声音?笼罩整个乡村社会, 而是让人的自私自利本性走到前台与理想主义的主流话语争辩, 体现了作家在 艺术地把握农村社会主义革命时的现实主义精神叙述者与作家的分离使叙事态度显得暧昧, 叙事空间也就更大限度地交给了生活 真实如小说写刘雨生到被男人抛弃的富裕中农盛佳秀家里做动员工作, 颇有意思: ? 坐在灶门口, 他穿心破胆, 细细密密地向她解释、 计算和劝说道理无非是这些: ?小农经 济受不起风吹雨打 ? 啰, ?个体经济没得出路 ?啰, ?合作化的道路是大家富裕、 共同上升的大路?啰, 等等, 他在互助合作训练班里 学来的这些, 和肚子都翻出来了 ?从叙述语56?山乡巨变?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学价值调可看出叙述者并没有认同刘雨生的鹦鹉学舌, 也说明小说背后的作者对这场运动不置 可否, 原因还是亲历过合作化运动的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集体化与人的自私本性相冲突的事实小说中有两件事是最好的例 子, 一是 ? 听说, 山要毫无代价交公 ?后, ? 方圆十几里, 普山普岭, 都有人砍树 ?, 而砍树者的心理是: ?我们辛苦栽一场, 叫别人去吃仙桃呀, 我死不甘心, 我要通通都砍了, 拿来 做柴烧。
?一是集体劳动开始后, 一次下大雨, 单干户菊咬筋那边照旧披起蓑衣, 戴着斗笠, 在攥劲耖田, 而合作社这边, 只见 ? 下村 的一丘大田的越口塞住了, 田里的水漫过了粪凼的墹子, 粪水冲走了四到八处, 丢着社里许多小农具 ?这些描写, 暗示出没有责任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带来的难以克服的危 机对乡村中国的文学书写, 从延安时期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范式, 共产党让劳动人民做回主人的历史叙事取代了此前表现侨寓都市 的知识分子乡村记忆的 ?乡土文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 文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在写重大题材和塑造英雄人物的政治诉求中, ?农村题材?成为与 ?革命历史题材 ?相并立的社会主义文学主导形态, 其基本功能是坐实以马克思主义为元话语的历史想像 ??? 阶级革命推动历史进步, 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 人类伟大理想正如孟繁华指出的, 在 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里, 取代了 ? 乡土文学 ?的?农村题材 ?写作, 是 ? 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现 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密切相关 ?的 ? 中国乡村生活的整体性叙事 ?,?其基本模型是 ?总体性的目标、。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