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届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考试试题4.doc
13页济宁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2011.4本试题分 I 卷和 II 卷两部分,共 150 分第 I 卷(共 36 分)一.(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削减(xiāo ) 压轴(zhòu) 味同嚼蜡(jiáo) 乳臭未干(xiù )B.皈依(guī) 和弄(huò) 呕心沥血(xuè) 屡见不鲜(xiān)C.桎梏(gù) 露天( lòu) 强颜欢笑(qiǎng) 果实累累(léi )D.征辟(bì) 给予(jǐ) 力能扛鼎(kāng) 供不应求(gōng)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壁上观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B.以德抱怨 人才辈出 额手称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C.呀呀学语 前踞后恭 顶礼摩拜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D.毅然绝然 优柔寡断 义气用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 此前日中关系因(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撞船事件而恶化,双方一致认为要推动日中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⑵据中朝关系相关人士 2 月 28 日透露,中国和方面可能就金正恩访华一事进行了 ⑶一曲《山河颂》 ,如白凤齐鸣,那难以想象的悦耳旋律顿时 于山野林谷之间A.基于 协商 充斥B.鉴于 协商 充溢C.基于 磋商 充溢D.鉴于 磋商 充斥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百年一遇的大旱,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利用高科技手段翻云覆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B.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这可能也是当时许多国民党刊物不敢刊登的原因之一C.继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 3 号机组发生爆炸事故之后,日本核电风波便一发而不可收,其 2 号机组又于 15 日早晨传出爆炸声,压力控制池受损D.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的巡回演唱会上,王菲配合着娓娓动听的《红豆》《天空》的旋律,和观众一起分享她成长岁月中的珍贵点滴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谢振华将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B.2010 年 07 月 28 日,一架巴基斯坦客机在首都伊斯兰堡附近山地坠毁,机上 168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C.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差的限制,网络小说的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D.“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 摘去乌纱帽” 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 这种称呼, 《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 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6.下列关于“乌纱帽”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以帽上所佩玉饰的数量不同显示官职的不同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D.到了明朝, “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7. 对“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的发展过程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而官员戴乌纱帽则起源于东晋B.乌纱帽成为“ 官服”的一个组成部份,却是开始于隋朝,在宋朝修改后加上了双翅C.明朝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当官的代称了,成为官员的象征D.清朝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三.(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叶 嘉 传苏 轼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 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 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上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④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 “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 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⑤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已而,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遂引而宴之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⑥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 ,有删改)【注释】①〔叶嘉〕 ,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 ,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zhuàn ) 〕传车,驿站的车马④〔饫(yù) 〕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⑤〔山薮〕深山密林⑥〔苶 (niè)〕疲倦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家:安家 B.至嘉,少植节操 植:培养C.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D.遂得爵其子 爵:爵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先处上谷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①上为责欧阳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①上以不见嘉月余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1.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重视赏识”的一组是( ) ① 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② 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 ③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 ④ 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⑤ 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嘉出身平民百姓,从布衣而成皇帝赏识的官员,和他的品行有关。
B.苏轼为叶嘉作传,实际上也在叙述他的功德,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C.苏轼塑造了一个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刚正不阿、令人清醒的人物形象 D.本文主要通过对叶嘉的遭遇的叙述,表达了苏轼劝谏人们功成身退的思想观点 第 II 卷(共 104 分)四.(24 分)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 分)(1)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注释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