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doc
4页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2、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 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二、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欢革举措的了鮮,认讪匕魏前期政治经济 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 作交流,主动探究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H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 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二、 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节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节的过稈及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2、 难点: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 时期2•北方的割据势力Z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马背上得天 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 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 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节,不是偶然 的历史现彖,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 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由此导入)(二) 教授新课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386年、439年)・-■改革的前提―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2、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然性1) 阶级矛盾尖税: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2) 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3)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间矛盾材料一:〃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 家破,阖门比屋"一谢灵运材料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 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 踏。
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1、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2、 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演变: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含义: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1 )雏形: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2)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3)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和桑田要承担一定杂税徭役②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地主原有的土地不变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露田(禁)…国家所有;桑田(限)、麻田(禁)…农民所有4 )前提:正姗掌握大批无主制也5)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6) 均田制的影响: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制度①对农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对统治阶级: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③对社会经济: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局限性:1 )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2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3)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1) 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 之间的矛盾2) 内容:①任期考核制;②俸禄制度3) 影响:相对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3、 迁都洛阳1 )原因:政治上:一是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二是为避开平城鲜卑保守势力的阻挠经济上:平城闭塞,经济比较落后洛阳地处中原,经济发达,是中原的政治和文化中 心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政治: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经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军事: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2 )过程: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493年)-…从侧面反映了改革的艰辛3)影响: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和胡汉文化的融合4、 革除旧俗1 )有利条件: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2) 主要目的:为了尽快解决迁都洛阳后的民族差异问题3) 措施: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语:要求朝臣讲一汉语,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改汉姓:改鲜卑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通婚姻: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改行汉制:孝文帝还宣布: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 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⑥改籍贯: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逐步割断了鲜卑族人与故 乡的联系4) 意义:①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②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重点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 施主要有哪些?1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均田制、整顿吏治;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 盾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实行汉制、移风 易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1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夕卜名南伐,其实迁 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走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 样的实质问题?孝文帝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 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 氐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 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孝文帝励精图治全面改 革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并且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为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