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原多项选择题(答案学生的)(共12页).doc
12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多项选择题 (共74个)绪论:(共5个)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 AD )A.唯物史观的创立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4.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ABCD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B.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C.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D.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章(共18个)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D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BC D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 ABD )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4、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B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5.联系的特点有:( AB D )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A.“一分为二” B.“合而为一”C.“有无相生”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可能会转化为现实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B )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D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 ABCD ) A.原因和结果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 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11.辩证的否定是( 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ABCD ) A.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1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CD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1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5.下列各项命题中,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有 ( AC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BCD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D.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1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BCD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18.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BC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消极被动性第二章(共16个)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为( A BCD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2. 下列各项中,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BC )A.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4.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 ABCD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5. 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 BD )A.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认识的本质B.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C.正确认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6. 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BD )A.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拥有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C.用科学技术手段搜集、整理感性材料 D.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分析、概括感性材料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8. 任何真理都是( AB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9.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 ABC )A.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 B.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 D.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1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1.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BD )A.感觉 B.知觉C.概念 D.表象12.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BD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C.先验论 D.可知论13. 做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 CD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作为行动的依据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4.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 AB )决定的A.真理的本性 B.实践的特点C.真理的内容 D.实践的形式15.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D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1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BCD )。
A.实践标准并不可靠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C.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D.实践标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性第三章(共14个)1.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 ABC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 BCD )A. 不受社会条件制约的 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BC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5. 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要素有( ABC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