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doc
8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3、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至元朝,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推行积极的外交, 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明 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西方先进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中国逐步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三、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 秦汉至明朝中期,我国实行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外交政策;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明清(前期) ,反对外来侵略,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原因时期特点原因秦汉时期从范围上看,以周边国家为主即中国同朝鲜、日本、 越南等近邻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从 交往形式上看,既有政府使节的往来,也有经济文化 的交流;从途径上来看,主要以陆路为主;从所产生 的影响看,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的文化圈日益扩展, 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陆上丝 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加强了中国同中 亚欧洲的联系; 两汉的强盛与高度的文明对亚洲 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汉朝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 外政策隋唐 时期(1)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 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 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 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 济交流的中心;( 2 )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 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了比 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 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到中国唐朝时还有 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3)陆海并举,海运 和陆运都很发达;( 4)双向交流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封建经济文化繁荣,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 国际大都会;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 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 甚至和中国人通婚五代 辽宋 夏金 元时 期(1)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行业突飞 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 2)对外交往的范围进一 步扩大,远及与非洲国家;( 3)出现了一批富有远 航经验的国际大旅行家指南针的发明和用于航海事业以及造船技术的 提高为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提供了条件; 中国的 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统治者实行开放的 对外政策明清时期由开放转入闭关,中外联系逐渐中断;中国开始遭到 来自日本倭寇和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并展开抗击外国 侵略者的斗争;西学东渐明朝初年国力强盛, 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 的根本原因;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是 倭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 是导致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甚 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主要 原因是 清朝未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主要内容具体事例经济往来秦汉时期①中朝之间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 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②在中日交往中,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③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 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④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进行了频繁地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 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 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隋唐时期①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政府的开明的 对外政策推动了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②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 银币。
③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④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⑤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的欢迎郑和从西洋购买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 海禁政策, 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出现了萎缩 在官方的贸易政策中, 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 瓷器、 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文 化 交 流中学西传科学 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 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 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 13 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等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生产技术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 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亚和欧洲;隋唐时期,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 技术传入新罗;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思想文化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唐朝时,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东 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西学东渐科学 技术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明朝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传入中国思想文化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使节往来秦汉时期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汉武帝时期,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交往;东汉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 光武赐以印绶” ,后来,倭国又“遣使贡献”公元 97 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最远到达波斯湾,没能到达大秦; 《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 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隋唐时期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 10 多次;隋唐时期,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唐太宗贞观时期,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 来郁金香、菩提树;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隋朝和 波斯已互遣时节; 唐朝时, 波斯多次遭到大食侵扰, 其王及儿子先后来前来求援; 从唐高宗时期开始, 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 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史书记载东非索马里的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和平友好交流—郑和下西洋①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②过程:从 1405年到 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红海沿岸 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期间所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 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③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 史上也是空前的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 担。
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航海壮举也悄然结束侵 略 和 反 侵 略 斗 争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中期,由于朝廷的海 禁政策,使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 走私,抢掠分赃,导致倭患日益严重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在 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到 1565 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从16世纪开始, 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向明朝地方官吏行贿, 获得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的特权但是明朝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清朝初年,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于 1961年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明清之际,东北边境空虚,俄国侵略者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继续增兵,扩大侵略为了捍卫边疆,康熙皇帝下令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年和 19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俄军伤亡惨重 俄国政府被迫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1689 年,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
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 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三)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概况时 期国家具体事例秦 汉 时 期朝鲜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大量迁往朝鲜半岛;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 先后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语言、称谓 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 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 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日本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汉 武帝时期,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交往,当时,日本被称为“倭” ,《汉书·地理 志》记述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这说明我国那时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东汉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 生活越南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 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安息安息是西亚的大国,与汉朝交往频繁。
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还通过海上丝绸 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大秦古代欧洲的罗马, 在秦汉时期被中国人称为大秦 汉朝与大秦都想绕过安息等国, 进行直接交往 公元 97 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最远到达波斯湾,没能到达大秦;后来,大秦将目标转 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后汉书》记载, 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 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隋 唐 时 期新罗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 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唐朝的留学生中, 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 新罗客商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 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 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农化色。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