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古朗月行.docx
17页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古朗月行上课之前当然需要准备好教案,这样可以更加明晰调理的给学生们讲课下面是由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古朗月行〞希望可以为您带来帮助这篇?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古朗月行?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5——1古朗月行教材分析:这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16行,课文节选其中前4行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与神奇作为本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夜空的好奇心,也可以联络、唤起儿童的生活经历,有利于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感悟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的六个一类字:“古、白、玉、台、飞、在〞认识二类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十〞 3、体会诗人儿时对月亮充满稚气的认识,激发学生观察月亮的欲望及探究夜空的好奇心教学重点: 1、会读、写本课一类生字 2、指导书写,注意书写姿势和执笔方法,以及字的标准性教学难点:“玉〞、“行〞的字理演变过程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会认本课的二类字,会认、会写本课一类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 1、老师带来一那么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看谁最先猜出来:“有时像个银盘、有时像把镰刀;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月亮〕 2、每当夜晚到来的时候,月亮就会出如今夜空中,你们仔细地观察过月亮挂在天空的情景么?那是什么样的呢?古诗又是怎样描写的呢?二、识字教学 1、自由读古诗,画出文中的生字 2、学习本课的六个生字:“古、白、玉、台、飞、在〞〔1〕字理识字法:玉出示“玉〞字的演变过程,和王区别比较〔2〕用“飞〞括词,飞机、飞行、飞船注意“飞〞的笔顺〔3〕熟字加偏旁:时、作〔4〕一字开花:台〔讲台、窗台、戏台、主席台〕 3、学习一个偏旁:“十〞三、创设情景,感悟诗意 1、故事:在唐朝的时候,有位诗人叫李白,小的时候喜欢看夜空中的月亮开场的时候,他不认识月亮,就管月亮叫白玉盘,又疑心是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空中诗人回忆小时候看月亮的情景,诗性大发,于是写下了一首诗?古朗月行?,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2、出示挂图或课件,老师范读 3、指导朗读:形式可采用领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的形式要求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能有感情地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四、指导书写 1、老师范写生字 2、学生观察后练习书写。
〔1〕“台〞“古〞都是上下构造,注意两个字下面的“口〞的位置〔2〕强调执笔姿势,三个“一〞,掌握学生书写时间,进展书写常规训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练习书写一类生字 2、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与稳固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字、词 2、做猜字游戏 3、集体背诵古诗,指名背诵古诗,小组合作背诵古诗 4、理解诗意:年幼时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天上比一比,看谁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二、书写练习 1、把本课的一类字写一写,注意写字要标准,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进展好的写字习惯的常规训练和养成教育 2、重点指导书写:“古、玉、飞、在〞 3、展示学生的写字本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稳固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与稳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小组合作表演古诗二、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让学生读准字音,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好的话 2、“写一写〞:“玉米古人白玉白云电台〞自由练习书写,比一比谁写得 3、“观察夜空〞把看到的夜晚的天空情况说给大家听 4、自己画一画夜空的美景作业设计:把古诗?古朗月行?背给家长听,课后观察夜空。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CoM更多教案编辑推荐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古朗月行〔节选〕?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材说明:?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句的意思是:年幼时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掌握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在圆月的日子观看月亮,想象一下,它像什么搜集描写月亮的图片、儿歌、谜语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月亮的放大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方法:1.识字教学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根底上勾画出生字,反复读生字,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行〞是后鼻音,“时〞和“识〞是同音字,“作〞是平舌音老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检查,并随时纠正错误读音根据字形构造特点,采用部件结合法或熟字加部件法记忆字形时〞由熟字“日〞加部件“寸〞构成;“识〞由熟字“只〞加部件“讠〞构成;“台〞由熟字“口〞加部件“厶〞构成;“作〞由部件“亻〞和“乍〞构成理解“台〞的字义时,老师可手指讲台,明白“台〞就是高平的建筑物,还可以让学生组词扩词,如:戏台、主席台、柜台等,积累词汇。
2.写字教学本课生字的间架构造有相似之处,可指导学生归类观察范字,练习写字如“台、古〞都是上下构造,这两个字下面的“口〞在下半格居中其余四个左右构造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边不要分得太开可重点指导“彳〞的写法:上撇较短,下撇稍长,竖对准上撇中部,从下撇起笔3.朗读指导朗读时可借助挂图,想象自己在宁静的夜晚面对圆月欣赏的情景,语速稍慢些先听听老师或录音的朗读,再反复练习,注意读出节奏与韵脚4.练习提示第三题是复习生字的练习先要引导学生注意每组的两个字读音一样,比比它们字形的差异,再通过反复读词语,进一步稳固生字和词语第四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夜空的兴趣,加深对古诗的感受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地看,边看边展开想象,然后画一幅画观察的日期可根据当地天气情况灵敏安排5.扩展活动〔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亮的不同形状及自己的感受〔2〕读一首描写月亮的儿歌、谜语、诗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挂图,启发想象观察画面,联络课前观察,说说月亮像什么〔二〕提醒课题,介绍作者读生字“古、行〞认识“朗〞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音〔三〕自读课文,考虑诗人说的圆月和你想的哪儿一样,哪儿不同?相机出示生字:时、识、作、台,简要说说第三、四行的意思。
〔只要学生大致理解,不要求解释诗句〕〔四〕练习朗读、背诵〔五〕指导书写〔六〕展示、交流学生画月亮的图画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春晓这篇?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春晓?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春天美妙,要珍惜春光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背诵?草?2.提醒课题认识“晓〞,读准课题二、简介作者和课文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突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3.范读课文三、自读课文,老师巡视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
〔指名读——齐读〕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五、指名朗读、背诵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六、指导写字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雨:仿佛隔窗观雨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八、稳固练习1.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2.朗读、背诵课文,填空〔完成课后练习4〕3.补充诗句吟诵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诗句,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练习背诵〕推荐朗读的诗句:〔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以上诗句都注上拼音,供同学自由朗读,不必讲解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草这篇?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草?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准备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提醒课题 1 草二、范读课文三、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四、读诗句,识字1.第一行〔指名读〕识字: 离原老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指导读句:离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