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利观PPT课件.ppt
19页孟子的义利观 一、何一、何为““义””与与““利利””(一)什么是(一)什么是““义”” 義 己之威儀也從我、羊 —《说文解字》 同“仪”,仪容、状貌己之威義也 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意: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辞书《释名》载:“义,宜也;制裁事物使各宜也”《礼记·祭义》也说:“义者,宜此者也”可见“义”本指适宜之意,就是应当、正当,后又进一步引申为道义、道德2.(二)什么是(二)什么是““利利””利 “利銛也—《说文解字》 从刀、从禾表示以刀切断禾的意思 本意:刀剑锋利,刀口快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引申为利益、功利,指能满足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权和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3.(三)孟子(三)孟子对于于““义””与与““利利””的解的解释1 1、关于、关于““义””::《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作名词是道德规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4.2 2、关于、关于““利利””::《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有五种意思 其中最主要的意思是指利益,共计24次 “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孟子·尽心下》)孟子所讲的“利”,是指统治集团中的小集团 利益、局部利益和一般人的个人私利5. 其二作动词是指人们的思想行为合乎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 “春秋无义战《孟子·万章下》) “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孟子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 高度,喻之为“人路” ,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是人们 一切行为的必由之途, 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 行的基本道德规范6.二、孟子二、孟子义利利观形成的背景形成的背景(一)社会背景:(一)社会背景:孟子生活在孟子生活在战战国中期,正国中期,正值值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转型期世衰道微,邪世衰道微,邪说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下》)》);;““天下之人,唯利是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
整个社会从国家到整个社会从国家到权权臣,再到普通小人物都赤裸臣,再到普通小人物都赤裸裸地追求各自的私利社会裸地追求各自的私利社会风风气是重利气是重利轻义轻义,,见见利忘利忘义义7.(二)理(二)理论渊源渊源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 孟子受业于子思,传承孔门“重义”思想 “子罕言利”孔子重义轻利,正如孔子所说的:“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 结合其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孟子将“义”与“仁”联系起来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孟子·梁惠王上》)8.(三)人性(三)人性论基基础 孟子还从人性的角度,探求义利之辨的内在根源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所以与禽兽有区别,是因为人皆有四个“善端”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既然人具有有“义”的可能性,那就要扩充这种善端,而不能使其被“利”所蒙蔽,以达到求放心的目的。
9.(四)受教育目的和人格理想的影响(四)受教育目的和人格理想的影响 孟子第一次明确概括出中国古代学习教育的 目的—“明人伦”,为明“五伦”建立了道德规范体系,即仁、义、礼、智、信“五常”要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就必须恪守“义”当义与利相冲突矛盾时就要以“义”为先,甚至可以“舍生取义”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存心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克制自己的私利欲望,坚守善性,当然也包括坚守“义”10.(五)受孟子本人的使命感(五)受孟子本人的使命感驱动“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有为天下百姓“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孟子说:“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词,以承三圣者……”(《孟子·滕文公下》) 面对礼崩乐坏、人人言利不言义的社会,孟子希望能够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判错误的言论,以承继大禹、周公、孔子的事业11.三、孟子三、孟子对义利关系的利关系的阐释1 1、孟子、孟子对于于义利之利之辩的主要的主要观点是重点是重义轻利,利,以以义统利,必要利,必要时甚至是舍生取甚至是舍生取义。
首先,对于统治者来说,一定要坚守“义”,不能被“利”所迷惑蒙蔽如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不能为荒淫享受而过度向民索利,应施行仁政 其次,对于志士仁人而言,更高的道德要求是能够做到以身殉道,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最后,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也要遵守“义”,在“义”的统领下追寻“利”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义”的指引下,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另外,在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须依靠“义”来维持,而不能仰仗“利”来维持敬长,义也以“义”来维持,家庭就会和睦团结,国家就会安定统一;以“利” 来维持,“去仁义,怀利以相接”,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13.2 2、孟子并不完全排斥、孟子并不完全排斥““利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 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富”、“庶”、“教”的思想,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滕文公上》)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要求统治者行仁义,使人民富足 把“义”作为衡量人们获得利益、财货的尺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孟子·滕文公下》)14. 可以说孟子的义利观中有两重规定性,体现为两重关系: 一重是君与民的关系,主要是“利”的规定,要求君与民同忧乐,包括爱民性命以安民,制民之产以富民,教民听民以养民,另外君要有节制的索取于民 另一重是君与士的关系,主要是“义”的规定,要求君不仅要尊重士,更要尊重士的精神,君与士一道行仁义15.四、孟子四、孟子义利利观的影响的影响(一)(一)积极影响:极影响: 首先,对儒学发展的理论价值如果说孔子奠定了儒学义利观的基本思想,那孟子则从理论的完整性和义利观的感性基础两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容 其次,有助于民族精神气节的提升舍身弘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为义的最高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也成为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观16. 最后,对现实问题解决具有可借鉴意义借鉴孟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纠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困境,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维护社会稳。
另外,还对当今的廉政建设和商业道德建设等有积极影响17.(二)不足之(二)不足之处::1、时代局限性,使其具有一定的虚伪性孟子所倡导的义利观是统治者“欲取先予”的一种策略,是想要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收买人心的策略以后更是被理学家演变为“存天理,灭人欲成为束缚人民的工具2、这种义利观重德治、人治而轻法治依靠明主贤臣的作为,凭借人伦纲常的引导约束,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3、导致人民只重视“义”忽视和完全否定“利”长此以往使导致贱商意识浓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中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18.19.。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