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以武陵山片区为例.doc
16页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 以武陵山片区为例陈琦(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武汉4 3 0 07 9 )摘要: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准确识 别其贫困人口和贫困状态是开展扶贫攻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利用 英国牛津大学开发的A 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进行了多维测量数据表明,武陵山连 片特困地区的农户家庭存在着多个维度的贫困,贫困指数较高,其 中住房面积、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对贫困指数的影响较大,此外, 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贵州部分地区的农村多维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多维测量;政策意涵一问题的提出作者简介:陈琦(1 9 7 8—),男,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湖北省 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从1 9 7 8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1 9 7 8 - 1 9 8 5 ),第二阶段 是区域开发推动减贫阶段( 1 9 8 6 — 1 9 9 3 ),第三阶段是八 七扶贫攻坚阶段( 1 9 9 4 — 2 0 0 0 ),第四阶段是农村扶贫开 发纲要实施阶段(2001—2010)。
通过3 0多年的扶贫开 发,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降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 展水平等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我国减贫事业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世界 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但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截止到2 0 1 0 年,以单一贫困线1 2 7 4元为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有2 6 8 8万,贫困发生率为2・8 %门]如果考虑其它维度的贫困,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将会大大增长在中国新的发展部署中,扶贫开 发工作仍然任重道远2 0 1 1 - 2 0 2 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十年, 也是我国扶贫开发的第五个重要阶段未来十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 更大突破,关系着2 0 2 0年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1 4个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 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 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一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 山区、罗霄山区和西藏等四省区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由于各种 条件的限制,连片特困地区仍然面临着贫困范围广、程度深、减贫 工作难度大的现实问题,扶贫工作推进相对较慢。
显然,连片特困 地区的扶贫攻坚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 高度重视和关注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问题2 0 1 0年7月,温家宝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加大对武陵山区等连片 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2 0 1 0年1 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解决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2 0 1 1年底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 1 — 2020 )》 也强调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未来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求明显改善 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与此同时,2 0 1 1年1 1月, 中央启动了首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试点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正式拉开了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大幕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在扶贫规划中确定的14个集中连 片贫困地区之一,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渝、鄂、湘、黔边境邻近 的一个自然区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具 有比较明显的连片特困地区特征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试点经验 将为全国的扶贫攻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就需要加强对武陵山连 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为扶贫攻坚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 借鉴材料。
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首先面临的是对该地区 贫困现状的把握和贫困人口的识别问题既往贫困人口识别的主要 依据是经济指标,即人年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制定的贫困线标准的人 口视为贫困人口,政策制定也主要围绕经济层面展开但是,随着 人类发展观念的不断进步,对于贫困的界定也增加了多层涵义,不 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同时扩展到健康、教育、体面生活等方方面 面很显然,现阶段如果仍然以单纯的经济指标来识别贫困人口, 将与人类发展的潮流格格不入与此相应,《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 要(2 0 1 1 - 2 0 2 0 )》中也淡化了单纯的贫困线指标,而是 提出了未来十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减贫目标,即“不愁吃、 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质上也是为贫困 人口的识别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鉴于此,本文采用了牛津贫困与 人类发展中心(OPH I)的Sabina A 1 k i r e和Ja me s F o s t e r开发的、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多维贫困测量方 法(A 1 k i re和F oster在2011年最新发表的论文中 将此方法称之为AF方法),尝试性地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连片 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进行了测量,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识别 提供参考,并依据测量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多维贫困理论演进及方法多维贫困理论的提岀是随着贫困理论的发展而逐渐演进的过 去几十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贫困认识的深化,学者们对 贫困的概念界定以及相应的度量方法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贫困的内涵很丰富,也有多种界定方式对于贫困的研究,最 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布斯(Booth)和朗特里(R o w n t r e e ) o布斯提岀了绝对贫困的定义,他认为,一定数量的物品和 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少获得这些物品和 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是贫困[2]朗特里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 所需要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则该家庭为贫困家庭口]他根据这个概 念计算出最低生活支出,即贫困线,并将其同家庭收入比较得出贫 困的估计值2 0世纪七八十年代,贫困的内涵得到深化如汤森(Town send)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 缺乏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 谓贫困的[心奥本海默则认为,贫困包涵了物质上、社会上和情感 上多方面的匮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是 指不拥有获得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不仅仅是收入低下,也包括诸 如饮用水、道路、卫生设施等其它客观指标的贫困和对福利的主观 感受的贫困⑸。
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贫困定义可以看出,对贫困的识别经历了从 单一贫困到多维度贫困的转变最初人们对贫困的认识主要局限于 经济层面学者最初对贫困的界定是以“贫困线”为标准,以经济 水平为基础的,如世界银行在1 9 8 5年确定了每人每天1美元的 贫困线标准随着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对于贫困的认识也越来越 深刻1 9 9 0年,世界银行提出了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不仅要考虑 家庭收入和支出,也要考虑社会福利的相关内容,如医疗卫生、预 期寿命、识字能力、入学率等指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在《1 9 9 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 “人文贫困” (Huma n Poverty)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指 标,也包括人均寿命、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等社会文化因素2 0 0 0年,UNDP进一步指出,人文贫困是指人们生活中最基本 的发展能力的丧失,包括文盲、营养不良、预期寿命不足等,并建 立了人文贫困指数(H P I ) "]2 0 1 0年第2 0个《人类发展 报告》又提出了多维贫困指数MP I ,以取代人文贫困指数HP I o 《人类发展报告》认为,贫困的维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收入不足的范 畴,其涉及到不良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 谋生手段的缺乏、恶劣的居住条件、社会排斥以及社会参与的缺乏 等诸多方面。
随着多维贫困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多维贫困 进行了测量如Hagenaars从收入与闲暇两个维度确立了H — M指数对贫困进行了测量;Chakrava r t y和Tsu i构建了基于公理方法的多维贫困测量指标C h-M指数;UND P开发的HPI人类贫困指数等等2 0 0 7年5月,牛津贫困与 人类发展中心(OPH I)的Sabina A 1 k i re和Ja m e s F o s t e r基于S e n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发展了多维贫 困的测量方法,简称为A F方法,并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AF方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其能够同时将离散型的定性数据和连续型 的定量数据纳入测试模型进行测量同时,AF方法提供的是一种 测量多维贫困的框架,非常具有弹性,更多的关键选择留给研究者 自己决定,包括选择贫困的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各维度的权重 以及贫困的临界值等AF测量方法中,多维贫困指数可以表示为 MO=HA,其中H表示多维贫困发生率,即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率H=q/n, q为同时存在k个维度贫困时的总人数,n为 所有被纳入考察的样本总数A为平均剥夺强度,即贫困人口平均 被剥夺程度。
A= | c ( k) | / ( q d),其中c ( k)是指在 确定的贫困临界值k下,被认定为贫困个体的被剥夺值总数,d为 剥夺矩阵的总维度(具体方法可参见A 1 k i r e和F oster 的相关论文)[―卸三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2 0 1 0 年联合进行的“武陵山区减贫战略研究基线调研”项目,本次基线 调查选取了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4个省(市),每个 省(市)各2个县,共8个县,覆盖到贵州省印江县、思南县,湖 南省凤凰县、泸溪县,湖北省宣恩县、咸丰县和重庆市秀山县、酉 阳县等不同县的1 4 9个村庄,共回收有效问卷6 9 8份在6 9 8份有效问卷中,湖北地2 2 . 1%,重庆样本数占37. 2%, 2 0. 1 %,湖南样本数占2 0 . 6%表1 .样本分布表地区样本数百分比(%)湖北1 5 42 2 . 1重庆2 6 03 7 . 2贵州1 4 02 0.1湖南1 4 42 0 .合计6 9 810 0.(二)指标选取、权重及赋值1・指标选取本研究中用于测量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指标主 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借鉴MP I多维贫困指标MP I指标 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水平3个维度的1 0个指标,其中健康维度 的指标包括营养和儿童死亡率,教育维度的指标包括儿童入学率和 受教育年限,生活水平维度的指标包括财产、房屋地面、电、饮用 水、厕所以及做饭用燃料二是参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 0 1 1 - 2 0 2 0 )》提出的减贫冃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 0 1 1 - 2 0 2 0 )》指出,要求在2 0 2 0年实现贫困人口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综合考察两方面指标并结合调查所能获取的数据,最终确定了 3个 维度(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的6个指标用于测量,其中包括健 康状况、医疗保障、受教育水平、住房面积、资产状况、收入水平 等2・权重本文对多维贫困进行测量时采用的是较常见的等权重方法,即 各个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单一维度贫困的测量不存在精确的权重 问题,但是用多维方法度量贫困时则需要考虑各个维度的权重问题 当前对多维贫困的测量比较简单的做法是等权重测量,即各个维度 的权重相等另外一些研究者则根据各自的研究导向来确定各维度 的权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所以,在权重问题上仍然有进一步探 讨的空间,需要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化3・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