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文学翻译探讨.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60596400
  • 上传时间:2022-02-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2.8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文学翻译探讨                    关键词:隐喻认知形式对等功能对等一、引言隐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由于隐喻的普遍性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65)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omnipresentprincipleoflanguage)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他还指出,我们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束定芳,2000:154)莱考夫和约翰逊(GeorgeLakoffandMarkJohnson,1980)在MetaphorsWeLiveBy中从经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系统论述本节从隐喻的概念和工作机制、隐喻与认知、认知与语言三方面展开探讨1.1隐喻的概念与工作机制隐喻原本是修辞学当中的一种,对隐喻最早进行系统论述和关注的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对平淡语言的一种装饰,在某些时候取得某些效果的修辞手段(metaphorasakindofdecorativeadditiontoordinaryplainlanguage;arhetoricaldevicetobeusedatcertaintimestogaincertaineffects)(JohnI.Saeed,2000:303)。

      现代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将隐喻定义为:一个词用来表达的事物和它通常的所指对象具有相似性,如“洪水倾灌而入”(awordisusedforsomethingresemblingthatwhichitusuallyrefersto,forexample,flood…pouredin)(M.A.KHalliday,2000:340)韩氏把隐喻分为语法隐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对此胡壮麟教授在《认知隐喻学》进行了论述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礼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4)现代隐喻理论则把隐喻置于认知过程来考察,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即从某一语域或概念系统映射到另一语域或概念系统,以达到认知的目的它的工作机制为:两种事物或概念业已具有相似性,或人为地创造相似性,相似性是隐喻生存的关键然后一方的一部分语义特征通过相似性“映射”(mappingonto)到另一方上,从而实现了形象具体地认知某一事物或概念1.2隐喻与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赵艳芳,2001:1)认知语言科学发展迅速,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是研究如何利用隐喻思维而达到认知的。

      这就需要探讨隐喻的工作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借用较为具体熟悉切近的事物来类推理解抽象陌生遥远的事物,如计算机技术上常用的“病毒、杀毒、防火墙”等等关于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思维贫困假说”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贫困),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事物,因而产生了隐喻(束定芳,2000:91)当然这种假说只能用在人类思维能力较低的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还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贫困”局限去认知事物,这就是隐喻高级的审美认知文学作品、绘画、雕塑、书法等等都是“以此喻彼”传达出某种审美情趣和追求我国古代典籍中其实早有利用隐喻进行认知的记述如《诗经》“六义”中“比,兴”,屈原《离骚》光怪陆离的各种意象为了表达内心炽烈微妙的情感,作者会借用较为熟悉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来兴起比喻,以达到宣泄内心各种情愫,含蓄而意蕴深远诗歌语言是高度隐喻化了的语言,可以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歌艺术的存在《周易·系辞上》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可以说早就意识到利用具体意象的隐喻思维来传情达意隐喻的范围有所不同,从词汇、句子甚至到整篇不仅诗歌利用隐喻思维,其他文体甚至严谨的科学文献也不得不借用隐喻模式。

      1.3认知与语言除了隐喻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在认知过程中作用,也不可避而不谈可以说隐喻、认知、语言是三位一体的胡壮麟教授曾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专门论述该三者的关系他在谈到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曾给出这样一个图式:世界→语言→认知→(世界)这样一个环形模式,并认为语言是沟通认知与世界的主要手段胡壮麟,2004:4)赵艳芳教授在谈及认知与语言时,认为语言与认知是不可分的,自然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赵艳芳,2001:7)的确,语言与认知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要追根溯源的话,笔者认为认知要先于语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有足够丰富的词汇和色彩斑斓的物质精神世界做到一一对应,所以在利用有限的词汇进行认知世界时,通过以此即彼的隐喻方式来弥补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提出著名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正说明了这一点二隐喻与文学翻译隐喻在我们的日常语思维当中极为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迅速地识别出隐喻和领略使用隐喻所带来的特殊效果因为隐喻就是要把两种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况且有些隐喻意义已成为字面意义的一部分,变成了“死喻”,如“瓶颈,山腰”等等。

      另外,隐喻性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单个词到整篇在翻译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表面的不相似中创造相似性2.1保留原意象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于人类的生理、周围的物理环境及思维模式具有相似性,所以翻译中可以采取传统的直译方式,即在词汇层面上保持意象的形式对应,而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汉语的暗喻和英语的暗喻都是不露比喻的痕迹…暗喻在翻译中一般可采取直译冯庆华,2002:152)当然只是“一般”,即隐喻性的意象为两种文化读者所熟悉或文中已明确指出隐喻含义冯先生给的例子有一则为:例1:Jane’suncleisanoldfox,uptoallkindsofevils.简的叔叔是个老狐狸,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隐喻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把某一认知域的某一语义范畴通过相似性“映射”到文中当前的认知域,通常隐喻实用者会把这一特指的语义范畴明确指出此时由于相似性已经确立,直接译出,译文读者照样可以理解如张培基先生所译茅盾的《白杨礼赞》:例2:“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Whitepoplarsarenoordinarytrees.ButthesecommontreesinNorthwestChinaareasmuchignoredasourpeasantsintheNorth.However,likeourpeasantsintheNorth,theyareburstingwithvitalityandcapableofsurvinganyhardshiporoppression.IpaytributetothembecausetheysymbolizeourpeasantsintheNorthand,inparticular,thespiritofhonestty,tenacityandforgingahead--aspiritcentraltoourstrugglefornationalliberation.”(张培基,1999:197~201)上例其实牵涉到整个语篇的隐喻性这里的语篇既是给出一定语境的话语,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如一首诗,一部小说等等几乎所有的诗都具有隐喻性,钱钟书的《围城》、卡夫卡的《变形记》、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等等中隐喻统摄全篇。

      2.2变更或省略原意象按照解释学的观点,不同的文学文化之间都应形成对话与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彼此包容的状态当代哲学解释学的考察和当代西方批评的考察都毫无例外地将对话与交流推到当代文艺学面前;对话与交流成为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或途径金元浦,1997:90)这种对话与交流也可应用到文学翻译领域:原文文本—译文文本、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对应范畴之间都应进行对话交流在原文文本—译文文本的关系中,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教授就坚持文化翻译的功能观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廖七一,2004:360)按照这样的观点,像crocodile’stears对一般读者最好译为“惺惺作态,虚心假意”同样对汉语当中很多常见的成语俗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不能字面的意象去译,因为英语读者由于不能体会其中的隐喻而不知所云还有像希腊罗马神话当中众多的人物故事,也不太被东方的读者所理解,如Achilles’heel常译为“致命弱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不直接译成“阿基里斯的脚后跟”。

      其实这里也就是传统所争论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从交际功能角度看那些文化负载词或一民族特有的隐喻思维,尤其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更侧重于归化手段,以方便译文读者从交际功能上理解交流当然这里不仅牵涉到翻译策略问题,还有翻译的目的,如向译文读者介绍异域文化;从接受理论看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就是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知识构架针对隐喻的翻译,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转换成译文读者所熟悉的隐喻意象,姑且称之为隐喻转换,其实也从功能角度去考虑的如把onestone,twobirds译成“一箭双雕”而不是“一石二鸟”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其实从更加宏观的文化对话的视角,把两种文化作为平等的对话主体,笔者更赞同保留原语隐喻意象的归化模式这样会激发译文读者不断去丰富完善自己的视野,达到两种文化交流互补的目的三结语本文初步探讨了隐喻的普遍性以及其在认知当中的作用从语言隐喻性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更能窥视出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进而怎样传达出这种魅力,也就是翻译中隐喻的处理问题隐喻翻译的核心是如何处理意象问题,是保留、变更还是省略要取决于该意象在目的语文化中的熟悉程度和译者的价值取向参考文献:1.JohnI.Saeed,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M.A.KHalliday,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