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麟新心学思想研究-知行合一.docx
5页贺麟新心学思想研究知行合一-论文网 论文摘要:贺麟构建的新心学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他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以“心(仁)”为核心的本体论和“知行合一”的知行观两部分构成本文试就贺麟新心学形成的原因和内容进行探究,以揭示新心学与阳明哲学前后相继的关系论文关键词:新心学,心,仁,知行合一贺麟(1902年-1992年),字自昭,四川省金堂县人,哲学家,翻译家贺麟是中国近现代自严复以来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在中国哲学界积极地从事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和介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的译述和介绍才逐渐走上了严格认真、高层次、有系统、有计划的轨道他介绍和译述西方哲学思想的宗旨是要从中吸收有利于重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他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是将传统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新心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可以说,贺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的“新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述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黑格尔哲学讲演集》、《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等一中国知识分子向来就有“先天下忧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表现更为突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贺麟先生认为“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危机,文化上有失调整,就不能应付新的文化局势1】“中国文化上的的国耻,早在鸦片战争之前2】这种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耻辱是因为“儒家思想的的消沉、僵化、无生气、失掉孔孟的真精神和应付新文化需要的无能”3】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是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其主要的潮流,根本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假如儒家思想没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则中华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就不会有新的前途,新的开展换言之,儒家思想的命运,是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盛衰消长同一而不可分的4】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贺麟先生自觉的担当其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他所创立的“新心学”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贺麟认为如果儒家思想的前途是光明的,那么民族复兴的道路也是光明的这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贺麟提出了“儒家思想新开展”的课题为了深入的讨论这一课题,贺麟对自康有为以来的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史进行了回顾他认为五十年来,“至少有了下列几点,可以值得大书特书:(一)在这几十年中,陆、王之学得到了盛大的发扬;(二)儒佛的对立,得到了新的调解;(三)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对立,也得到了新的调解;(四)对于中国哲学史有了新的整理。
5】”他指出,这五十年来中国哲学的主潮就是新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而陆王心学的复兴和发扬是其中的主线,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等人的哲学思想的灵魂便是陆王的哲学思想比如他说,康有为“前后比较一贯服膺的学派仍是陆、王之学”【6】,谭嗣同则大声疾咐地“反对荀子,尊崇孟子,扬陆、王而抑程朱”【7】至于梁启超,在他看来,其“全部思想的主要骨干,仍为陆、王”,其晚年仍“斥朱子支离,发挥阳明良知之学8】”他认为,章太炎早期虽然提倡诸子之学的研究,但在晚年却又“回复到儒家”,所以“即谓其思想渐趣于接近陆、王,亦无不可【9】”梁漱溟更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倡导陆王之学最有力量的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辩护与发挥,他坚决地站在陆、王学派的立场”【10】他指出熊十力的哲学是“陆王心学之精微化系统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11】所以在他看来这五十年的哲学思想发展史简直可说就是陆王心学演变发展的历史事实上,贺麟就是站在这样的立场来总结这一段思想史的他说:“根据以上对于近五十年来哲学的叙述,我们很可以看出,如何由粗疏狂诞的陆、王之学,进而为精密系统的陆、王之学,如何由反荀反程朱的陆王之学进而为程、朱、陆、王得一贯通调解的理学或心学。
12】为什么在这五十年内陆王的哲学思想能够得到如此盛大的发扬呢?贺麟分析道,这是因为:“(一)陆、王注重自我意识,于个人自觉、民族自觉的新时代,较为契合因为过去五十年,是反对传统权威的时代,提出自我意识,内心自觉,于反抗权威,解脱束缚,或较有帮助二)处于青黄不接的过渡时代,无旧传统可以遵循,无外来标准可资模拟只有万事自问良知,求内心之所安,提携自己的精神,以应付瞬息万变的环境庶我们的新人生观,新宇宙观,甚至于新的建国事业,皆建筑在心性的基础或精神的基础上面”13】综上所述,贺麟先生认为近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思想陆、王哲学是主流,并分析陆王哲学兴盛的原因他用以解释这五十年来何以陆王学派独得盛大发扬的原因,也正可以搬用来说明他本人何以要复兴和发扬陆王之学从而创建新心学他认为陆王哲学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能够兴盛因此他的哲学也必将继承陆王,并进行新的发展二梁启超先生认为“儒家哲学,一面讲道,一面讲术14】贺麟先生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也自觉的建立其自己“道”和“术”这个“道”就是孔子说的“仁”,孟子的“性善”,王阳明的“心(良知)”;这术就是由王阳明发展而来的“知行合一” 贺麟认为“心有二义:(1)心理意义的心;(2)逻辑意义的心。
逻辑的心即理,所谓‘心即理’也19】这种把“心”做心理和逻辑意义的划分很显然是在陆王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的心是物”这里的心就是认识或评价的主体这主体即心一物之色相、意义、价值之所以有其客观性,即由于此认识的或评价的主体有其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认识范畴或评价准则若用中国的话说说,即由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离心而言物,则此物实一无色相、无意义、无条理、无价值之漆黑一团,亦即无物20】这就是说一切事物、意义、条理、价值都不能离开主体我(心)而独立存在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21】逻辑意义的心,乃一理想的超经验的精神原则,但为经验、行为、知识以及评价主体此心乃经验的统摄者,行为的主宰者,知识的组织者,价值的判断者”这两段引言前者侧重中于认识主体,后者侧重于价值主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贺麟对“心”的界定除了吸收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以外,同时也吸收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和“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这正如贺麟在《文化与人生》的序言所总结的这本书的特点那样:“一,有我书中绝少人云亦云地抄袭现成公式的口号的地方每一篇都是自己思想见解和体验的自述,或自己读书有得有感的报告。
也可以说每一篇都有自己性格的烙印有我的时代,我的问题,我的精神二,有渊源虽说有我,但并非狂妄自大,前无古人我的思想都有其深远的来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篇中不惟对程朱陆王有同情的解释,即对老庄杨墨亦有同情的新评价,以期发展其优点,吸取其教训三,吸收西洋思想有渊源,发扬传统文化,并不因循守旧22】可见阳明正是从陆王那里学到了对“心(主体)的重视来改造中国旧有的文化传统和吸收外来西洋哲学,并构建自己的哲学这一切活动出发点就是对“心(阳明那里有时叫良知)”重新解释作为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心(仁)”就是贺麟哲学的本体,也就是“道”三“道”,是应该做什么;“术”,是应该怎样去做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道与术的合一贺麟从阳明那里继承而来的“知行合一”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术”在知行观上,贺麟坚决主张“知行合一”他的“知行合一”论当然由于时代的关系,与阳明的知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他把自己的知行观称之为“自然的知行合一说”,而把阳明的称之为“直觉的知行合一说”而且他的知行合一说,吸收了西方哲学中相关的有价值的成分再者,阳明的知行观主要是关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间的的关系,而贺麟的知行观已完全成为了关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命题。
但是,他关于知行两者间的关系的基本看法还是来自于阳明心学的他在《知行合一新论》开篇就说“知行合一说与王阳明的名字可以说是分不开的王阳明之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于为道德修养,或致良知的功夫,建立理论基础23】贺麟认为,从逻辑上分析起来,知是主,行是从其具体要点如下:1、“知是行的本质(体),行是知的表现(用)行若不以知作主宰,为本质,不能表示知的意义,则行为失其所以为人的行为的本质,而成为纯物理的运动24】“知是不可见的,知藉行为而表现其自身25】“总之,知是体,行是用;知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行是传达或表现此意义或目的的工具或媒介”【26】2、“知永远决定行为,故为主行永远为知所决定,故为从 ”贺麟认为,知行同时发动,两相平行,本不能互相决定但是,这里所谓的决定为内在的决定或逻辑的决定这也就是说,知为行的内在的推动原因,知较行有逻辑的在先性27】3、“知永远是目的,是被追求的主要目标;行永远是工具,是服从的、追求的过程任何人的活动都是一个求知的活动28】他的知行观的主要精神是阳明心学的贺麟心目中所谓的儒家思想或新儒家思想其实质就是陆、王心学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才能准确地理解贺麟关于“儒家思想新开展”课题的真实含义及其价值。
贺麟不仅创建了“新心学”,而且为儒家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开出了良方儒家所谓仁,可以从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三个方面加以发挥,而得新的开展29】由以上可见,无论是是从“心外无物”还是从“知行合一”贺麟都自觉的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汲取营养并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人类世界将进入一个各种文化、特别是中西文相激相容的时代,他能够站在这个交汇之处,所创建的学说真正有助于理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必将获得更多关注尤其是,在这个数理化、技术化、商品化的时代,他那既不躲避,亦不苟从,而是能在“理”中不失“心”源,或以新鲜的方式体会出“心即理也”,当有有蓬勃的活力和未来注释:【1】【2】【3】【4】,《文化与人生》,贺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页【5】【6】《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贺麟,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7】【8】同上,第4页【9】同上,第5页【10】同上,第9页【11】同上,第12页【12】【13】同上,第18页【15】同上,第13页【17】【18】同上,第23页【16】《文化与人生》,贺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页【19】《儒家哲学》,梁启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20】《近代新唯心论简释》,贺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21】《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吉林出版社,1970年,第45页【22】《文化与人生》,贺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4页【23】《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贺麟,商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24】【25】【26】【27】同上,第141页【28】同上,第142页【29】《文化与人生》,贺麟,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页-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