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鲁彦散文的艺术特色_水南.pdf
6页第了期杭州教育学院学报I夕9]·了-王鲁彦散文的艺术特色水南【提要】鲁彦是刻苦 自学而成功 的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朴素尤以艺术描写见长,独具形象美和意境美;注重艺术构思,表现出精巧、自然、新奇的特色;善于运用“画眼睛”等多种艺术手法,凸现人物 的优美心灵鲁彦(1901一1944),是他的笔名,有志于师法鲁迅而取的,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他是“五四”以后,主要靠刻苦自学而成功 的著名作家之一著译俱丰,达三 十余种他的作品早在2 0年代中期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巴金在《写给彦兄》一文中回忆说: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他的《灯》、《狗》等就“感动过我”,“那种热烈的人道主 义的气息,那种对于社会的不义的控诉,震撼了我的年青的心鲁彦一生以写小说为主,然而也写 了不少散文目前能找到的有四十多篇,大部分 收集在《驴 子和骡子》(19 34年出版 )、《婴儿日记》(与夫人覃英合著,1935年出版)、《旅人的心》(19 37年出版)、《随踪琐记》(1 940年出版)和《鲁彦散文集》(1947年出版)等内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彦散文集》¹,这是至今所能搜集到的王鲁彦的散文最完整 的集子他 的散文作品 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随笔三种。
他的散文创作从发表在1 92 3年1 1月《东方 杂 志》º上 的《秋夜》开始,到1 942年5月《现代文艺》»上的《从灰暗的天空 里》止,整整有二 十年之久,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限,可以将篆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是“乡土 文学” ,二 是颠沛流 离 的生 活杂记,三是抒发爱国 反帝情怀前期创作时间较长,作品较多,大部分是“乡土 文学”和揭露城市黑暗现实的作品可是作品情调显得有些暗淡、低沉,这 是时代造成的,可以用他《童年的 悲哀》中的 一句话来解释,“我过的艰苦和烦恼的日子太多了,我看不见幸福的一线微光”后期时间短,作品不多,但由于鲁彦的思想水准 的提高,生活视野的扩大,作品数量虽 少,质量却更高了爱国 反帝成为了他后期创作的重要主题,热烈歌颂“剑”与“火”的斗争,直 接为抗 战呐喊 助威,散文的基调变得健朗、高昂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的创作受到鲁迅的不少影响,坚持文艺为人生、为社会的 主张,忠实地描写社会阴暗角落里 一 向被忽视冷 淡 的人们的生 活,无情地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 的 人情世态他的作品,描写农村生活、记叙故乡的习俗风物固然是他的所长,然而剖视城市黑暗现实也异常动人。
他的散文显得清新、朴素,“平淡中带着回荡,很有个人风格”¼,富有浓郁的地为泡彩,曾得到鲁迅和茅盾的好评,并被誉为“乡土 文学”的代表之一鲁彦是个善于艺术描写 的巧匠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½他有多副笔墨,浓淡 相 间,疏密有致,描绘了一个个情景交融的艺术画一21一第I期杭州教育学院学报I夕夕] .了·面,给人以如见其物,如人其境的美感享绘出大海变幻神奇、雄伟壮阔 的奇观品里,描状大海的静景,作者 反复设喻,鲁彦状物绘景,体察人微,刻画细致采用了多层次的淡笔,以动写静,引人遐逼真,具有独特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例子思;表现大海的动景,则用墨似泼,尽情在他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对故乡的杨梅,挥洒,刻画得惊心动魄,气象万千你从形状、颜色到滋味,摹写得十分具体可着:感请欣赏《杨梅》中描写杨梅颜色 的一海受了创伤,愤怒了段文字吧:它叫吼着,猛烈地往岸边袭击了过来它最先是淡红的,象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象是处女的害羞,声音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最后黑红了“““轻轻的啄开它,我们就看枪炮声,呐喊声,叫号声,哭泣声,马蹄见 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已染上声,车轮声,飞机的机翼声,火车 的 汽笛了一嘴 的红水”““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声,都掺杂在 一 起,千军万马混 战了起象 玻璃,象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 生动来。
的,象映着朝霞的露水呢鲁彦联想大胆新奇,连用 十种巨大而嘈杂细腻的描绘,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对比,的声音:来描状大海轰鸣震耳的音响,真简直把小小的杨梅写成了具有魅力 的生是壮观至极,撼人心魄!这是“伟大的声灵,读着,读着,令人几乎连口水也流 出音,海的美就在 这里”如果作者观察得不仔细,感受得不又象对五岳之一 的华山的描绘 也十分深刻,是不 可能写得如此自然、传神的在《关中琐记》之 九崔远 眺中的华《雪》里对“美丽 的雪花飞舞”的描写更加山》中,鲁彦画出 了西岳“横看成岭侧成神奇在作者的视觉里,雪花“象活的生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的奇特雄姿驱 车物” ,在听觉里,它 有各 种各样的声音,眺望,由远而近,先是看到最高的一座峰在 嗅觉里,有丰富多彩的“气息”,白天,宛如一朵半开的 鲜花,过了不久,变 成了能“做出千 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会一个可怕的面孔,“秃着尖头,尖着下巴,“发出银色的光辉”鲁彦精雕细描,同时墨 一样黑的脸上露着一副歪曲的嘴脸”,运用博喻、排比、烘托等修辞手法,将雪好似个鬼怪随后望见中峰东边出 现 了一花飞舞的形象美渲染得绘 声绘 色、漓淋尽个“仰着头朝北侧着面,躺着,象睡 熟 了致,叫人神往。
一样”的外国人同时在他的东南,又转鲁彦的妙笔下,有优美 的 景物刻划,出了一个美人 的倩影,她高鼻深眼,“黑 色也有壮丽 的场景描写《听潮的故事) ) ,突的头巾一直披到了肩 上”不 一会儿,在出了“听 潮”的’‘听”字,听得细,品得深,中峰的东边又看 到了两个打 坐 的和尚,接作者生动完整地 写了海潮来去 的过程:潮着又由坐着“变成了跪的姿态”华山的险前、潮起,潮满,潮退海潮兴起之前,峰怪石,移步换形,在作者的笔下,化静大海充满着一 种“幽静的 和平 的愉悦的神为动,变幻多姿秘”;海潮汹 涌之时,则又具有一种“狂暴鲁彦的艺术描写不仅细致人微,形神的 不测 的 可怕的神秘”,作者采取拟人 的兼备,而且富于情趣,逗人兴味象《伴手法,分别抓住“海睡”、‘’海 醒”、“海怒”之侣》中写 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唐哥和 玲玲时的特点,通过潮汐一涨一消的过程,描在 一起生 活 的 一 段情 景,为了 一 双新皮一22一第I期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鞋,一只红碗,一只绿球等时而好,时而吵,有时哭,有时笑,童态毕现,情趣横生在《西安印象记》里,对“苍蝇的世界”的描 摹,又 显得幽默 风趣,辛 辣有力.30年代中期的陪都西 安,人口剧增,乌烟瘴气,一片混浊.“嗡嗡嗡嗡嗡嗡嗡” ,到处是令人厌僧的苍蝇,“你来了它走了,你走了它来了”,“喝你的茶,吃你的饭”。
反复勾勒,形象具体,接着作者坦犀利的笔锋,由物及人苍蝇横行,有大的,有小的,有芝麻模样起斑点的,也有“红头绿背的肥胖的⋯⋯或则长襟短袖髻发蓬松,象年轻的舞女,或则西装革履轻揉活泼,象摩登的男子,或则长袍马褂严词厉色象老年的政客⋯⋯或作婀娜的媚态,或作纵跳的姿势,或作危坐的模样⋯“·有些突着臀部,有些挺着腰背,有些翘着胡置·“⋯”寥寥数句,就画出了那些 自鸣得意的叭儿狗、道貌岸然的老政客的丑恶脸谱,嘲讽、厌憎的情感溢于言表他的散文还绘下 了许多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童年时代在家乡吃杨梅(《杨梅》),和小伙伴们钓虾(《钓鱼》),送年、祭 灶、拜年、放开门炮(《开 门炮》),坐船到 嘉溪山祭祖坟(《清明) ) ),放 风筝‘《风筝》),无不洋溢着乡土气息、民俗风味鲁彦为生计所逼,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沿途的风土人情,每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关 中琐记》、《西行杂记》、《船 中卜!记》、《干爷和 干妈》等篇里,就记述 了 不少真实、新鲜的民情风习《关 中琐记》中的“送穷 鬼”便是一例每年的 阴厉正 月初五,天还没有亮,人们就起床,争先恐后的放鞭炮从房内一直燃放 到大 门外,要把穷鬼吓了出去并且举行大扫除,把房内的尘土全扫到大门外。
这一天大家把尘土当做了可 怕 的穷鬼.纸窗有破必须补好,地上有洞也得塞住,这叫做襄窟窿这一天大家都要吃馄饨,因为喉 咙也是窟窿 之一文字朴素,记述生动这一天南方风俗是“接财神”,而西北 是“送穷鬼”,一送一迎,目的相同,表现了人们在新的一年中美好愿望鲁彦的艺术描写讲究知识 的精确性在《厦门印象记》里谈到“厦门话古音很多” ,如声方面,轻唇归重唇的,如房读若旁;舌上归舌头的,澈读若铁,娘日归泥,娘读若良,人读兰等等这些方言读音,是经 过作者认真调查 核实过 的当然,不能因为注意准确,而把文章写得枯燥乏味,他的散文 即使描述日常生活、身边琐事,也无不饶有情味象《钓鱼》追忆少年时代的钓鱼小事,不仅描写细致具体,而且披露了他的丰富而精密的钓鱼知识,这不是一般钓过鱼的人所能写得出来的他单凭水面上的泡沫,就可以知道水下是什么鱼,“单独的是螂鱼,成群的大泡沫有着游行性的是鲤鱼,成群的细泡沫有着固定性的是甲鱼”,等等这简直可以当作钓鱼经验介绍来读,既真切朴实,有新鲜感,又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鲁彦的散文写人记事的 不 少,由于他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勤劳、诚实、善良的劳动者形象。
作者运用画 眼睛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出人物的优美心灵,尽管人物性格不完整,甚至有的只是一鼻一嘴,往往也使人难以忘怀所一渭“ 画眼 睛”,就是抓住人物的主要粉征,进行以染勾勒、使之形神毕现,栩栩 如生鲁彦是个小说家,无怪散文中的人物颇具特色,“画眼睛”的艺术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如父亲的忠厚、仁和(《旅人 的心) ) ),母亲的善良、慈爱(《清明》、《钓鱼》),唐哥 的倔,玲玲的娇(《伴一23一第I期杭州教育学院学报I卯I·了侣》),爱罗先坷的人道主义(《狗) ) ),寺院当家的狡绘势利(《听潮 的故事》)等等,无不令人称道象《四岁》里对孩子的妈妈和 列车查票员的对话描述,查票员一再告诉她,孩子三岁免票,四岁就得补一张半票,而她呢,反复如实地 这样回答:“到底四岁啦!”可又说:“没有的事!四岁的小孩就该买票!”弄得查票员和她旁边的乘客哭笑皆非文中对话简洁,白描传神,富于个性,孩 子的妈妈形象跃然纸上,她的心地多么纯朴、诚实刻划人物中,用得最好、最多的是心理描写可以这样说,这是鲁彦散文描写人物的一大特色《狗》是一篇以描绘人物心理见称的名作我”到北京已有四五年之久,因为生活穷困而未曾去过西山,一次应爱罗先坷同游西山之邀后,如何高兴得彻夜难眠.第二 天东 方才放白,“我”就起来了,院中所见,春意盎然,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惬意。
通过这具体而细致的描 绘,生动地 披露了人物当时的喜悦心情,达到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¾后来去西山的途中,遇到一个衣服槛褛、在路边哭泣的妇人,“我”竟不予理睬,昂然走过爱罗先坷感到愤怒,反复 申斥:为什么对她“如对待一只狗似的安然走了过 去”!这时 的“我”羞愧难言,真“恨不得立刻死了”作品有段“我”的内心活动写得十分形象:西山有如何的好玩,我不知道在山间,我们曾喝过溪水,我 照见了我 自己是一只狗;在岩石上我曾躺了一会,但是我觉得我那种躺着的样子与别的狗完全一样从喜出望外,到悔恨交加,大起大落,前后 主观感受 的绝然不同和 心理的 急剧变化,把“我”的形象写活 了,也深化了散文的思想含意《孩子的 马车》也是一篇刻划人物心理的佳构记叙两个孩子如何为一24一了要一辆玩具车子而和爸爸纠缠、吵闹;当爸爸因贫穷而愤怒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后,他们怎样在精神上、身体上因失望而发生可怕的变异;当爸爸满足 了他们的要求,买来一辆廉价马车后,他们又怎 么 的高兴、喜欢;最后,当马车被邻家孩子的汽车撞坏 后,他们又是如何的哭泣、苦闷两个孩子对车子从盼望到失望,再到希望实现,最终希望破灭的复杂微细的心理变化过程,描述真切、生动,因而孩子倔强与率真的个性十分鲜明。
并且运用 了反复的手法,如两次写道:大孩子在失望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屋角里坐着,翁动着嘴唇,仿佛在自言 自语似的”;他抱着歪曲了 的马 头,“翁动着嘴唇在低声的说着什么”等等,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