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六上第一单元解读和学习任务设计.docx
5页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六上第一单元解读和学习任务设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触摸自然”从古至今,秀美的山川风光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歌咏赞颂的对象,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在观赏到不同的自然景色时,也会根据自己彼时的经历,发出不同的感慨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城市,跟自然景色和自然事物接触的机会非常有限,本单元编排这样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文作品,生发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进而由文本上的走近自然、触摸自然到行动上的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并能借由自己所领略到的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无限感慨基于“触摸自然”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讲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草原》,宗璞的《丁香结》,古诗三首(孟浩然《宿建德江》、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自读课文是纪伯伦的《花之语》这四篇课在内容上都与自然风光相关,为学生本单元的文本学习,提供了适切的主题背景环境选文内容有的关于自然风光,有的关于自然意象,作者在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时,都借由景物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所想内容不仅关于或是感慨,或是感悟学生在深入学习这四篇诗文的同时,更能将“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阅读训练要素得到有效的落实。
从课程内容上看,这个单元属于发展型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一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学习内容”指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联想与想象,也就是运用联结和图像化策略来阅读,并迁移于表达,是这类文学作品的主要学习价值和诉求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联想与想象”相关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出如下: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二上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下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下第四单元根据课文有关的情境,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二下第八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三上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三下第一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三下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六上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六上第七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联想和想象”这一语要素点,从低学段就已经有了相关涉及,而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学段。
一二年级,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产生想象的愿望,阅读文本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想象出文字中的内容和画面,即借助想象这一工具,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有一定的语言输出,如用“……像……,……像……一样”等类似的内容,表达出自己想象的内容三四年级的学生,则从故事出发,通过阅读相关的童话等想象力丰富的文本,去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与想象愿望同时,对于文本的关注由主要内容转移到具体的词句,根据词句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表达上的生动与形象五六年级,学生在经过先前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与联想经验在进行文本阅读是,不仅仅要想象出文字描绘的画面,还要进一步进行感受、体会、联想,这些自然景色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由此可见,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全学段,给予“想象与联想”的语文要素安排,是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的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从两点出发进行解读,一是“所读内容”,另一是“想开去”在教学前,需要仔细琢磨,“所读内容”指的是什么?是文本的全部内容还是部分内容中?通过考察《草原》的三道课后题,《丁香结》的课后第二、三题,《古诗三首》课后第二、三题,不难看出,在进行诗文学习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的是文中关于自然景色或景物的细致描写部分,有这些内容来“想开去”。
那么“想开去”中的“想”又是怎样的一种“想”呢?此处的“想”可以是想象,我们通过读《草原》一文的文字,想象草原的迷人美景,通过诵读《花之歌》感受想象的美好这一“想”也只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联想,如由“丁香结”这一意象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就颇耐人寻味,而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根据经验联想而来的,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文本内容印象更深,同时对文本内涵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参考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交流平台”部分的结论,在这一单元,学生能够通过诗文阅读明白这样的观点,即“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也可以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既能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在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经过如上剖析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本着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原则,我们将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细化为以下四点: 1.阅读描写美丽自然风光的古诗文和现代文,能从诗文描写的画面情境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思考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由具体事物引发人生思考,能够与人交流自己由此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感悟。
3.能够理解分号能将想象中并列的内容连接起来,使表达更加清晰、情感更加突出4. 在实践中认识到,阅读中积极联想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活跃思维,激发创作力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纵观十二册统编版语文教材,与“想象”纵向相关的表达训练要素汇总如下表所示:册序单元表达训练要素二上第七单元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二下第二单元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二下第四单元根据提示看图发挥想象,借助词语按时间顺序把小动物们一天的经历写下来三下第五单元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三下第八单元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四上第四单元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四下第八单元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六上第一单元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六上第三单元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六下第五单元展开想象,学写科幻故事从上表中可见,基于想象力的习作训练从小学低段到小学高段都有涉及低年级,学生需要借助图片、例句等形式,展开想象,即基于一定的图文材料,进行想象创编三四年级,学生开始基于阅读文本,如童话、神话等极富想象力色彩的作品,发挥想象,进行想象故事的创编。
到了小学高段,同是基于阅读故事的想象习作,在细节上有了更多的要求,如小说的创编,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科幻故事的创作,要基于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可见,对于学生在想象力方面的培养,是呈现出一个由普世性的鼓励到精雕细琢的过程的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有一定关联,引导学生在阅读《花之歌》的基础之上,进行写作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相关例子,即学生可以通过事物本身自居,张开想象的翅膀,从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以及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乐于写的内容同时,要结合之前做掌握的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将重点部分进行详细描述,即在本单元的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并结合之前学过的具体的描写方法,进行习作综上所述,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可以细化为以下三点:1.结合《花之歌》的阅读体验,想象自己变形后的故事,有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象故事的愿望2.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从课文中给出的四个题目或就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构思;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习作时,可以借鉴《花之歌》一课中的丰富想象和叙事方式,让自己的习作内容奇特有趣3.主动跟同学互相交换习作,交流分享;能从习作的内容、习作的结构等方面对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与评价;根据他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什么样的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评价,支撑其具有逻辑关联性的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呢?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从阅读内容想开去”的这种能力是具备的,但是如何从更多的角度去想开去,如何避免出现“脱离实际,为了想开去而想开去”,这是本单元的学习挑战结合教材单元内容、大概念和学生实际,这个大单元的核心任务可以设计为:开展一场“变形记”故事大会变形”故事大会,是一场充满想象的故事会以“变形记”为话题,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另一种东西”,从这种东西的视角来写可能的经历、生活这个想象故事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需要立足于所变事物的角度,所写的“变形”故事内容都要符合所变之物的特点看似随意的变形其实内在隐含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变形为什么选择的是这种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呢?这也将成为“变形”故事会中的一个思考点,这也映照了本单元需要学生理解的核心大概念:通过联结的阅读策略丰富阅读体验而联结策略的学习和运用,是从单元文本学习中达到充分凸显和落实的当然,核心学习任务,需要分解为具有层次关联性的子任务,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大概念,迁移理解,指导进一步的读写,尤其是创造性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