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PPT课件.ppt
69页水水稻稻病病虫虫害害及及防防治治稻瘟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症状: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3茎节病斑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4穗茎病斑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5谷粒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稻瘟病叶鞘和穗颈发病稻瘟病茎叶发病稻瘟病急性型病斑(左)和慢性型病斑(右)稻瘟病病叶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种子上的病菌易诱发苗瘟露天堆放的稻草为第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湿度高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迟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2合理施肥、灌水施肥原则为底肥足,追肥早,多施农家肥,增施磷钾肥。
田间宜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适时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3种子消毒一是稻种预浸12小时后,用300400倍强氯精液浸种水50千克,浸种30千克,浸48-60小时4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粉剂100克或40富士1号乳油6070毫升加水加50-60千克喷雾重病因需喷2次,间隔期为710天水稻胡麻斑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水稻胡麻斑病又叫胡麻叶枯病,分布很广,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一般由于缺肥水等原因,使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秧苗受害引致苗枯,叶片受害造成叶枯,穗部受害,导致千粒重下降及空秕粒增多,影响产量和米质症状:症状: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胡麻斑病种子发芽期芽鞘受害,变成褐色,重者枯死稻株以叶片受害最普遍,主要在叶片上散生许多如芝麻粒大小的病斑病斑中央为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的两端无坏死线,严重时,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叶片由叶尖逐渐向下干枯,以至整株枯死穗预受害,为褐色或灰褐色,造成枯穗谷粒早期受害,重者全粒变灰黑色,造成瘪谷水稻胡麻斑病放大水稻胡麻斑病病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次年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到秧田和大田,由稻苗表皮或气孔侵人。
播种病谷,谷壳上潜伏的菌丝能直接侵害幼苗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病株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均可再侵染一般土壤缺肥、缺钾、沙质土、酸性土和长期积水田发病较重在温度2530条件下,只要有短时间的水滴或饱和湿度,即可满足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用强氯精浸种,方法同稻瘟病2加强肥水管理对沙质土应多施有机肥,酸性土可施石灰,禾苗生长缺氮要增施氮肥和钾肥或人粪尿、草木灰等在灌溉方面,既要避免深水灌溉和长期积水,又要防止缺水受旱而诱发胡麻斑病水稻纹枯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寄主较广,其中主要有水稻、大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花生、甘蔗、黄麻、芋等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草、莎草、马唐、狗尾草等症状: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生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发绿色或淡褐色叶片上的症状和叶路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到剑叶,甚至穗部发病,大片倒伏水稻纹枯病叶鞘和叶上菌核水稻纹枯病病斑放大水稻纹枯病田间症状发病规律: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
第二年飘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浸人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菌核落人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温度在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的最有利条件过量施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一般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发病高峰,乳熟期后病情下降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合理密植,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三是合理施肥,避兔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2药剂防治一是每亩用5并同霉素水剂150毫升或20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重病田需打药2次,间隔期为710天;二是穗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水稻烂秧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症状:症状:生理性烂秧:由低温缺氧引起的,为幼芽卷曲变黄褐色至褐色,幼根变黑;盐碱害引起的烂秧为芽尖有盐霜;由风害引起的为芽尖吹干黄萎侵染性烂秧:绵腐病和腐败病幼芽被害部分初呈乳白色胶状物,后呈黄色绵状物;立枯病为茎基腐烂易拔起,心叶萎垂卷缩,茎基软腐,全株黄褐枯死。
水稻烂秧病发病规律:发病规律:低温缺氧是引起烂秧的主要原因绵腐病和腐败病的病菌主要借灌溉水传播,水秧田易发生立枯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借气流传播旱秧田易发生防治方法:防治方法:l加强预防选择背风向阳、土质好、排灌方便、田面平整的田块做秧田,精耕细作,用腐熟肥料加洁水灌秧做到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增强抗病能力2药剂防治在秧苗一叶一心期,用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预防始病期用200400倍液喷雾水稻疫霉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水稻疫霉病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桔死,影响生长症状:症状:主要为害早、中稻秧苗,在叶片上形成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条斑边缘呈褐色病害急剧发展时,条斑相互愈合,以至叶片纵卷成弯折一般只造成秧苗中、下部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或整株死亡水稻疫霉病发病规律: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叶上萌发,从叶片气孔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621,超过25病害受到抑制秧苗三叶期前后,遇低温、连阴雨、深水灌溉,特别是秧苗淹水,病害发生就重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秧田轮换病区年年更换秧田,可减少初次侵染来源,防病效果明显。
2.加强肥水管理秧田畦面要平整,防治低处浸水要浅水勤灌,避免漫灌,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以早、中稻秧田三叶期为重点防治对象药剂可选用5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水稻恶苗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水稻恶菌病又叫徒长病,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为害较重主要引致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很低症状:症状: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l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移栽后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症状,病株叶色淡黄绿色,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弯曲,在节上生出许多倒生须根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枯死,轻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粒少,或成白穗水稻恶苗病田间病株(很高)与健株的比较水稻恶苗病病株茎节上倒生根(右)与健株茎(左)比较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引起苗枯;以后在病株和枯死株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落到花蕊上,萌发侵入,又使种子带病。
病菌易从伤口侵入,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根部受伤重的,发病就重旱育秧发病常比水育秧重防治方法: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具体方法:一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强氯精浸种,方法同稻瘟病;二是用多森铵(恶苗灵)200毫升加水50千克,浸种40千克,浸种45天,每天搅拌23次,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三是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出作饲料,不要用病稻草催芽;四是用无病苗选留无病稻种注意:一种浸种药剂不能单一地多年使用,最好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以免恶苗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稻叶黑粉病分布与为害:稻叶黑粉病,又叫叶黑肿病,分布广泛,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生长后期的常见病症状:稻叶黑粉病只为害叶片,病斑初起为褐色,沿叶脉呈断续线条状,后变黑色,稍隆起严重时从叶尖开始逐渐枯死,且破裂成丝状稻叶黑粉病病叶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斑的厚垣孢子在病草上越冬,第二年夏季萌发长出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空气传播为害一般在缺肥、生长不良情况下发病较多杂交稻尤其发病重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一是合理施肥,避免水稻因缺肥而造成早衰,并注意增施磷、钾肥以减轻发病;二是结合防治杂交稻穗期多种病害,喷施粉锈宁或禾枯灵防病防衰。
稻粒黑粉病分布与为害: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穗病、乌米谷、黑粉谷等我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等稻区发生较多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受害重症状:本病只为害谷粒,一般每穗受害1粒至数粒,严重时10多粒病粒颜色污绿色或污黄色,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且常有白色膜状的米粒,残余突出裂缝处,膜内充满黑粉有时内外颖合缝处也可裂开露出黑粉剖开病粒,可见种子内部全部或局部变成黑粉稻粒黑粉病病粒(黑色)稻粒黑粉病病穗稻粒黑粉病病粒(黑色)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病菌经过5个月的体眠期,当气温升到ZO以上,有充足的湿度,通气透光较好时,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上,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重病区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稻种,不在病田留种种谷经过精选后,可用药剂消毒(方法同稻瘟病)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防止迟施、偏施氮肥,合理灌溉,以减轻发病2药剂防治如抽穗扬花期多雨,有利于发病,可选用:一是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20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间隔710天再喷1次;二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三是用DT杀菌剂每平方米10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稻曲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稻曲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害逐年加重该病不仅直接影响产量而且病谷含有毒素症状:症状:稻曲病病穗稻曲病病菌主要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初在颍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比健粒大3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最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稻曲病病穗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病粒上越冬翌年夏秋之季,菌核抽出子座,内生子囊孢子,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水稻生长后期嫩绿,抽穗前后遇多雨、适温(2628),易诱发稻曲病,偏施氮肥,深水灌溉,田水落干过迟等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参照稻粒黑粉病防治方法稻小球菌核病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中为害较重的是小球菌核病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5有的年份造成大面积稻株倒伏症状:症状:多发生在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初期在近水面叶鞘表面上产生黑褐色小斑,逐渐向上扩展成黑色细条状、纺锤状或椭圆形病斑同时侵入内层叶鞘和茎秆,茎秆上形成黑色线条状病斑,严重时茎秆基部变黑,组织腐烂,软化倒伏剖开叶鞘和茎秆可见灰白色菌丝和黑褐球形小菌核。
在叶鞘病斑上或水面浮游的菌核表面往往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小球菌核病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在稻桩、稻草和土壤内越冬第二年春季经耕耙和灌水,菌核漂浮水面,当日平均温度升至17以上,萌发产生菌丝,接触水稻,侵人叶鞘组织,并蔓延至茎秆,又产生大量小菌核多施氮肥,或后期缺水干旱时,病害发展很快,为害严重防治方法:1减少病原重病田提倡齐泥割稻,稻桩稻草尽早处理,并把稻渣打捞干净2加强肥水管理分蘖末期适当晒田,孕穗期保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