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传奇》中的洋场社会(1).doc
8页论张爱玲《传奇》中的洋场社会赵洁(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关键词:张爱玲;洋场;战争叙事;个人立场;都市人性扌商要:近年来相关学者对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点分析以及艺术成就研究多,而很少探究她小 说中那个光怪陆离的洋场社会缺乏宏观视野,也就很难看清其小说艺术背后的伦理观念及道 德选择等精神世界笔者以小说集《传奇》为主要载体,回溯张爱玲眼中的沪港洋场,试图探 求张爱玲研究的新思路On the Metropolitan Westernized social in Zhang Ailing's legendZhao Jie(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nan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1 )Keyd wors: Zhang Ailing ;metropolis ; narrative of the war; personal stance ; Urban humanity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sociated scholars have done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abou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Zhang Ailing's novels , but scholars have little research on the bizarre metropolitan westernized social she worte . Due to the lack of macro perspective, it is difficult to see its ethics ideas and moral choice behind the art of fiction. I set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Legend'1 as a main carrier and look back upo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in the eyes of Zhang Ailing ‘trying to explore new ideas of the research on Zhang Ailing.一,动荡时局下的洋场浮世绘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是以四十年代旧中国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
沪港洋场是二十世纪三 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个独特横截面,承载着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某种本质旧中国的上海和香 港这两座城,丽者是沦陷区命名为“孤岛”的租界,后者是真止意义上的海岛殖民城市 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诸种孑盾在这里发生最强烈的冲突,旧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与四方商 业文明Z间的碰撞在上海与香港最早又最为强烈,因而在这里造就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洋场 社会《倾城之恋》是《传奇》中对沪港尤其是香港洋场的直接描写最多的一篇从流苏随 徐先生夫妇赴港开始,i扇开向都市化香港的窗就徐徐打开了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 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 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臘上落厂 在水底卜•厮杀得异常热闹流 苏想着,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斗,怕也比别处痛些,心里不由的七上八下起来 巨型广告牌,扎眼的色素,浅水湾饭丿占,香港舞场里荔枝红的灯光都是典型殖民文化 下“香港情调”的一个个剪影混迹于洋场上的那些是随处可见的阔绰而无聊的人们,和 诸如“迎面遇见一群西洋绅士,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个女人看似优雅乂孟浪地交际, 这里的人们所事不过是“上等的调情”流苏与柳原的所谓“爱情”,也是在“他每天伴 着她到处跑,什么都玩到了,屯影,广东戏,赌场,格罗士大饭店,思豪酒丿占,青鸟咖啡 馆,印度绸缎庄,九龙的四川菜”中泯杂着浓浓的洋场气味。
伽书、陽圍旳f羽晞际上是封建人家庭走向颓败没落的过程中,“被抛弃的”旧中 国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们靡烂腐朽的生活被赶下历史舞台后的落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清朝 遗老,被迫抛下优裕的浮华生活,躲进声色犬马的十里洋场,中四文化的朦烂毒汁侵蚀着 他们的精神和肉体在他们身上最古旧最腐朽的封建性与西方文明带来的资本主义性Z 间的矛盾得到了最大体现这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基本矛盾,渗透在《传奇》的整个艺 术世界,由人物的生活情调,趣味,乃至服饰,到精神生活,到婚姻关系[1]“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 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疣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桩窗 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了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魏 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 是客室,里而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小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 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 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來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 的中国,是酋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葛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方色彩的一 部分,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 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 种设施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了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 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 [2]《沉香屑第一炉香》里香港富孀梁太太的府邸和香港中学的制服都是中四文化媾和 形成的不伦不类,半洋半土的产物殖民地所特有的那种生活色彩渲染了这里的全部生活草地上遍植五尺来高福字大灯笼,黄昏吋点上了火,影影绰绰的,正像好莱坞拍摄 《清宫秘史》吋不可少的道具灯笼里却又歪歪斜斜插了几把海滩上用的遮阳伞,洋气十足, 未免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是《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的上海女佣阿小,也“宁可在门边绿粉墙上粘贴着的 一只缺了角的小粉镜(本来是个皮包的附屈品)里”照一照,“仿着个西洋悍妇的口吻” 接主人家来获取一点点所谓都市女性的时髦感受沪港洋场里的这一群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商业文明孀合畸变下的怪胎他 们的生活习俗与物质追求上不断向西方靠近,而骨了里却仍然是“顽固的中国人”。
张爱玲在《口己的文章》中写道,“这时代,川的东西在崩齿新的在滋长中……可是这时代 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人们“寄住在旧梦里、在旧梦中做 着新的梦”正如梁太太Z辈,“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 住了清朝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 社会与吋代的夹缝里,任现实与历史捏造成-•个不伦不类的丑娃娃而当人性的深层心 理足够成为一种普遍,它就能外化为整个社会的心理,成为一种社会样态,这就是沪港洋 场的最基本真实个人立场的战争叙事张爱玲笔下的沪港洋场是一个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代还未形成时期的产物,而战 争是这个吋代“大变革”最为极端的表现,是历史变迁中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加速了封建 旧中国大厦的倾塌,也更无情地剥落洋场社会耀眼浮夸的外皮,揭示着人性的愚妄战争是中国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常态,生长于这段时空的张爱玲亲身经历了战火卜的 离乱岁月:当她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伦敦大学时,却因为战争的关系阴差阳错进 入香港大学;作为成绩优异的港大学生,她本来可以被保送到牛津大学,却因为太平洋战 争的爆发连大学都没有毕业,她也与战争有了零距离接触。
惟其战争的影响如此巨大,操 纵着芸芸众生的生活和命运,才成为张爱玲创作无法脱离的宏观背景然而张爱玲的着眼点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对个体生命进行价值追问,也是在历史长河 中对人类命运的追问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 他们可是这吋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虽然 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冇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吋代的总量 [3] 在她眼中,所谓历史的真止负荷者不是英雄而是凡人,不是纷飞战火而是饮食男女他们 作为丿力史的当事人,战争更多的是一种整体的时代氛围,内化在俗世生活的骨血里,构建 岀诸种人生样态张爱玲收录在《传奇》中的《再版的话》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冇更大的破坏要來有一天我 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 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创作要表现的不是战争表面的硝烟,而是把战争作为“惘惘的威胁”,一种动 荡不安和死亡意识,在封建性与资本主义性的新旧碰撞中,给予人性深度的心理影响《倾城之恋》里香港之战炸开了浅水湾海滩上的铁丝网,“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炸跑了文明人的绅士礼节,钱财,地产,又因此向原始的人性回归了几步,换回一点情感 的“真”。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 千上刀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常态下的人生是平庸而无聊的,《封锁》中“有 报的看报,没有报的看发票,看章程,看名片任何印刷物都没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 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一-不然,他们的脑子也许会活动起來,思想是一件痛苦的 事但非常时期里一次简单的封锁,封锁了平庸封锁了生活常态卜•的思想惰性让人性 得以纾解,人的自然欲望猖狂地释放着,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在张爱玲独特的历史观中,她没有将战争作为一种罪恶,而是抛开道德评判,完全从 个人立场做出历史判断战争是一种残暴的非理性力量,于国家民族是一场实体的灾难, 而于个人的生命价值而言是一个血腥的试炼和机遇,能勾引岀人性中光怪陆离的方方面 面从H常生活书写到人物精神内核塑造再到颓废美学风格的形成,张爱玲的笔锋时时 处处浸润在战争的氛围之中,实际上战争只是一个透视人性变迁的“装置”张爱玲在一 个更为广大的视域里,立足都帀民间视角对人生和生命进行审视,她将战争作为人们生活 中的困境的一种表现,并得以窥见洋场社会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挣扎与无奈,荒凉和虚 无,悲哀与恐惧。
[4]三,新旧思想交媾生出的都市人性伴随着上海的沦陷和否港的陷落,资木主义文化的冲击來势汹汹,无情击碎“门中国 儿女”的I口梦新I口思想交媾生出就去的都市人性《传奇》就像是张爱玲手中的一个放 大镜,将藏在战火底下的近代中国最古旧最腐败的封建生活方式与“病丑狂孽” [5]的众 生相,在这两座城市一一展露张爱玲落在《传奇》扉页的题辞写道:帖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书里的“传奇”故事都发生在作者辗转流离的两座城;书里的“普通人”也无非是她自己 生活的世界中的那一群人,带着不同程度的自身命运的投射张爱玲将他们放在历史的时 空中,从他们的家庭关系,伦理道德观念,金钱观念和两性关系的变迁中来审视和考察作 为一个“人”在具体历史存在中的渺小和可怜小说集《传奇》收录了多少个故事就勾勒了多少个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投 射着张爱玲自身的家庭生活体验张爱玲出身于一个典型的破落贵族家庭,父亲是个贵族 遗少,受旧社会风气及传统的影响极深,而其母却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反叛女子,最 终离异父母婚姻的不幸福,亲子关系的扭曲,和家庭秩序的失衡,都让张爱玲对家庭丧 失信心,并将这种对家庭关系,人伦道德,亲情关怀的悲观心理投射在作品中,冷眼地看 着她塑造的人物在畸形化家庭中的挣扎与家庭关系的纠葛。
《金锁记》中的姜公馆、《倾城Z恋》中的白公馆、《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 太府邸,《年青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