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动因.docx
2页个体行为动因 个体行为动因 激励的效果与个体行为的动因紧密相关,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个体行为的动因的研究个体行为的动因就是指引发促使个体各种行为的所有因素这些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如,有的人认为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因是需要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成为人的行动的出发点注3)需要就是人们缺少某种东西时的心理状态或是对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后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紧张,从而形成一种动机,进而引发行为,当目标实现需要得到满足时,心理的紧张状态解除,再产生新的需要,周而复始这一观点只说明了引起行为的一个因素因为同样的需要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都是饥饿引起的需要,有的爱吃米饭,有的喜欢面食;有的偏咸,有的好淡;有的迫不及待,有的慢条斯理;有的追求营养,有的讲究口味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牙齿啃生肉解除的饥饿注4)这就说明需要并非是行为的唯一动因 也有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就是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内因就是个体自身的需要、兴趣、动机、性格、理想、信念等。
但是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并不都直接引发人的行为,同时人的心理结构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它们是如何构成个体行为的动因的?这里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及本人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构成个体行为的动因有四个方面:个性特征、认知结构、生物规律、社会情景如图: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均包含复杂的内容,为便于分析采用这四个概念来概括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个体的行为例如“吃饭”这一行为,首先,当个体感到饥饿(生理需要)时,就会寻找食物,是自己动手做还是外出购买,还是要家人提供(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在哪里吃,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吃,这取决于社会情景;具体吃什么要看个体的习惯爱好(个性特征)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的行为都是由个性特征、认知结构、生物规律、社会情景四个方面的引发并受其支配,同时这四个因素又受个体行为的反作用影响,形成互动行为 性格 知识 信念 气质 思维方式 智力 需要 情绪 经验 文化 互动 生物规律 生长规律 遗传素群体压力 社会规范 生理病变 权威 自然 能力 生理周期 个性特征 认知结构 本能需要 社会情景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