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doc
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吴冬冬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教学过程: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
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2)交流结果和数法 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长方体棱的条数你们又是怎么数的?(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以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引入,提出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①活动提示 ●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 ●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动手操作 ③汇报交流 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一共使用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每种颜色的各几根?这些小棒在搭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从而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2)直觉判断,认识直观图 ①初步认识 相机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面”和“棱”。
②直觉判断 寻找看不见的棱,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 ③形成表象 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①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 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 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 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②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4)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①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②交流演示,引导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动态演示变化过程 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3.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1)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 (4)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说一说理由相机出示集合图4. 概括总结,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1.链接生活,运用新知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cm):70×60×180思考:看到这组数据,你知道这台冰箱的哪些信息?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2.展开想象,正确选择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1)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 , 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2)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 , 魔方、粉笔盒、骰子(3)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 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4)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四、畅谈收获,总结课堂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