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相近学科的渗透.docx
5页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相近学科的渗透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我们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政治与历史、地理相关学科联系,建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关学科间知识点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学科间知识体系的桥梁,以达到学习事半功倍的目的关键词: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分科式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该模式的存在虽然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专业化配备和学生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化学习但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水平有限性,很难在各学科知识领域间形成体系架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融会贯通,有甚至出现所谓的“偏科”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其实初中各科目之间的部分知识点是存在相互联系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起到“架桥”的作用,将其他相关科目知识点适当渗透到本课程某一知识点讲授过程中,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科目知识的理解和对其他科目知识的融会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总结,本文以初中政治课程为例,探讨该学科如何与历史、地理相关学科间知识点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在各学科知识间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学习任务和难度双减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对课程学习的目的。
一、政治与历史的知识互补1.1政治和历史同属于人文社科类,都以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产生、发展、认知为研究对象,只是二者研究的出发点及侧重点有所区别历史是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汇总整理,分析当时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达到以示明鉴的作用政治对通过史料和现行政治体制的整理分析,研究其国家发展规律、组织形式、政策法律,并将其理论内容扬弃和提升形成适应本国政治体制的思想理念1.2政治与历史的关系同样也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政治与历史虽然分科教学,但是二者是相互交叉,互为依托的关系正如人们常说的“政史不分家”例如,我们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学到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对外友好往来”和“明朝时期中外交流”知识为蓝本,设计了“重走丝绸之路”、“西游之旅”和“再下西洋”的活动板块,让学生扮演成使者、唐僧师徒和大明船队,介绍沿途国家的节日习俗、代表建筑、传统手工艺和语言差异等一路见闻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懂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3再如,九年级第三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讲授中,对于台湾问题的分析首先将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重大历史线索设计成材料解析题:包括为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台湾府等构成的第一次的分离与回归;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等构成第二次的分离与回归过程;解放战争→蒋介石败退台湾→建立所谓的“代表全中国”政治架构,祖国大陆第三次与台湾形成分离状态,并成为台湾问题今日的由来让同学们围绕这些史实,谈谈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成三组进行讨论,形成问题的答案最后进行总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尽管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是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时刻牢记和维护我国的统一,任何企图破坏祖国统一的阴谋注定都要失败在同学们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觉悟后,我们进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的教学通过相关史实,同学们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识,并对懂得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国策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二、地理知识在政治课的运用2.1政治课程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地理空间知识,如许多时政热点问题,其政治冲突或合作共赢,往往牵扯着自然资源、领土纠纷等因素。
地理学科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立体的理解复杂的政治知识例如九年级第四课中就讲到“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为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困扰,以我国近几年京津冀地区雾霾“爆表”问题为导入,让学生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分析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并将知识点延伸:环境气候问题→世界气候大会→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兰州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2.2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扩展,可以让学生运用地理气候知识分析兰州在治理大气污染中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其实在2013年兰州市中考地理试卷中出过类似题目,但是在授课过程我们又以时政角度进行探讨通过政治和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渗透,不仅复习了地理知识和探讨时政问题,又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在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讲授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指导学生运用中国疆域、行政区划等知识储备和读图归纳能力,结合地图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特别是甘肃省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的分布以及“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性,进一步引申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内容。
这样设计教学结构,能使学生将政治课内容与地理课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民族》内容相互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建构政治与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三、相互渗透时的区别对待3.1“政史地”三科知识点虽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因此混淆,应注意三者各自特性对于初中生而言,政治课程学习不仅涵盖了以公民意识、品格、行为规范为常识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内容,还包括了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为框架的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这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对政治事件和问题的起因、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原因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由点及面的知识框架当然这不是“政治课”的目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政治课程教学的渗入,只是帮助学生搭建政治课程学习体系的“骨架”,政治作为一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搭建基本政治理论框架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理论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身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处理的能力3.2这也是政治课真正的“血肉”和“灵魂”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政治学科优势,即使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搭建与历史、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联系,也应以政治为基础,切不可喧宾夺主。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寻找和建构了知识点的桥梁,不仅扩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寻找相关知识与事务间的联系,运用综合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参考文献[1]濮孟杰.浅议初中政治课如何结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创新学刊,2013(3).[2]张文兰.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相近学科的渗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3]李京京.浅析地理知识在中学学科中的渗透—以语文、历史、政治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