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doc
7页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 摘要 双重加工模型认为人类拥有两种信息加工模式,联想模式是快速、不需努力的加工,以良好学习联想(well-learned associations)为基础;反思模式是慢速的、需要付出努力的加工,建立在基于规则的符号推理基础上联想模式的发生是自动化的,当预期被违反时,执行反思模式,并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当反恩加工没有校正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时,就会表现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双重加工模型对抑郁认知易感性的评估、病原学和治疗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加工;双重加工;抑郁认知易感性 分类号 R395 1 前言 抑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人过于担心自己的健康、对身体疾病非常敏感,并经常陷入在悲伤、焦虑、无助、绝望等情绪状态中,认为自己是无用、无价值的,这种消极的想法会使患者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个体的这种相对稳定的负性认知特性也被称为认知易感性(cognitive vulnerability)认知易感性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内化的特点,但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具有可变性(Ingrain,2003) 常见的解释抑郁认知易感性产生原因和机制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有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习得无助模型、绝望模型和信息加工模型。
贝克的消极自我图式模型(negative self-schema model)借用了认知心理学的自我图式概念,强调系统的逻辑错误和生活应激是导致抑郁症产生的原因(Beck,Rush Shaw,&Emery,1979)习得无助模型(learned helplessness model)则认为是一种悲观的解释方式,或者说是不良的归因方式导致个体具有抑郁症的患病倾向,个体对不可控事件产生无助感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Seligman&Maier,1967)绝望模型(hopelessness model)假设对不幸事件做出不可控的、必然发生的预期,或是对良好事件做出不会发生的预期,都将导致抑郁(Abramson Metalsky,&Alloy,1989)信息加工模型认为消极认知加工导致了不必要的有关个人无能或失落感的想法(Ingram,1984)总之,所有的抑郁易感性的认知理论模型认为认知因素是导致抑郁障碍的原因 2 对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一双重加工模型 2.1双重加工模型概述 双重加工理论(the dual-process theory)广泛地存在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稍有不同,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双重加工理论家们认为在人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式:一种是联想加工(associative processing),另一种是反思加工(reflective processing)(Chaiken,1980;Sloman,1996;Stanovich&West,2000;Smith&DeCoster1999,2000) 联想加工是快速、平行、自动化和启发式的加工,只需要较少的意识参与和认知努力,能快速、自动地对环境特征进行识别,促进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同化,本质上它是一种模式完成机制(paRem completion mechanism)(Smith&DeCoster,1999),当此系统占优势时,人们通常会把思维建立在对记忆的强烈激活上,而不是依赖逻辑加工,因此会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出现系统错误和偏差联想加工发生在前意识水平,只有其最后结果能被意识到,这些结果可以被体验为直觉或对刺激的情感反应,如某个孩子被狗咬了几次后,一见到狗或听到狗的叫声,就会不由自主地害怕 反思加工是慢速的、序列化的、控制的和分析式的,需要工作记忆系统的参与它赋予人类在思维中具有较高的理性水平,与联想加工相比,反思加工需要更多的意识努力和思考,更具有意向性和觉知性,它既能有意识地使用符号表征、基于规则的知识去指导加工,也能发展来自于意识思维的符号规则(Smith&DeCoster,2000),更重要的是,反思加工能利用从个别经验中收集来的规则,并有意识地尝试学习它们,此特征能使人们可以灵活地应对环境,是获取精确答案的必备步骤。
那么在何种条件下这两种认知加工模式会被人们采用呢?大多数双重加工模型认为联想加工是默认系统,能自动化地产生,它的输出可以通过反思加工来调节当对某一给定情境的预期被违反时,就会出现反思加工,然而,反思加工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因此不容易参与到过分需要认知资源的情境当联想加工的输出与预期一致时,就不会出现反思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很少的意识来调整个体的思维 2.2双重加工模型对抑郁症产生原因及机制的解释 双重加工观认为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是联想和反思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消极有偏向的自我指向的联想加工和反思加工无能力校正这样的偏向导致了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形成 消极自我指向信息如:失落感、无价值感和缺乏自我等是导致个体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Rudman,2004),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论证了自我指向认知的重要性,如前所述,Beck认为自我图式是对个体已有经验的有组织的表征,当自我图式具有失落感和无价值感时,个体就易患抑郁症绝望理论认为有关自我的归因是导致绝望的重要因素非认知理论也认可自我在抑郁易感性中的作用,如心理动力理论强调那些损害自我适应感发展的早期生活经历的重要性 有研究者总结了几个导致联想偏差的根源(Ingrain,Miranda,&Segal,1998):早期经验、情感体验和文化偏向。
年幼时经常将自我与消极的话题如低价值感、无用感相联系的个体长大后很容易引发抑郁的认知易感性;情感经验在联想加工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消极的情感体验特别可能影响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文化信念、社会信息同样可以影响与抑郁有关的联想偏差的发展,比如,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会使年轻的女孩对自我的评价更为消极 抑郁易感性也与较差的元认知觉知(meta cognitive awareness)有关,元认知觉知是一种对思维的知觉能力,例如:个体可能会想“我必须完美”,从元认知的角度看,个体必须意识到这仅仅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研究发现有着抑郁残余症状的个体比非抑郁个体的元认知觉知较少,在预防性认知行为治疗的后期,有着较低的元认知觉知水平的残余抑郁个体会更快地复发抑郁,对残余抑郁个体进行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会提高他们的元认知觉知,减少抑郁复发的程度(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 Segal,2002) 虽然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是抑郁认知易感性的基础,但一般来说正确的反思加工能克服这种偏差。
可是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反思加工是无法修正有偏向的消极加工的(Beevers,2005):(1)认知资源消耗殆尽;(2)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的预期一致;(3)反思加工不能充分地校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在上述每一种条件下,联想加工都没有被充分地修正,因此表现出了抑郁的认知易感性 (1)认知资源消耗殆尽 双重加工观认为反思加工的参与需要认知资源,在没有认知资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引发反思加工,联想加工会占优势主导地位,只有消极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引发抑郁易感性而在有足够的认知资源的情况下,抑郁易感性个体能利用反思加工调整好他们的偏差解释,可当认知资源被消耗完后,抑郁易感性个体在环境线索的激活下,其联想加工可能会迅速地激发负面信息,例如,失业会使人自动地想起贫穷、无家可归者和负性情绪,此时若有足够的动机和资源,反思加工会克制住这些反应,如果没有,就不能发动反思加工,消极认知和情绪就会占优势,从而表现出认知易感性有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发现在没有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呈现一些混杂着消极和积极解答的句子,近期抑郁症状才减轻的个体与从未患过抑郁的个体在整理出消极语句的数目上没有差异但是,在并发作业中,要求被试同时记住一个六位数时,抑郁症状减轻的个体比从未抑郁的个体明显地整理出更多消极的句子(Wenzlaff&Beevers,1998)。
同样应激性生活事件也能消耗认知资源,因为生活应激会增加个体与作业不相关的思维(Monroe&Harkness,2005),个体必须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管理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的干扰性思维,想压抑负性想法的意图会主导反思加工,如果认知资源足够就能压抑负性想法,但是一旦认知资源被生活应激消耗殆尽,则能投入修正联想偏差的努力就会减少(Beevers&Meyer,2004),于是,个体不能压抑认知偏差,导致消极思维和抑郁情绪的同时增加(Wenzlaff&Luxton2003)但生活应激并不影响联想加工(Yee,Edmondson,&Santoro,1996) (2)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预期的一致性 当联想加工的结果与个体的预期不一致时,反思加工可能会占优势地位,调节联想加工但当二者的预期一致时,反思加工不会对有偏向的联想加工进行校正,并将导致更严重焦虑 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或轻微抑郁症患者与非抑郁个体相比,前者很少用反思加工模式对消极有偏向的信息进行加工(Sheppard,&Tcasdale,2000)按照双重加工的观点,当消极自我指向的思维违反预期时,就会产生元认知觉知,引发反思加工,使个体意识到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Teasdale,Moore,Hayhurst,Pope,Williams,&Segal,2002)。
(3)所引发的反思加工不能充分地校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 认知易感性会出现的第三种情境是联想加工适当地引发了反思加工,但是用来指导反思加工的规则在有些条件下是有助于维持认知易感性而不是校正它,或者说抑郁易感性个体使用无效的反思加工来修正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例如,穷思竭虑(ruminstion)是指抑郁个体在应对抑郁心境时,把注意力集中于抑郁症状、抑郁心境的原因以及与抑郁有关的思想和行为中这种思维状态本来可以指导反思加工对症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搜索,帮助个体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消极的思维和症状(Watkins&Baracaia,2001),但它也能维持和增强联想偏差而不是校正它,如抑郁个体会不停地想“我需要反复思考我的问题以便找到抑郁的原因”,这可能会起到负强化的作用,加重抑郁并延长抑郁时间(Papageorgiou&Wells,2001)研究表明,非抑郁个体若经常出现穷恩竭虑的反应方式意味着抑郁即将发生(Spasojevic&Alloy2001) 如果有偏向的消极加工持续运行未被反思加工适当校正,可能会导致负面认知的检索,影响下一个联想加工的模式完成机制,导致更严重的负性情感反应如情绪低落(见图1)。
随着情绪低落的逐步增强,会自动地想起许多不相关的东西,带来许多不合理的强追性想法,个体会设法压抑这些负性思维,从而引发反思加工,但是源自负性情绪的强迫性想法会损耗认知资源,导致反思加工缺乏足够的认知资源,因而降低认知任务成绩(Ellis,Moore,Vamer,&Ottaway,1997)有学者推测低落的情绪可以持续维持一个自行载入系统(self-loadingsystem),它会使负性情绪增加,消耗认知资源来克制低落的情绪并进一步导致不安情绪增强(Wegner,Erber,&Zanakos,1993),随着时间的流逝,消极的自我指向认知和低落情绪之间的这种恶性循环会使个体很难脱离消极思维多次经历之后,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会与低落情绪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结,低落情绪不但会持续,也会反过来激发消极的有偏向的联想加工,例如:某个人经历过许多次失败,每一次经历都会使他不适当地联想到失败,而且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