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的雨》教案.docx
3页《昆明的雨》教案经开三中 刘旭一、教学目标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物、事、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3.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以及思乡爱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物、事、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2.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题目叫《昆明的雨》问: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雨)请再读一遍题目,注意,“雨”字重读问:哪里的“雨”?(昆明)请再读一读题目,这一次还要把“昆明”重读问:从题目可知,作者写作的内容是“昆明的雨”,然而,大家看一看注释,作者是哪里人啊?(江苏高邮) 为什么写的不是“江苏高邮的雨”而是“昆明的雨”呢?(二)资料补充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四年,这是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教育,而且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的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活动一:学一组词语青头菌( jùn ) 鲜腴( yú ) 篱笆( lí ba ) 鸡枞( zōng ) 黄焖鸡( mèn ) 扳尖( bān ) 炽红( chì ) 缅桂花( miǎn ) 绿釉( yòu ) 密匝匝( zā ) 摘净( zhái ) 辟邪(bì xié )2.活动二:说一点景物问:作者反复说了什么话?(我想念昆明的雨)问:作者想念的仅仅是“雨”吗?找一找,作者还想念哪些东西?物:仙人掌、各种菌、火炭梅、缅桂花、木香花人:苗族女孩、房东和养女事:作画、卖杨梅、送缅桂花、在小酒店喝酒问: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资料补充】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刘熙载雨之精神写不出,以物、人、事写之请大声朗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文字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四)再读课文,体会情味【资料补充】 汪曾祺曾说:“我希望能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对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大家公认的评价是“淡而有味”活动三:品一个句子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 香,很好吃 2.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的小女孩,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五)三读课文,理解情感活动四:懂一种情感【资料补充】“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作者笔下的昆明无疑就是这样的美好,本文借“雨”来表现昆明宁静、闲适、美好的生活,表达了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热烈而深沉的爱。
问:除此之外,作者透过“昆明的雨”,还有其他感情的流露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1.“巴山夜雨涨秋池”----涨的不止是那一汪池水,还有满心离愁;莲花池那满池清水,又何尝不是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愁?2.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国家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四十年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征战动乱年代,而那时的昆明却享有宁静和谐、舒适安逸的生活,这无疑是令作者羡慕的由此而想到国家,要是战争结束,人民生活安宁闲适,那该有多好!总结: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以及思乡爱国情怀(六)课堂练笔爱国朗读【阅读提示】第二段文字活动五:写一些东西围绕“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写点批注四、板书设计昆明的雨 汪曾祺物:仙人掌、各种菌、火炭梅、缅桂花、木香花 真实美好人:苗族女孩、房东和养女 滋润心灵事:作画、卖杨梅、送缅桂花、在小酒店喝酒 增强信念 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喜爱怀念 思乡 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