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三弦的由来与发展.doc
4页论述三弦的由来与发展[摘耍]木文主要论述了三眩的由来与发展[关键词]三弦发展三弦,又名“弦子”,是我国流传很久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名 族弹拨乐器之一三弦的原始形式,相传远在秦代(公元前246公元前207年)就己有所流传了,古时称为“叢鼓”叢鼓即如货郎手 摇的拨浪鼓,演奏时用手摇动,为说唱作伴奏据唐?佑《通典》记载:“秦 苦长城之役,百姓弦叢而鼓之”据说,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征集了 几十万黎民百姓赴边疆修筑长城为使极为沉闷劳累单调的苦役生活得到 一点调剂,人们就试着将一种为“叢”的带柄,两面蒙皮的小摇鼓,去掉 击鼓的球丸,以鼓柄为琴杆,张上丝弦,这样,一种称为“弦叢”的弹拨 乐器就诞生了可以说“弦叢”是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Z_,也是我国多 种弹拨乐器的祖先但,弦叢的某些特点在三弦身上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 皮而、长柄、无品、琴柄插入琴鼓之内至今,三弦的共鸣箱仍被叫做“琴 鼓”又据清?毛奇龄《西河词话》中记载:“三弦起源于秦时,本三代叢 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叢,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因此说,三弦的原始形式“叢鼓”到了秦代,人们易叢鼓Z制,在其柄上 张起了弦线,从此叢鼓就演变而成可以拨弹的“弦緩” To三弦一词最早见于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平人女以容色选人内者,教习琵琶、三弦、 箜篌、筝等者,谓之'掐弹家"。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祖先的 勤劳与智慧,在“弦殺”这种乐器的基础上吸取了其它同类弹拨乐器的优 点,不断予以改进和创造,才逐渐演变为今天所流行的大、小三弦等形式 的乐器三弦在元代以前流传并不很广,元朝的建立和杂剧、说唱音乐的兴起, 它才逐渐遍及内地因其易于操弄,普遍为民间所喜用,多用于伴奏说唱、 戏曲等,使“三弦”之名再次复出因此,三弦艺术的发展及其沿革是与 说唱、戏曲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说唱艺术的发展,使三弦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如苏州弹词、扬州弹 词、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常德丝弦等;北方的木板大鼓、唐山大鼓、 东北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都用三弦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西河 大鼓和起源于乾隆年间的单弦,则只由一人用三弦来伴奏戏曲艺术的发展,为三弦的运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早在明清时 期,三弦已是南北方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据载,清代来年北方盲艺人王 玉峰还创造了 “三弦弹戏”,用三弦模拟谭鑫培等京剧名家的唱腔,甚至 还能奏出人声,军马嘶鸣和鸟禽飞鸣的效果其后,上海盲艺人沈易戈仿 其法,改用弓子演奏,又首创了 “三弦拉戏”三弦用于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其形式和晶种也是很丰 富的。
如明代南京的《十番鼓》、苏州的《十番锣鼓》,以及后来形成的苏 南吹打、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音乐形式而清朝后期说唱艺人马三 峰还大胆革新创制了大三弦,丰富了三弦的演奏艺术三弦也用于宫廷音乐的演奏明初中州藩王府的乐工们创演了眩索 调,并使三弦成为演奏《弦索十三套》的四大乐器之一三弦的四、五度 定弦法也从此开始延续至今三弦在我国兄弟民族当中也很流行北至草原上得蒙古族,南到边陲 的哈尼族,以及片族、彝族、拉祜族等,都把三弦运用于自己民族音乐之 中三弦还流传到日本(称为“二味线”)、南洋一带建国以后,三弦在我国的民族弹拔乐器中,才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和 发展各音乐院校先后开设了三弦专业在民族乐团中,三弦被列为常用 斥器前辈三弦演奏家大胆地探求和改革,如把琴杆缩短等等,在演奏方 法和技巧上充分发挥了三弦独一无二的无位的特点,乂借鉴了姐妹乐器的 技法,如琵琶的“轮指”等,提高和丰富了三弦的演奏技艺,使其浑厚刚 健、粗犷奔放、抒情流畅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并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三弦独有的特殊音色,常作为色彩乐器使用如电影《骆驼祥子》, 听到它的声音,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三弦在大型交响乐队的伴奏 下,充分显示出它独特的风韵和极强的穿透力。
近年来,作曲家和三弦演 奏家相结合,创作和改编了木少新的佳作,如《欢乐的牧马人》、《迎亲人》、《边塞之夜》、《湘妃泪》、《绣荷包沢《和欢乐》、《十八板》、《梅花调》以 及《土耳其进行曲》、《查尔达什》、《把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等 从多侧面展示三弦,不同角度反映现实生活和当代人们的精神血貌,使三 弦这一群众喜爱的民族弹拨乐器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时代车轮在滚滚地向前,为了将三弦这一古老的乐器再创辉煌和大放 异彩,以适应发展社会的需求由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三弦委员会举办的2005年5月22日,首届三弦展演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弦演 奏家云集北京,三弦同仁们,一纷纷登台献艺,交流演奏经验使三弦这 古老的弹拨乐器又一次焕发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新的艺术青春,中央音 斥学院的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谈龙建教授主持了这场别开牛血的展演会中央音乐学院的三弦学子们首先登台献艺,一曲根据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改 编的二弦齐奏曲《春天》,拉开了三弦演奏会的序幕学子们精湛的演奏, 如:轮指、遥指等多种演奏技巧的运用,使同仁们深感演奏表现手段之细 腻、技巧之娴熟,得到在场同仁们的赞赏不难看出,谈龙建教授在教学 改革上得卓越成果,使三弦的演奏水平和表现力更加完善。
三弦发展是与 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的,正如谈教授所言:“三弦发展新的春天,就要来 了三弦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人才济济……又如:中国京剧院三弦演奏 家马忠昆老师的一段京剧《蝶恋花》中的杨开慧的大段唱腔“古道别”弹 奏的更是别具一格,让人听起来耳冃一新,演奏的非常到位慢而如泣如 诉,快而如潺潺流水,整段唱腔演奏得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可以说马忠 昆老师在演奏京剧唱腔方面具有独道之处社会的进步,文艺的发展,必将带来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三弦也已成为民族音乐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弹拨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