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大学生拖延心理的干预方法效果的比较研究》-公开DOC毕业论文.doc
36页克服大学生拖延心理的干预方法效果的比较研究摘要:为探索更适合克服大学生拖延心理的方法,本研究以ABC疗法,任务-时间管理法,神圣停顿法做小组实验在文正学院随机选取各专业学生24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前测、培训和后测,对照组只进行前后测,以一般拖延量表(Lay)为测量工具,考察被试拖延心理变化程度结果发现:任务-时间管理法对被试拖延心理的改善达到显著性水平,而ABC疗法和神圣停顿法对被试拖延心理的改善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本实验研究的价值在于将三种技法应用于实际,能够具体地验证技法的实效,并且找到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进而把任务-时间管理法推广到改善大学生拖延心理的实践中关键词:大学生 拖延心理 ABC疗法 任务-时间管理法 神圣停顿法 实验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sult of the intervention in learning delays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a more suitable method of improving learning delays of college students, we did group experiments by way of ABC therapy, task-time management and silent method. We divided 24 students from Wenzheng College in 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 performed pre-test, training and post-test on experiment group, but only pre-test and post-test on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se, we reviewed the degree of delays. As a result, we find that ABC therapy have much to do with delay, but the method of task-time management and silent help less in improving learning delays . This research paper aims at applying these three methods into practice which help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methods and to find a more suitable solution. Further more, we hoped to utilize task-time management to help improving learning delay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delays;ABC therapy;task-time management;silent method ;expericements and researches。
1 引言拖延的行为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对拖延现象的科学研究在国外也只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国内则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跨文化研究表明,拖延行为在成人中是非常普遍的,而在学校中与学业有关的拖延行为也极为普遍,Ellis和Knaus[1]曾估计大学里面有接近95%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而Solomon和Rothblum[2]的研究则表明,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有着长期的行为障碍性拖延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拖延不仅仅只是时间管理问题,它也是一个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复杂过程 拖延行为不仅会导致个体作业成绩的下降,给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长期拖延还会引发焦虑、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无法过一般正常生活因此,作者查阅了与拖延相关的文献,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对拖延心理的干预训练方法效果进行比较研究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2.1 拖延的概念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直接来自于拉丁动词procrastinare,它的原义是推迟或推延到另一天对于拖延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拖延是个体对死的本能的抗争和回避无意识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拖延者通过忽略钟、表、日历等时间仪器的方式来超越死亡,因为这些仪器不断的提醒他们时间在流逝。
并且钟表对时间的管制被无意识的视为权威的象征,拖延者通过对其对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拖延是一种习得的习惯,是从个体对愉悦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起来的,这是使拖延者的记忆中比非拖延者的记忆中有更多的成功“赶工”的事例[3]拖延也能减少不愉快的刺激,形成负强化当任务越使人不愉快,个体拖延的可能性越高;获得报酬的时间越长,个体越可能拖延当接近拖延的时间时,拖延行为明显减少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是,拖延是一种应对策略,个体通过这种策略来逃避面对他们能力缺乏的状况,以维持自尊Owens和Newbegin对中学生做的研究支持了该说法,个体过于关注成绩,导致焦虑,从而影响了学业自尊,或者不理想的成绩直接导致了学业自尊的降低当自尊降低的个体再次面对反应自己能力、危及自尊的任务时,就会倾向于以推迟任务的完成的策略来进行应对也就是说,个体以没有努力这种表面的不足来进行掩饰,使自己或他人将他们任务的失败归结为投入精力的不足,而非能力的缺乏,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避免受到消极反馈的伤害从自我矛盾理论来说,由于拖延者的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异,而他们无法很好地处理这些差异,这促使他们产生避免面对现实的需要,导致逃避行为。
总之,拖延者通过这种自我阻碍的方式来应对任务,可以将任务失败原因从自身内部的原因(如能力的缺乏)移向外部客观环境(如时间的缺乏),从而避免自我批判或他人的消极评价,维持自尊或自我价值特质论的观点认为 “大五”[4]人格中的外倾性、神经质以及责任心与拖延相关,其中责任心这一特质更是拖延的根源此外,性别或许也是拖延的预测因子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拖延,并且女性体验到与拖延相关的更高水平的焦虑拖延还可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有研究表明:多巴胺以及特殊的神经核可能是拖延的生理原因在国内外学者对拖延的研究中发现,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有以下几种:Solomon和Rothblum认为拖延是指个体对可能体验到主观不适的任务进行的不必要的延迟行为[5];Lay认为拖延是指个体延迟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的行为;McCarthy认为拖延是指个体延迟或完全逃避必须履行的责任、决策或工作任务的倾向;Milgrmn认为拖延是一种个人特质,个体某一方面存在的拖延现象,在其他领域同样如此; Solomon 和Murakmni认为拖延是一种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要素相互结合形成的复杂现象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拖延是指个体延迟完成工作的行为。
在研究中把拖延分为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消极拖延者是传统意义上的非适应的拖延者;相反,积极拖延者是拖延者的一种积极类型,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在拖延中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及时实施计划故意拖延行动是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其他更重要的任务上而如今国内基本上都是针对拖延负面含义的拖延行为的研究国内学者李晓东等总结并提出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6]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Mazur的研究发现:给鸽子同样的奖励,鸽子会选择工作量大但奖励及时的工作,而推迟那些工作量虽小但奖励延迟的任务[7]同时有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眼前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未来幸福的关注[8]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时间对于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可用一个公式表示:主观价值=名义价值/1+k*延迟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
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名义价值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k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时间折扣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对于拖延现象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但是有关研究自我效能(期望)与拖延有密切关系的结果却没有在折扣理论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期望价值理论和折扣理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上加入一个期望成分变成:主观价值=期望*名义价值/1+k*延迟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第一,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第二,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折扣率k表示;第四,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7]。
Lazarus & Folkman (1986)以压力和成对方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三A理论( The Triple A Theory)三“A”指:评估(Appraisa1)、焦虑(Anxiety)、回避(Avoidance)即在面临某一情景或某一项任务时,人们首先会评估它会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如果认为有威胁,则会产生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情绪,人们就会选择回避这种情景或任务三A理论能够较好的解释回避型拖延行为最后,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9],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Ferrari认为拖延者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是因对自己、他人及世界有不切实际的要求所致对自己的过度要求造成了自我贬损;对他人的过度要求则产生敌意;而对世界的过度要求则会让个体感到焦虑、无望,以及挫折忍受力变低,最后导致拖延如,具有完美主义观念的拖延者认为自己“应该”而且“必须”在每个方面都有完美的表现,并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可能达到目标时,为避免焦虑以及担心来自外界的批评,开始以自我贬损的方式,用逃避来拖延任务的完成由于他们的求全观念以及给自己定下的较高的标准,同时却又无法面对达不到该标准时的失败感觉,使得拖延成了避免失败后的负面情绪和面对自己能力不足的尴尬的借口。
干预拖延时归纳的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增强拖延对非理性观念的认知,促使个体挑战和更正非理性观念如Etuis(1985,1991)的ABC疗法找出(与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和(引起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后果)之间的B(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和辩论,思考这些非理性观念是如何影响任务的执行,并且生成更加准确、具有适应性和以事实为基础的观念来取代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如产生一些非此即彼的想法:“假如我失败了,我的人生就毁了”针对这种想法,就提出一些问题:“失败意味着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