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发现儿童继而发现课程.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2978466
  • 上传时间:2022-06-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3.7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发现儿童继而发现课程    沈颖洁为了贯彻与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杭州市西湖区开展了首轮“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培育行动”,力图研究、推动区域的课程改革幼儿园通过专家会诊把脉、高校团队跟进、同伴互助提升等策略,反思改进自己的课程建构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园长和教师激情满满,不断地自我更新,儿童观、课程观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课程质量也逐步得到了提升2017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全省各地教育行政和教研主管部门深入推进此项工作之际,杭州市西湖区从原有“发现儿童”的研修行动进入到了“发现课程”的课程孵化行动课程孵化行动开启了“以儿童观带动课程观改革”的区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行动经过实践探索,我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行政强势推进”的“内部生长式”的区域课程改革样态一、思考:寻找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行动抓手(一)“以本园儿童发展为本”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導意见》的出台,为浙江省新一轮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行动指明了方向:课程园本化我们的理解是,课程园本化的过程就是追求课程更适宜的过程,而检验课程是否更适宜的标准在于是否“以儿童发展为本”。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因此,当下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不是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儿童为本”,而是从概念化的儿童转向教师面对的本园、本班的儿童教师唯有看见每一个儿童,发现本班、本园儿童的成长需要,才能为儿童提供更适宜的课程,才能引发“接纳与尊重、信任并赋权、读懂再支持”等教育行为,从而找到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二)以课程孵化行动作为支持园所课程改革的抓手随着儿童观的不断更新,我区的教师变得越来越能发现儿童的即时兴趣、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变得越来越不满足于“照本宣科”地执行课程指导用书,更多的园所在课程实施中逐渐从原来的“注重预设、强调执行”转变为基于儿童立场的“积极调试、灵活创生”于是,支持区域内的部分幼儿园进行“以本园儿童发展为本”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即“园本课程孵化行动”,便是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事孵化,是指动物胚胎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是让生物体成为更成熟更完整的个体的过程就课程孵化来讲,孵化的目的是“化”,即实现园本化;过程和手段是“孵”,意味着此过程将伴随着尊重、接纳、信任、期待、关爱等一系列有温度的举措,从而使园所探索出适宜本园儿童发展的园本课程。

      课程孵化更体现了一种“内在驱动”和“外部支持”相结合的培育过程二、行动:探索“内部生长式”的课程改革样态(一)孵化前的调研、遴选与论证1.问卷调查助力园所产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对于鸡蛋而言,从外向内打破是压力,而从内向外打破则是成长因此,在区域内确定孵化园时,我们充分尊重幼儿园的自主申报,将参与改革的意愿是否强烈作为衡量是否适合成为孵化园的先决条件我们设计了园本课程建设调查问卷,问卷包含“课程开发的背景和基础、目标指向、内容编排、环境师资方面的保障举措、运行机制、课程文化”等多个角度的10个问题例如:“问题8:你园的园本课程创建中是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某些文化现象?家长、同行、本园教师往往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你园的课程?”要求各园的课程管理第一负责人——园长组织幼儿园的管理层和教师在问卷问题的导引下层层深入地讨论、梳理和思考,并最终慎重地作出是否申报孵化园的决定又如,“问题10:经过一系列问题的盘点与思考,你和你的老师们是否充满信心,是否愿意加入这一场‘因为儿童,所以改变的课改行动?”这份问卷的意义在于帮助园所避免盲目地表达参与课程改革的意向,而应结合具体问题的思考,逐渐产生具体的行动思路以及改革的信心,从而生发出内在的驱动力。

      2.“儿童立场”成为遴选孵化园的重要依据了解各园所的课程改革意愿,结合各园所的问卷反馈,我们不是简单地按照幼儿园的办园等级来遴选孵化园因为幼儿园等级和师资水平虽然与课程实施水平有正相关,但并不绝对,我们更看重教师群体是否具有“儿童立场”,整个团队是否具有“儿童权利优先”的意识例如,留下幼儿园的硬件、师资力量以及原有的研究基础在我区同级同类园所中并不具有突出的优势,但在前一阶段的“发现儿童”行动中,该园通过扎实有效的园本研修,教师的思维方式、行动立场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教师儿童观的更新他们对于儿童的特质、兴趣、需要等非常敏感,善于发现与思考因此,我们在综合分析该园的课程改革意愿和研修基础后,接受其申请,使其成为区首批课程改革孵化园之一3.多方论证厘清园所的课程愿景定位我们鼓励并指导幼儿园开展多方论证,邀请专家、家长参与交流、讨论,组织教师座谈,倾听幼儿心声,充分地了解园所过往,盘点家底,对孩子情况、家长群体、已有研究、周边资源、教师意愿等进行深度剖析,在反复论证中帮助幼儿园逐渐厘清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幼儿园,培养怎样的儿童例如,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有着60多年的办园历史,一直以来以儿童美术领域教育见长,在周边社区老百姓口中这是一所“孩子画画特别好”的幼儿园。

      当该园提出成为课程孵化园的申请时,我们在尊重其原有课程积淀的基础上,与该园的教职工们一起提炼出“对美的追求”的办园思想,变传统的关注技能技巧的美术教育为支持儿童审美体验和表达的“美诉课程”,从“美术”到“美诉”,一字之差,表达了幼儿园“在传承中发展”的课程方向与定位又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规划的变革,离转塘幼儿园不到一公里距离的范围先后落成了中国美院和浙江音乐学院该园在盘点周边资源后,发现自己拥有“近水楼台”的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和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资源,于是“在浸润体验中萌发孩子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成为了转塘幼儿园“萌艺课程”的愿景二)孵化中的支持、陪伴与疏导在孵化园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过程性的支持、陪伴和及时的疏导尤为重要我们始终坚信幼儿园有自我生长、生发课程的能力,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孵化工作坊来提供孵化所需要的关爱、信任与期待1.邀请专家进行课程视导我们鼓励园所全方位地开放课程现场,并根据幼儿园的课程方向和需求邀请专家进入幼儿园现场,在专家的指导下采撷具有价值的课程经验,找准课程方向我们曾先后邀请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知名学者简楚瑛教授和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指导专家孙莉莉博士以及浙江的王春燕教授、刘力教授、王芳特级教师等入园进行课程视导。

      比如,孙莉莉博士连续三天分别对小和山学前教育集团、政苑幼儿园和紫荆学前教育集团进行了课程视导,之后提出了“需求驱动、目标驱动、资源驱动”的课程建设思路孙莉莉博士视导了小和山学前教育集团“多趣玩”运动课程之后,充分肯定了该园以运动为突破口,整合各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实现基于儿童兴趣和需求开发园本课程的思路与做法,同時提出建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要注重幼儿身体运动水平方面的观察记录与评价,以及运动课程的开发要建立经验均衡体系2.组织有共同需求的姐妹园进行有关课程的对话我们定期组织孵化园就课程目标提炼、课程环境创建、课程内容开发等共性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碰撞交流,利用园所之间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不同举措等差异资源,在思辨和取舍中引领园长和教师的价值观例如,在一次跨区研修中,我们带领孵化园的园长们来到省级机关滨江幼儿园进行有关课程的对话留下幼儿园和滨江幼儿园的课程方向都是崇尚守护孩子的天性,主张让孩子回归自然于是,两所幼儿园围绕一个相似的项目活动“小溪”进行课程故事的分享在交流中,他们发现两所幼儿园都能基于儿童的探究兴趣推进课程,观察小溪里的小生物,玩石头,钓小鱼……但随着活动的深入,课程的走向出现了差异。

      滨江幼儿园的孩子们发现石头扔进小溪会发出声响,于是在教师的支持下开始寻找石头,分工按节奏往小溪里扔石头,“让小溪唱歌”而留下幼儿园的孩子则发现总有人在他们喜爱的园外的小溪旁扔垃圾,这让他们非常痛心,于是他们自发地捡拾垃圾,进行调查与宣传,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小溪的环保活动透过两园的交流,园长们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是如何追随孩子自然生发的,也强烈地感受到尽管课程走向不同,但是教师背后的价值观是相同的:既要顺应儿童的兴趣,做儿童喜欢的事,又要帮助儿童体验到自身的成长,从而使儿童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3.针对瓶颈问题及时交流疏导我们强调尊重各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速度和方式,给予园所充分的信任当园所遇到瓶颈问题时,我们及时进行个性化的交流疏导,帮助幼儿园坚定信心、明确方向例如,名苑幼儿园因为场地小,所以曾因地制宜探索了形式多样的分组活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展“乐享选择课程”为了增加孩子的选择机会,教师们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结果,孩子的“奇思妙想”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孩子层出不穷的选择意愿和难以兼顾的师资人力条件之间出现了矛盾,成了课程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令教师和管理者都产生了困惑。

      针对该问题,我们和幼儿园一同分析、探讨,并渐渐感悟到“乐享选择课程”的意义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种选择,而是要努力挖掘“选择的意义和内涵”,帮助孩子体验到如何了解自己并作出选择,如何尊重他人的选择,如何为了自己的选择而行动又如,申花路幼儿园作为首批课程孵化园,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开发创造力养成课程针对教师基础薄弱的情况,我们和幼儿园进行交流,引导其沉下心来,加强教师培训从课程理念到值得借鉴的经典项目活动,园长带领教师反复阅读、反思、领悟短短一个暑假,他们就读了不止10本书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深入学习为课程改革带来了强大的后劲三)阶段性展示交流和宣传评价1.嵌入性的评价与宣传为了帮助园所看到自己的成长,让教师增强研究自信,我们利用“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和同名内刊,及时刊发课程孵化过程中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做法我们在“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内开辟了“课程孵化”专栏,及时发布理念和行动都具有借鉴意义的课程故事,带给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与启发这些课程故事的推送和转发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价值认同,转发过程中来自教研员、园长、业务负责人、教师等不同视角的推介词就是一种及时的鼓励和质朴的评价,有助于在区域内树立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具有柔性评价和引领的功能。

      例如,政苑幼儿园推出了课程故事《秋游不止那一天》,区教研员在转发时推介道:“好多幼儿园组织秋游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吃吃玩玩了!有些幼儿园不仅已开始引入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而且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行动比如,政苑幼儿园关注孩子相关经验的积累、运用、拓展,联结日常生活情境去解决真实的问题!所以,秋游真的不止那一天……”课程故事的发布和推送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原任教师的专业自信,同时也延伸出了相关区域内的互助研究很多幼儿园会将其他园的课程故事作为园本研修的案例,深度剖析教师追随儿童并助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行为,在学习与借鉴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例如,留下幼儿园中三班的课程故事《台阶》一经推送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区域内的浙江大学幼教中心就以此案例为素材开展了多次研讨,他们深入地分析课程行进的脉络、推进的思路、带给儿童的发展价值等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如何在课程中追随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如何对课程的推进方向作出适宜的价值判断,浙江大学幼教中心还邀请该项目活动的原任教师开展了一次联动式教研教研不仅让教师们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更有机会呈现教师的心路历程和反思分析大家结合问题在质疑、碰撞中进一步思考比如,“这个项目活动是从‘幼儿园哪个地方最好玩的讨论开始的,孩子们肯定说了很多地方,为什么最后教师确定以‘台阶开展活动?教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台阶变成舞台以后,现在怎么样了?孩子还在玩吗?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研究台阶的作用,获得满满的成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