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意境的再创造.docx
9页东方美学意境的再创造 刘梦涵Summary:在当代中国电影创作者之中,张艺谋无疑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艺谋执导了多部获得国内外赞誉的优秀电影,在将近三十年的艺术创作之路上,他导演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导演风格他的《影》自点映以来就打上了“自《英雄》以来,张艺谋最好作品”的标签在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中呈现了《影》从剧本构思到创作再到拍摄的全过程,张艺谋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影片中向观众展示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太极、书法以及古琴等,同时进行了大胆的视觉化尝试Key:张艺谋 《影》 东方美学 意境:J905 :A :1008-3359(2019)17-0152-03从张艺谋导演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到,对于东方意象奇观式视听表现形式的执著追求是他所有作品的最大特色虽然影片的主题不一而足,运用的造型语言也各有不同,但形式上的细致雕琢是共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叙事结构、美学意境等多角度论述了张艺谋的新作《影》是如何体现“张氏风格”的,同时也对影片存在的弊病进行简要分析。
一、架空时代背景的主观叙事《影》是改编自朱苏进的小说《三国》,但张艺谋此次并没有采用《三国》这一大IP,而是对《影》进行了一次架空时代背景的讲述,这是一个全新议题和角度更加注重电影的艺术属性,舍弃《三国》固有故事框架的束缚,这也是张艺谋向黑泽明的《影子武士》致敬最真挚的影像表达影片植根于《三国》却又抽离且架空时代背景,因而给创作者留下了充足的发挥空间,这也是张艺谋在写意基础之上首次把“水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在银幕上呈现同样是古装巨制和东方化的影像表达,与张艺谋十六年前的《英雄》相比,《影》无疑被视为导演的一次自我突破与回归,与其一直所追求的标志性的明艳美学相背离,黑白灰素色基调的搭配与构成,再配合空山和阴雨所建构的自然空间,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于传统文化中意象的想象此外,《英雄》所讲述的是深藏于朝堂之上的一群政治弄潮儿们强烈的政治抱负,个人情感退居其次,而《影》则重新唤起了个体对于情感的表达与召唤二、先声夺人的美学意境张艺谋对于《影》的影像处理采用了一种克制与冷静的处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留白”美学的一次回归一)古琴声里的水墨武侠《影》向观众呈现了一幕描绘东方美学意象的造型奇观。
宛转悠扬的古琴声,烟雨弥漫的美学幻境,大道至简、简约素雅的黑白灰色调,传递着“以柔克刚”概念的太极,以及中国风意蕴的水墨画等等,无不散发着东方古典韵味景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屏风、古琴、雨花、沛伞的交汇,鲜血、战争、功夫、生死的渲染描摹出一个古琴声里的水墨武侠江湖,从美学视角来看,电影中包括人物生死存亡的凄惨与壮烈的每一帧画面都无可挑剔,美到极致无论从导演风格还是美学追求上,《影》都处处彰显出了“张氏风格”以及他的美学想象张艺谋的电影从《英雄》开始便体现出某种独特的美学个性,这种个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刻意运用中国文化符号、刻画宏大场面、弱化故事逻辑等毫无疑问,这些在《影》中均有体现众所周知,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极其偏爱饱和度高、色彩浓烈且反差极大的明亮色彩,在其以往的作品里可见一斑但《影》一反常规,在影像色彩与视听空间的建构上都选择了另一个方向进行艺术探索,且更加极致化整部影片将水墨画作为主导色彩,从而构建了一种黑白灰为主要色调的美学空间,辅之以“影者”這一主题,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个压抑且阴郁的物理时空张艺谋一直十分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其参加的各种大型演出中便可窥见端倪而《影》可以说是张艺谋把中国文化符号与意象运用到极致的典范之作。
整部影片里融汇了书法、绘画、太极八卦、古琴、沛伞、雕版印刷等多种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这些符号中太极八卦是故事的主要隐喻以及影片的核心意象太极中的阴阳互生就暗含着真身与影子、主公与臣子包括结局的反转《影》是基于中国哲学形而上观念而创作的,相较于张艺谋之前将中西方杂糅但又难以驾驭的《长城》,《影》对于东方文化的阐释和影像表达则更为纯熟和深刻二)音乐选择上的“空”《影》在音乐的选择上也依然采用了传统民族乐器,如琴瑟筝箫等传统民族乐器的配合使用,正是利用了这些古乐器的配合演奏形成了铮鸣之声,辅之以苍凉悲怆的画面和悠远的意境,便描绘出了一幅意境悠远且壮美的水墨武侠的盛景整部影片是从小艾三次抚琴展开叙事的,并形成了影片的三个重要段落首先在开场时,由郑凯饰演的主公在殿内要求子虞与小艾合奏,而此时的子虞并非是真正的都督,而是其影子境州,于是知道真相的小艾只能宣称不收复境州将不再抚琴,这是第一幕,这一幕也自然触及到了境州的弱点,于是都督子虞要求境州务必要勤加练习,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于是便有了抚琴的第二场,即小艾与境州二人的合奏,其曲调婉转悠扬,琴瑟和鸣,而此时的都督子虞却深感嫉妒,直到境州与杨苍生死决战前夕,子虞发现了境州与小艾的感情升华更加怒火中烧,于是就有了第三个抚琴段落的出现,境州与杨苍决一死战的同时,子虞和小艾两人以琴相会,所弹奏出的曲调不似与境州合奏一样婉转,所奏曲调更加激昂,此时的琴声将二人的愤恨与怨怒皆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二人琴声激越,如刀枪相对,与境州和杨苍的生死相搏共同形成影片的高潮段落。
所以,小艾的三次抚琴演奏共同构成了影片的故事线索,而这一主线十分清晰,也让整个故事显得精巧有致,极富节奏感因此,张艺谋在音乐的选择上,尽量做到了“空”,用空来反衬故事的紧张感三、深刻独到的主题探索《影》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电影,其獨到之处就在于对于权力和欲望的深刻挖掘,而权力和欲望也构成了影片阴谋背后的根源,被权力和欲望吞噬的灵魂相互算计且最终走向毁灭与死亡,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影片里的影子受到了来自都督和主公的两次欺骗,内心陷入极度痛苦中,正如都督的真身一般形同枯槁,都督却成为了境州《影》中所要表现的是人心就像影子一样亦正亦邪,徘徊于真实与假象之间,进而向我们呈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梦幻感,极具故事性《影》这部影片的故事设置背景源自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这一历史谜案,故而有“烛影斧声”这一成语典故的出现《影》正是借鉴了这一历史典故且写实了这场悲剧,影片的戏剧冲突设置贯穿整部影片,直至结尾戏剧冲突和矛盾达到了极致正如影片所呈现的和我们观众所看到的那样,在一个狭小幽暗的朝堂,只有四个人,即主公、都督、影子境州和小艾,此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剧情的多次反转让戏剧冲突达到了顶峰,大大增加了戏剧的张力,让观众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这一幕,影子境州在极端的情况下,为了积蓄已久的复仇计划刺杀主公和都督影子境州此刻因被权力玩弄,因而他是孤独无助的,影片结尾的“刺杀”行动则是整部影片最集中也是最大的戏剧冲突和情感爆发,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氛围影片中所呈现出的黑白色调与符号充斥着压抑与阴暗,加之水墨烟云舒卷的渲染,以及影片中的服饰、书法、太极等水墨意象的出来,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纵深感与冲击力,所渲染出的情绪也如影片中的雨水一样连绵不绝《影》正是将“实”的故事通过“虚”的舞台布景呈现给了我们,这在《张艺谋和他的“影”》这部纪录片里展现出的黑白美学均有体现此外,境州的成功收复也成为了整部影片终极命题的探索,在影子境州与杨苍的太极船板对决,这一幕,张艺谋将太极中阴阳制衡的动作放置到了一个特殊的舞台布景之上,因而也延续了张艺谋一贯的大戏与大场面风格两人决斗之时,阴雨连绵,这样特殊的天气渲染出了某种紧张的气氛,不仅凸显了恐惧,更凸显了杨苍刀的速度之快背景音乐配以古筝的音韵,配合沛伞与杨刀刚柔相克,这种阴柔与帅劲充满着仪式感沛伞的高速旋转所飞出的暗器与弓箭的对比让观众充满着各种想象,最终杨苍及其子杨平两人被杀,刀刀见血,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带有鲜明寓意的影像风格,一种由“鲜红的血色”所产生的另一种颜色和风格,影片不再只是黑白色调的交替,为整部影片又蒙上了一层梦幻之感。
四、《影》的弊病——形式与内容的断裂在《影》中,张艺谋大胆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影片中出现了诸如太极、阴阳、琴瑟、水墨、书法等意象,极具东方美学意蕴,这也使得他对于武侠艺术精神之追求提升了一个高度但问题是,在张艺谋对于这种影像风格与文化符号的近乎极致化的追求过程中,也不难让我们感受到张艺谋的美学想象力正在趋于耗尽的边缘,因为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只注重形式的表达而掩盖甚至忽视了电影的内容叙事和价值传达等核心要素必然会限制影片的内核表达,从而制约其发展电影形式的美学价值有其独立性,但如果形式与内容两者长期不相融合,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形式的美学价值会让位于内容,且会持续贬值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且第五代导演的主要贡献在于推动了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但这种语言的现代化势必要深深植根于电影的故事内核,为内容服务第五代导演的早期作品如《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等都堪称经典但自从《英雄》之后,形式与内容就开始发生了断裂,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了《影》中张艺谋想要给我们创造一个独特的世界本无可厚非,但却割裂了故事的情景逻辑与历史现实逻辑,因而观众在观赏时不免感到生硬的出戏。
此外,影片为了塑造中国特色的水墨影像风格,刻意地让人物的住所堆满了各种中国传统元素,如书法、绘画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美感和愉悦,但不免生硬俗套再如,《影》中小艾通过太极之法领悟到以女身入沛伞可破杨家刀法,这一情节设置是合理的,但尔后影片中出现一群死士以女身入舞攻破敌军,即便逻辑上合理,但观感上让人忍俊不禁且十分出戏而与此同时,影片中打斗的部分,给我们呈现了一群死士在飞速旋转的刀片沛伞之上竟还能发射弓弩,已大大超出了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更忽视了最基本的故事逻辑性和可能性此外,影片中还有诸多问题,如为了实现“团体操”的效果而采集符号展示的强烈动机等等,这些都在本质上使影片的形式与内容产生了严重断裂五、结语张艺谋的《影》有向黑泽明致敬的用意,但同时他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他将中国传统元素揉进了电影里,在采访中他也说到这次要拍一部纯中国式、东方化的,不掺杂任何其他国家元素的中国式电影尤其他对于电影色彩的探究和“中国风”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每一部作品都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引发中国人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初心不改是张艺谋导演多年来对其电影的情怀,《影》中寄托着他对电影的执着与热爱他的影片既关注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的沉浮,同时又进行了回归,回归到观众。
虽然影片还有很多弊病,但综合来看,这部《影》可以看成是张艺谋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同时又是新篇章的启幕Reference:[1]钱翰.它空有水墨的形,却背叛了水墨的神——评张艺谋新片《影》[N].文汇报,2018-10-10.[2]张斌.《影》显然是张艺谋的[N].文艺报,2018-10-10.[3]柳莺.《影》:张艺谋的“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9-29.[4]韩浩月.文化阐释一再缺席,我们说说张艺谋的《影》[N].中国青年报,2018-10-09.[5]张静.论张艺谋电影《影》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9,(06):84-87.[6]罗盛桥,杨梅.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93-94+96.[7]阮丽萍.美在关系:论张艺谋《影》对中国先秦阴阳学说与“和合”美学观的借鉴[J].电影文学,2019,(05):70-73.[8]李萍,杨柏岭.张艺谋《影》中的“墨色文化”[J].电影文学,2019,(05):77-80.[9]张桂军.《影》的色彩隐喻及叙事留白[J].电影文学,2019,(03):94-95.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