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钟书读书笔记方法.doc
3页钱钟书读书笔记方法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更多读书笔记分享: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100字 鲁宾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