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院和清华学派 清华国学研究院.docx
3页国学研究院和清华学派 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清华/2021年/4月/24日/第033版 东西文化 荟萃一堂 国学研究院和清华学派 杨立华 1925年,清华学校在成立大学部的同时,又增设了一个研究院,成为校内和大学部、旧制留美预备部并列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之一因为经费问题,研究院第一年先设国学一科,拟再陆续添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目但揆诸实际,研究院以国学一科贯其一直,所以,习惯上又称研究院为国学研究院 从一开始,清华国学研究院就确立了高标准的办院理念研究院定位为“非清华大学之毕业院 ,乃专为研究高深学术之机关”宗旨则简单明确:“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即培养以著述为一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多种学校的国学老师 对导师的聘用,研究院也作出了严格要求:“一、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二、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三、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的硕学重望讲课不取讲堂制而采导师制,重视个人指导由此聘任了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人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国学导师全部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因为拥有她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出了早于它创建的同类学校。
而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除了“四大导师”之外,吴宓、浦江清等著名学者也在国学院任教正是在她们的指导下,在短短4年中,即使仅仅招收了70多名学生,但却有40多人成为著名学者,在各自的领域作出卓越贡献 吴其昌、徐中舒、姚名达、王力、姜亮夫、陆侃如、张荫麟、罗根泽……她们全部从清华国学研究院走出,每一个名字全部如雷贯耳她们或是国学大师,或是语言巨匠,或独自开创一派,或鼎力培育人才……她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直接或间接推进了整个我国文科的建设和发展正是因为大师级的导师教育,中西集合的教学模式,不拘一格招揽人才的创举,和严格的招生准则,才让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上世纪20年代短暂的时间里铸就了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国学神话,开创了国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22年前,在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王瑶先生有过一番有关“清华学派”的讲话从那时起,“清华学派”作为一个命题、一个现象,开始引发关注和讨论 王瑶所提出的“清华学派”有三大特征:第一,现有国学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既不是卫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运夫;第三,有一大批中西会通的著作 “清华学派”的基础特色是“会通”。
近代以来,会通是一个文化态度,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主张同情的了解,吸收对立双方之长,发明超越对立双方的新文化 在“老清华”中,很多理工科学者亦有相当的人文素养 ,善文科、有些人文精神者绝不限于文科专业者所谓“文科”也就不是一个专业意义上的范围,而是一个素养、识见意义上的标尺所以“清华学派”确以文科为主,但又不绝然限于文科就此而言,“清华学派”也就隐然标示了一个新的办学模式 和教育理念 在清华百年的历史中,“清华学派”承脉清华人文精神,在她们的努力下,清华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不停 第1页 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