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课件.ppt

52页
  • 卖家[上传人]:石磨
  • 文档编号:257275937
  • 上传时间:2022-02-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5.50KB
  • / 5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科学技术史 白欣 刘树勇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作业的邮箱 作业的格式: 作业的命名(3部分): 学号-学科-姓名 = 学号-姓名-学科 如 1070200009-中国科技史-李杨.doc 207802106-徐祎-时间的观念有感.doc 1060200025 姜会松 成就作业.doc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概述 附:一、李约瑟和他的SCC 二、必要的文献知识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甚至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内保持着领先 一、研究目的 1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是为了探讨其发展规律,进而借鉴历史,为现今的科技发展服务 2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包括科学理论、科学思想和技术变革的情况,同时力图进行系统地论证这些对现代科技发展也许是有意义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3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成果,并做出科学的阐释 4通过学习古代科技史,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心。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二、研究方法 1借鉴一般的历史研究方法这里仅以王国维的方法为例,陈寅恪曾对王国维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2认真阅读古籍,发掘史料,广泛搜求这也需要适当地提高阅读古代汉语的能力,以提高阅读速度 3加强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或学派 4本课程采用断代法来讲述 5史论结合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 一、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疆域广阔,地形地貌繁复多样,气候复杂多变,为中国古代科学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温带气候适中,温带为产生多种生活所提供的条件较热带和寒带更为优越,因此,温带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和繁盛之区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 马克思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如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中国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疆域广阔,回旋甚大,比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对应的地理环境要复杂得多 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和西南地区也对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大区域:三晋、齐鲁、燕、秦、楚和吴越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由于中国距其它文明中心较远,以及中国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国的科技文化体现为较强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使中华民族较为完整地保持自己的传统,体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使中国人滋生和发展着自我中心主义的观念,体现出一定的偏狭性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人文背景 “人文”最早出现于易传,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儒家文化中,宗教味道淡薄,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修身”),其人格的体现是“立德”、“立功”和“立言”但就其价值判断,一方面重视人学上的伦理研究,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把自然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象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理学主张“理”是宇宙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辩的最高范畴,这一理论的中心内容是“人性与天道 称它为“道学”,是理学家自认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而“明道”是学问的终极目标。

      称它为“新儒学”,是理学以儒学中礼法和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在孔孟学说中又融合佛道之说,这种改造已不完全同于原来的儒学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理学发源于北宋的周敦颐和邵雍,前者建立了太极图,后者则重视象数之研究,一般将他视为占卜之宗师此后,张载与程颐、程颢兄弟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前者建立气本体论,后者则吸取佛学以阐发“天理”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朱熹集前贤学术之大成,并对于北宋学术进行系统的和创造性的总结除了儒学之研究,他吸取佛道之说在他的哲理结构中,理(太极)是最高范畴,建立理气关系,格物与致知关系学说他把儒学发展推向了高峰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明代心学崛起,理学渐衰心学为南宋陆九渊所创,明代王阳明发扬心学,与理学对抗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用“理”来禁“心”、“思”和“欲”,对明代学术有解放之作用,但片面地强调“心”的绝对意志则是不妥的 宋明理学对中国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思想发展也有极大的意义它强调封建秩序,即所谓“礼教”,把礼看作是理的程序,这是它消极的一面它强调“外王内圣”,但以“内圣”驭“外王”,特别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绝不可少的,这几乎形成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模式。

      此外,它还发扬孟子的“养气”说,为塑造完美的人格安贫乐道,涵养德性等有积极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儒学更多地重道德修养,佛学在艺术上有很好的影响,道家则与它们在对待自然的认识上大相径庭,与自然科学有较多的联系道家一直在努力探求建立一套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并且亲自实践炼丹术,对医学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许多重要发明都与道士或术士的积极参与有关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三、中国古代哲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做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也有着自己的范畴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范畴是天、道、气、理,合称四大范畴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以“天”为例 西汉成书的尚书纬中提出: “天有五号:尊而君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旻天;自上监下,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 “皇天”、“旻天”和“上天”都是神灵主宰的天;而“昊天”和“苍天”是可以通过观测来研究的天,它的主要性质是无意志地和自然无为地运行着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气的概念在医学和音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气的理论产生于先秦,东汉王充对气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来反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此后,在宋明时期气的理论又得到了重要的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且对现代科学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史概述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从整体上把握对自然的认识 2较强的实用功能 3益于民生的富国安民指导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概述 在200万年前,华夏大地上就有人类生息和繁衍,他们在从事采集和渔猎的同时,较早地知道利用和保存火的技术,并且相继发明了各种石制器具,以及弓箭和陶器的发明,发现了许多草药的作用和行星运行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养蚕缫丝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水平还是很低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为缓慢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夏商周 夏代,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周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 陶器烧制技术为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青铜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求历法的精度有所提高,这又促进了天文学和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变革的重要标志是铁器的出现和推广 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质量有很大的改进,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与思想上解放和学术上“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像墨家和名家对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与争论,既大大促进了科学问题的搜索,也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和学术思想的交流这些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春秋战国时期 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冶铁术的产生与发展;水利工程有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工程,它设计合理,形成了一个兼有灌溉、防洪和调节水量作用的体系,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使四川盆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考工记的完成,不仅反映着手工业分工细密化,而且初步体现着手工业技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春秋战国时期 墨经反映着墨子学派对自然科学的初步研究成果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地理学和地质学知识也不断地积累着,出现了像山海经、禹贡和管子地员之类的书籍 天文学的进步更为明显,借助观测和定量计算,为古代历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秦汉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由于对人民残酷统冶,导致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被推翻后,刘邦建立起汉朝到汉武帝时期,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冶,进而形成了封建统冶“大一统”局面。

      从汉代开始,国家对盐、铁和酒进行垄断性的官营这些措施对冶铁技术发展极为有利,像炒钢和百炼钢,以及古代球墨铸铁技术都居世界领先的地位冶铁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的铁器化迅速实现,满足了手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秦汉 汉武帝重视农业的发展,曾派赵过普及三脚耧,并大力推广“代田法”; 汉成帝大力推广“区种法” 汉代农学研究水平很高,这集中表现在汜胜之书主要反映陕西关中地区农作经验和发明创造,且就一般农学理论研究来看,该书基本上奠定了古代农业传统的作物栽培理论的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天文学研究 秦代颛顼历为统一的历法,汉武帝时又编制出更好的太初历,东汉晚期的乾象历的许多数据已更为精确 汉代历法已形成体系,并为后世历法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框架 汉代天文学观测也达到极高的水平,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记录,如太阳黑子、日食、彗星、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记录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著名天文学家中最突出的是张衡,张衡提倡浑天说,研制出候风地动仪,用以测定和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位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体现了汉代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绘制的地图,丝织品都是当时世所罕见的。

      汉代的京房提出“六十律”和“律准”(“弦准”),在马王堆汉墓还出土有十二根律管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磁性指南器被记录在王充的名著论衡中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已形成,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标志中国辨证论制原则的确定 中国古代建立了四大学科天文学、算学、农学和医学,这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 国家出现南北对峙的动荡局面,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却未停滞,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对古代科学体系的充实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学研究的突出成就是北魏贾思勰和他的名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反映的是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而反映南方地区农学研究的著作还有南方草木状和竹谱等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数学研究的进步,主要集中在刘徽的研究成果他提出“割圆术”; 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对圆周率的计算(3.145926-3.1415927) 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有虞喜提出的“岁差”概念,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陈卓绘制的星图是中国古代星图中星数最多的星图,并且使中国古代星象体制趋于完备和定型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荀勖的“笛律”,何承天的“新律”,还有钱乐之、沈重和万宝常等人对音律学的贡献。

      地理学研究中,裴秀对地理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制图六体”中;郦道元的水经注则是中国古代的包含大量地理学知识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1绪论 炼丹家发现了物质变化的一些规律,对药物学和化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晋代葛洪是最著名的炼丹家,他的名著抱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高等学校学生手册.doc 2025年区教育系统招聘编外教师储备人才事业单位考试押题.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轴对称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200张纸有多厚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旋转现象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设计范本.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范文.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教学课件.ppt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与意图.docx 2025年秋季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我学会了吗教学课件.pptx 2025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绵阳市梓潼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招聘考试试题.docx 2025年来宾市妇幼保健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docx 2025年无极县教育系统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卷.docx 2025年灵山县第三中学调配教师考试笔试试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