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吗 气候变化的政治模式反思.doc
10页天人合_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吗一气候变化的政治模式反思■学术研究论文天人合一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吗——气候变化的政治模式反思白彤东内容摘要随着气候变化愈来愈成为人们关心的议题,当下一种流行的见 解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解决西方社会过度竞争带来的环境以及气候问 题这种见解实则是一种大而无当的说法《道德经》中提出的自然与无为是一 个最可能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的天人和谐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背后所要求的社会 变革太过巨大以至于不现实先秦儒家的思想可以延伸岀一套应付环境问题的理 念,并且还可以通过混合政体和新天下体系这两种根据儒家思想的制度创新,在 政治运作上解决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的问题关键词 气候与环境问题天人合_《道德经》混合政体新天下体系作者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上海哲学与社会科 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意义\教育部基地课题(古希腊罗 马政治伦理研究12JJD72001 )《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0期刊发了张立文、彭永捷、姚新中三位先 生的文章,从中国哲学和传统智慧出发,提岀解决环境问题新的思路,既有深刻的理论反思也有具体的实际提议,对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哲学家愿景式的方案。
但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伦理和道德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的 解决需要对政治模式和政策制定加以反思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政府采取了更加主动和积极 的面对气候问题的态度,其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2014年中美之间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国内,中国对环保的执法日渐严厉但是,我们 应该首先意识到的一点是,在气候与环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优先 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张力就排 放问题本身来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首要关注的是污染及其后果(雾霾),而发 达国家关注的更多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谈到中国哲学与环境,经常会听到的一种说法,就是我们中国人有一套 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套观念代表着中国人的和谐观与此相对,西方人强调竞争, 是环境恶化的根源因此,如果我们复归中国的和谐观念,环境问题就可以得到 解决但是,中国与西方都有着几干年的文化传统,其中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关 系极为复杂,社会现实也都经历了很多根深蒂固的变化所以上述的说法,是非 常空洞、大而无当的说法比如,就天人合一的观念本身,在中国思想史上,就 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些理解与环境问题并没有直接关系。
汉代儒家董仲舒 所讲的是天人感应,这种学说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现象来对人间政治进行干 预,为皇权背书或是挑战皇权儒家所讲的另外一种天人合_,是在将儒家的道 德提高到天道的前提下,与这种永恒的道德的合一,并非与环境相和谐即使是 道家,《道德经》里面对人为的批评,对自然无为的推崇,也有很强的政治意味, 其所关注的,也不是对环境的保护当然,这种对人为的批评,是最有可能被引 申为环境保护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的从《道德经》的天人关系岀发所能引申出来 的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会看到,这种解决实际上要付岀巨大 的代价,以至于不切实际与此相对,根据一些儒家思想出发的理论,或许可以 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好的、更可行的解决方案《道德经》的〃环境哲学〃如上所述,泛泛地讲中国思想,是大而无当的;泛泛地说道家,也同样成问题下面我们考察一下一本具体的道家经典《道德经》,看看这本经典中的思想,能否给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①《道德经》中一个重要观点,是自 然与人为的对立,而要求人类要顺道、自然、无为(无人为,而保持自然的顺道 而为X引申到当代,我们可以说,对环境的破坏,来自于我们的人欲膨胀,如 果我们能够顺道而行,那么我们就能达到对环境的保护。
但是,这里的问题是: 顺道而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毕竟〃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的内涵很 难用通常的办法讲出来,并成为明确的行动指南在道的内涵无法化成具体行动 指南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克制人为呢?并且,我们怎么知道,顺道而为不会导致 气候变暖、人类毁灭呢?《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为天 道要维持人类的永续存在,这可能恰恰是人类自大傲慢的妄想我们可以接着问,如果顺道而为是可能的,那么《道德经》能给岀的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否就是让每个人都去顺道而为呢?笔者的理解,《道德经》 对民众是没有这么高的期望的如果一个世界已经是人欲横流的世界,民众只会 随波逐流,而不可能通过对自然无为的认识,自觉地〃复归于婴儿"《道德经》 第二十八章)这种对顺道的自觉,只有少数的道家精英才能做得到②因此,用 克制人欲来保护环境的说法,从《道德经》的角度,只能说是太过天真当然,虽然民众没有能力去复归婴儿,顺道而行,但是,他们也没有能 力靠自己来制造一个欲望膨胀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要靠奇技淫巧来支撑,要靠欲 望强烈的人为推手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阻止这些坏精英、坏榜样的出现,我们 就可以避免一个人欲横流的世界的出现。
但是,无论是《道德经》成书的春秋战国,还是当今的世界,都是人类激烈竞争、欲望膨胀的世界如刘殿爵在《道德 经》英译本的介绍里所说「如果道家的哲学家可以访问我们的社会的话,毫无 疑问,他会把普及教育和大众广告看作现代生活的挛生祸根前者使人们从他们 纯真的无知中堕落出来,后者创造了新的物质欲望如果这些欲望没被创造岀来 的话,没人会觉得缺了点什么"那么,除非我彳门能用某种手段,彻底拔除现代生活的祸根,否则指望通 过精英的顺道而为、民众的"浑浑噩噩〃来达到自然无为的状态,根本不可能 对这种状态的达到,还不能依靠英雄般的努力和严刑峻法,因为这些都是人为的 表现,为《道德经》所反对撇开如何达到这种状态的难题”即使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又如何控 制人欲不再一次膨胀起来呢?笔者认为,《道德经》第八十章所给出的,不是对 过去的思乡之情,而是作者所认为的能够维持这一状态的唯一可能途径在《道 德经》第八十章所描绘的世界里面,先进的技术(什伯之器、舟舆、甲兵)虽然 有,但是却被置之不用这说明其所描绘的,不是理想的原始社会,而是通过某 种手段从技术进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复归"原始〃的社会更关键的一点是, 它是一个小国寡民、与外界不相往来的社会。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因为在一个广 土众民、联系紧密的大国里面,攀比、财富积累、技术进步等相互作用,必然会 导致欲望膨胀与竞争《道德经》的作者,可能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且 认为不拒绝这样的社会形态,而在其内部改良的做法(儒、墨,甚至法家)是饮 鸩止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道德经》虽有顺道而行、甚至天 人合一(实际上是去人而归天)的说法,但是它并没有用它改变世道人心让所 有人都自然无为来保护环境,从《道德经》的作者或者是对人类现实有一点点了 解的人看来,都是好听而无用的说法因此,《道德经》给出了这种理想实现的 非常现实的条件(复归原始的小国寡民\那么,对那些推崇以道家的天人合一、 自然无为来处理环境问题的人,我们不得不问:你们准备好让整个社会付岀这么 大的代价了吗?如果准备好了,你们能给岀让人类社会复归原始的蓝图吗?就笔 者看来,《道德经》的这种解决方式太过激烈,很难让人接受,也很难实现(除 了人类继续肆意下去,最后天道让人类灭绝,或只剩下环境大灾难后的无法维持 技术的隔绝的小共同体X现在从道家出发给岀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恐怕也 都还停在让人民都变成道家精英的不现实的梦幻中。
儒家对环境的态度上面我们看到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对环境问题解决的局限下面,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儒家对环境问题的可能解决,这些解决方案可能更具有现 实可操作性以孟子及其后学为代表的一个儒家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推己及人,将恻隐之心遍及四海之内宋儒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即对所有人都宛如亲戚、对万物都宛如朋友的关爱,是这种境界的很好表达但同时,这种普遍的 爱由内到外,要有差等就环境问题而言,儒家这种普遍的爱当然包括对环境的 关心,但这种关心是排在对人类关心之后的与一些极端环境主义以环境本身的 福祉为独立自为的原则不同(上面提到的《道德经》以及后来的《庄子》里,都 有与此类似的态度),儒家在这一点上是以人类为万物的中心,将人类的福祉置 于环境之上的但同时,儒家又有推恩的思想,因此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不是对环 境的罔顾并且,虽然以人类的福祉优先,但是儒家所理解的自我的利益中的〃自 我〃,是一个放大的自我它不仅包括短期的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需要,比如 五伦引申来讲,我们可以说,儒家不可以接受生活在一个有空调的房间里,但窗外都满是烟囱,以及从中冒出来的黑烟青山绿水是人们精神需要的一部分, 是像个人一样的活着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儒家的自我必须不是与外界可隔绝的, 而是在"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的原则指导下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自我, 特别是与祖先^后代相关联的生生不息的自我这就意味着,儒家要求人类考虑 自己的福祉的时候,要对得起祖宗,还有给后代留下足够的可享用的资源,子子 孙孙永宝用,世世代代传香火,并且,我们还要考虑到亲属或者国人之外的他人 的需要总之,从儒家的立场看,人类应该爱护环境,有以下几个理由第我们自己对过一个体面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都能满足的)生活的要求第二,为 对得起祖宗和后代第三,不破坏能够提供给其他国家人民享受体面生活的自然 资源和良好环境第四,人类推恩而产生的对环境本身的关爱儒家立场不同于 从环境本身出发的、〃饿死事小,环境事大”的、很难为多数人接受的激进环境 主义的立场,但它依然为保护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理由包括气候问题的环境问题 的起因,恰恰是人类为了满足短期、狭隘的物质需要的经济发展,而去牺牲构成 人的体面生活的环境;人类为了这一代人的幸福,毁了祖传的家园,不给后代人 继续享受体面生活的可能;为了本国人的福祉,忽视其他国家为环境做岀适当克 制的呼吁,甚至是将本国的环境污染转嫁他国、尤其是穷国;以及对环境本身的 关爱的缺乏。
因此,儒家的理念很好地应对了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新的政治模式: 混合政体与天下体系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对《道德经》的克制人欲的美好理想的挑战一样,我们还是可以问,这样好的理念,如何成为现实呢? 一种回答,就是让每一个人 都有这样的道德自觉,这也可能是某些儒者的态度但是,第_,这样的说法也 会遭遇到同样的挑战,即这是一厢情愿、太过迂腐的想法第二,这也与《论语》 《孟子》中充斥的对人民能力的保留、对精英贤能作用的强调相违背当然,这 不是说,我们就不要用这些儒家思想教化人民,而是说,除了教化之外,我们还 要有其他手段z尤其是制度化的手段那么,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为什么气候变化问题如此难处理?专制与 权威政体可能因为领导者或领导层的意志,可以迅速地把有利于环境的政策执行 下去但其危险是这种意志不好控制,如果领导者们忽视环境,我们就没有办法 以一人一票为基础的民主政体也有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政体下,国家政策最终 要由每个选民投票决定,而选民往往根据自己眼前的利益和价值判断投票但是 环境问题,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对选民的短期利益没有直接影响,而是事 关将来世代人、外国人的权益我们可以说,通过国家的教育,可以提高选民的 道德(尤其是与环境相关的道德)意识,以至于他们可以为超岀自己看得见、摸 得着的利益去投票。
但是,越来越多的政治学硏究表明,选民可能连为了自己的 短期物质利益进行理性投票的能力都缺乏选民的智识与道德作为一个整体为什么无法提高到合理的程度?今天 大多数的白领或中产阶级,比如说科研人员、工程师、医生、金融业工作者、教 师等,他们是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提到的〃有学识的无知 者〃 (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