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播学视角下分析唐诗文化现象.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9476005
  • 上传时间:2022-03-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85.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传播学视角下分析唐诗文化现象                    刘月芹 臧 燕[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有关学者在考察诗歌在唐代繁荣的原因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入手,而较少从传播学的视角加以剖析,本文试图用传播学的多重视角剖析这一文化现象背后隐含的其他原因[关键词]唐诗;唐诗文化;受众;话语权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诗经>首开四言诗之先河,经汉魏南北朝至唐代,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风格上更是异彩纷呈、流派各异,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创作高峰,也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代在当时,上至帝王诸侯、寒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能随口吟诵,笔者把这种家家传唱、人人吟诵诗歌的景象称之为“唐诗文化现象”,以此表示两方面的含义:一来表示它流传的范围之广、受众面之大,其次表示它流传的历时性之久、影响之大笔者以为,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剖析这一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丰富传播学这一学科的内容,还可以挖掘出这一现象背后更复杂的文化动因一、唐诗繁荣的技术推动力——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至唐代印刷技术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为诗作的大量复制.进行跨越时空的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长庆四年(公元825年),元稹为白居易作《白氏长庆集序》云: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而乐天《秦中吟》、 《贺雨》、 《讽喻》等篇,时人罕能知者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买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这足以说明,在当时印刷传播是诗歌传播的重要方式随着印刷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诗歌从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走向平民大众,往昔粗俗不堪的乡民野夫由此获得了亲近精英文化的机会二、唐诗的创作基础——话语权下放言论的自由度和知识的普及率直接影响到了话语权的下放唐朝正式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这就为出身寒门庶族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从而淡化了门第、等级观念这些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对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一旦拥有了话语权,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挑战了专门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宫廷诗人,还为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发展了诗歌创作的形式和风格知识的普及、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层民众创作诗歌提供了可能性,下层民众由以往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知识分子也开始走进社会不同阶层广泛搜集诗歌创作的题材,吸取民间艺术的精华,传、受双方开始了双向的互动,下层民众因为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各种不同的思想有了公开发表的公共空间,例如素有诗仙美誉的李白,在他的身上既有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入仕之志,又有蔑视权贵、向往超脱的老庄思想,这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则是豪放飘逸、放荡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传播活动对文化的传承——唐诗繁荣的历史源流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了传播活动的三大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由此可见,传播对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确功不可没春秋战国时期,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现大众文化的《诗经》、楚辞相继出现,到了汉末,文人作诗才开始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坛盛行的是形式绮丽、内容空虚的玄言诗和宫题诗,一直到唐代,这种用词艳丽、工于形式的诗风才开始改变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是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人和宫廷诗人展开的斗争,如初唐时期的陈子昂和以“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改革派,大力倡导诗歌革新,而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负起了继往开来的任务所以说,考察唐代诗歌]的繁荣不能忽略它发展的历史轨迹,正是在对前人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经过一代又一代诗人的革新,才迎来了盛唐时期诗歌的巅峰时代四、不同文化的浸染——唐诗繁荣的文化动因唐代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城市空前繁荣,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唐代交通发达,不仅国内人口流动频繁、便利,在对外交流、传播方面也是盛况空前的,与朝鲜、日本、印度、中亚各国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再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每个个体都是流动的传播因子,都是本民族文化的携带者,汉民族的中原文化在中外商业贸易中不断地吸收异域的文化因素,在相互的碰撞与交流中完成了吸收与融合,大大丰富了汉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例如描写将士戍边之苦、抒发报国之志的边塞诗就洋溢着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都曾遍游祖国大好河山,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诗作或豪放飘逸、或针砭时弊、或悠闲雅致,犹如向读者展开了一卷卷民族风情的生活画卷。

      唐诗的繁荣非一两个原因便可概括得了的,视角不同结论便不同,本文只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析,希望能为以往的研究添一砖瓦[参考文献]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石云涛主编学院出版社3.《中外新闻传播史》刘笑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刘月芹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广播电视台 臧燕 山东省临沂职业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