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2教案 北师大版.doc
5页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2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的: 1. 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 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4. 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效果就不同这一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 1. 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 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 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 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 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 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5.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6. 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 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 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8. 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 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10. 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附送:2021-2022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A版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
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四、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 清明时节雨纷纷, 景:雨纷纷 知作者 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欲断魂 释词句 借问酒家何处有, 情:怅然若失 懂诗意 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 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二、复习学法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六、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惠崇春江晓景》2、完成课后练习,做一课一练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开放 鸭子戏水 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蒌蒿满地 芦苇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