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眼睛和眼镜教学方案及对策.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381002757
  • 上传时间:2023-11-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6M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题?眼睛和眼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一、教材容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科学容要: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放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眼保健意识这节教材充分表达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开展的理念二、设计理念严密围绕“眼睛就是一架高级照相机〞这一主题和自制教具“大眼睛〞这一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操作、体验,使学生既学习了眼睛和眼镜的相关知识,又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法通过学习,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眼保健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在体验过程中产生兴奋感及成功感最后通过评估和交流环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实现物理知识的延伸。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容摘要1.学生学习过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类比眼睛,知识台阶较小2.学生刚学过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为本节课的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学生对于眼球的调焦,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很难想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自制水透镜模拟晶状体薄厚的变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大眼睛〞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是本节教学的亮点3.近视眼现状的调查可激发学生对眼保健的重视及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欲望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1.通过动手实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建议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展交流的意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并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3. 通过眼镜的创造,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并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意识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教学难点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法六、学习策略以“我的大眼睛〞为学习线索,自制教具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侧重开展 “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和“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光具座、蜡烛、火柴、自制水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屏、自制背板、自制课件、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八、教学流程图眼睛的调节作用温故知新眼睛构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小结、作业知识的拓展探究实验的评估交流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给全班拍摄一幅全家福;2.不经调节,直接拍摄人物特写观察两次照相机成像情况,比照眼睛的成像,引发思考资源:照相机意图:利用照相机现场拍摄,数据线导入电脑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冲突,和对本节课的兴趣期待〔二〕新课教学板块一:人眼的构造1.引导学生结合生物课知识回忆眼睛的生理构造;2.引领学生结合物理课光学知识将眼睛构造与凸透镜类比;3.回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调节暗箱距离温故知新:〔齐答〕1.眼睛的生理构造2.凸透镜成像规律3.照相机成像原理资源:眼睛的构造图意图:通过构造比照引导学生联想并进展知识迁移得出眼睛就是一架随身携带的活照相机板块二:正常眼睛的调节作用1.提出问题: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2.介绍实验器材:蜡烛——物体可调节厚度的水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3.引发学生对看近处远处物体时,眼睛调节作用的猜想,辨析后介绍背板的作用——强调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不变;4.演示实验的第一步;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转场指导;6.在学生交流根底上,教师进展理论分析和提炼,总结眼睛的调节——晶状体“近厚远薄〞。

      1.认识“大眼睛教具〞,了解各实验仪器的模拟作用;2.猜想、辨析眼睛的调节:〔生1〕抽水、打水〔生2〕移动视网膜3.师生设计实验〔1〕点燃远处的蜡烛,像清晰;〔2〕移近蜡烛,观察不清晰的像,怎样调节?〔3〕再移远蜡烛,又该怎样调节?4.分组进展实验;5.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资源:“大眼睛教具〞、课件意图:1.引发学生对眼睛的成像原理的强烈好奇——矛盾冲突;2.引导学生自行辨析眼睛的暗箱距离能否变化,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并勇于修正的科学态度;3.实验设计采用师生共同设计、教师演示的法降低难度,学生思路清晰时分组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开展规律4.教师最后对结论“近厚远薄〞的归纳提炼,有助于学生结论的记忆和理解的提升, 并对后续眼疾成因的分析埋下伏笔板块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1.公布教育部卫生部调查的近视率并比照我们班的近视率;2.采访近视的同学看物体的感受;3.结合正常眼的调节分析近视眼能看得清近处物体说明晶状体能调厚;4.提问:近视眼看不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不能调薄还是厚那?5.明确实验目的——利用大眼睛模拟近视眼看得清近处看不处1.近视的同学答复看物体的感受:看得清近处、看不处;2.起立答复近视眼看不处是因为晶状体不能调薄;3.设计实验,交流后制定实验方案;4.进展实验;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得出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

      资源:“大眼睛教具〞、课件、实投学生案意图:1.客观的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爱眼护眼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欲望;2.在与正常眼的成像特点比照后分析得出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再进展验证实验,学生实验目的明确;3.在与他人交流表述自己观点时,培养自我反思和听取反响意见的意识1.如矫正?补充物理学史知识——眼镜的创造,鼓励学生利用光具盒里的透镜沿古人足迹尝试矫正近视眼;2.通过有的学生给水透镜带自己的近视镜尝试矫正的行为补充度数知识;3.辨析多种对近视眼矫正法的优劣1.学生分组实验;2.交流矫正法:佩戴凹透镜;3.近视同学交流戴眼镜的弊端;4.视力良好同学分享保护视力的法4.补充物理学史:两千年前中国人发现圆球水珠能放大物体,后来创造了眼镜,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并有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意识;5.培养爱眼、护眼的眼保健意识,和对群众传媒信息的区分能力板块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比照正常眼的调节,结合远视眼的成像特点,理论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法1.远视的同学答复看物体的感受:看得处、看不清近处;2.如没有远视同学,提示大家回忆老年人读书看报的姿态资源:课件意图: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三〕小结从理论的角度对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进展光路分析复习、齐答资源:自制flash课件意图:物体近远连续变化,加深学生对晶状体变化的理解,提高认识水平。

      〔四〕交流评估学贵有疑:交流本节课的疑问、探究过程的新发现如:眼睛真的成倒像吗?为什么感觉是正立的?水透镜上还有正立和倒立的两个小像的原因?……提供多种学习式,如中国眼睛网等讨论后交流意图:知识的拓展,学习的延续,在交流共享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五〕作业家庭实验室:验证视网膜上成倒像在眼保健操中完毕课下完成资源:课件给出案意图: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并乐于进展探究的意识十、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以“大眼睛〞为主线,线索明显、脉络清晰,严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思维开展,把握学生的最近开展区搭建“脚手架〞,在重点突出科学探究的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尤其是最后的交流评估环节,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使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习得到了延伸在授课中学生的发现、疑问很多是超乎预计的,我在惊讶学生知识面和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教学相长,也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式多样化及对学生评价式的多样化,努力培养出更多全面开展,具备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word.zl.. .附录一:学案?眼睛和眼镜?学案[一起来动手]一、眼睛的调节作用:设计实验:(1)将蜡烛移到近处,要想使光屏上的像清晰,怎么办?(2)将蜡烛移到远处,要想使光屏上的像清晰,怎么办?实验过程:(1)当物体移到近处时,要往水透镜中___水,使水透镜___些〔填薄、厚〕。

      2)当物体移到远处时,要往水透镜中___水,使水透镜___些〔填薄、厚〕实验结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较___,对光的会聚能力较___;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较___,对光的会聚能力较___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实验过程:(1)将蜡烛移到近处,往水透镜中注水,使得光屏上呈现物体清晰的像,就好比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2)将蜡烛移到远处,保持水透镜厚度不变,这就好比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差了,光屏上还有蜡烛清晰的像吗?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因: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______,对光的会聚能力______, 使像成在视网膜之______2、矫正:________三、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1、成因:远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变_______,对光的会聚能力_______, 使像成在视网膜之________2、矫正:________[一起来探索]我还想知道:祝愿同学们都有一双安康明亮的眼睛!. .word.zl.. .附录二:自制“大眼睛〞教具收获:本次备课过程中,自制教具让我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也是本次参赛的最大收获。

      从仅有想法到用心设计再到动手实践、实验验证,我经历了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要经历的必备环节其中有艰辛的付出更有快乐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