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讲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精讲ppt课件.ppt
43页第四讲第四讲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一)行为观察的准备(一)行为观察的准备n在开始进行观察之前,观察者需要先做一在开始进行观察之前,观察者需要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些必要的准备工作n具体包括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等具体包括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等1.确定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目的n观察目的是指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观察目的是指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是观察者的全部意图是观察者的全部意图n科学的观察,并非仅仅是科学的观察,并非仅仅是“看看”一些东西,而是一些东西,而是有目的地观察一些事物有目的地观察一些事物n观察目的决定了所采用的观察及其记录的类型和观察目的决定了所采用的观察及其记录的类型和方法,也决定了观察的时间和背景方法,也决定了观察的时间和背景例:观察目的例:观察目的n观察目的:考察一位观察目的:考察一位6岁幼儿将她用积木岁幼儿将她用积木搭建起来的模型用画表征出来的能力搭建起来的模型用画表征出来的能力n观察环境:大班活动室建构区观察环境:大班活动室建构区n观察时间:自由活动时间观察时间:自由活动时间n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先用摄像机进行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先用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再进行分析)拍摄,然后再进行分析)观察目的的层级观察目的的层级n宏观层面:了解儿童行为的事实真相。
宏观层面:了解儿童行为的事实真相n行为观察除了可以了解儿童行为外,还有行为观察除了可以了解儿童行为外,还有教育功能目的,如根据儿童发展状况评价教育功能目的,如根据儿童发展状况评价教师的保教工作等教师的保教工作等n微观层面:观察目的是要弄清楚我们想要微观层面:观察目的是要弄清楚我们想要观察什么,不同的观察目的带来不同的观观察什么,不同的观察目的带来不同的观察主题、内容和方法察主题、内容和方法例:幼儿告状行为观察例:幼儿告状行为观察n观察和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和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n观察主题和内容: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观察主题和内容: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布(性别)、发生频率、原因等基为的分布(性别)、发生频率、原因等基本情况n最后,正确认识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有最后,正确认识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告状行为效措施,改变告状行为2.制定观察计划制定观察计划n为达到观察目的,在观察前必须进行计划,为达到观察目的,在观察前必须进行计划,即对具体观察什么行为,如何收集资料,即对具体观察什么行为,如何收集资料,在什么时候收集资料,以及观察记录的方在什么时候收集资料,以及观察记录的方法做好思考与策划。
法做好思考与策划1)观察目标的确定)观察目标的确定n观察目标是对所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的陈述,是有观察目标是对所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的陈述,是有方向、有范围地进行观察,也就是观察的主题方向、有范围地进行观察,也就是观察的主题n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不可能都进入观察内容,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不可能都进入观察内容,要确定观察的重点内容和目标要确定观察的重点内容和目标n观察目标是对目的的具体化,具体目标是对个别观察目标是对目的的具体化,具体目标是对个别孩子或多个孩子行为中最突显的相关问题孩子或多个孩子行为中最突显的相关问题例:目的与目标例:目的与目标n目的目的 了解幼儿如何使用语言作为社会性互动的了解幼儿如何使用语言作为社会性互动的工具工具n目标:目标:Ø观察记录有互动行为的幼儿的语言行为观察记录有互动行为的幼儿的语言行为Ø观察记录幼儿当时沟通使用的特殊语言观察记录幼儿当时沟通使用的特殊语言2)观察的对象)观察的对象n观察者需要在观察前,对复杂的观察对象界定清楚,这样才能有针对地观察和记录n观察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3)观察环境n每一项观察都有其具体的场所和情境如托幼机构内的每一项观察都有其具体的场所和情境。
如托幼机构内的活动室、厕所、餐厅、走道或户外场地等,也可能是机活动室、厕所、餐厅、走道或户外场地等,也可能是机构外的家庭或者社区等构外的家庭或者社区等n场所是我们通常说的实体的硬件因素,如空间和设备,场所是我们通常说的实体的硬件因素,如空间和设备,以及个体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等;情境则是观察场所中以及个体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等;情境则是观察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因素,如幼儿游戏的类型、教师的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因素,如幼儿游戏的类型、教师的参与状况、突发事件等参与状况、突发事件等n场所与情境是有一定关联的,情境是场所中的社会心理场所与情境是有一定关联的,情境是场所中的社会心理特征n环境(场所和情境)是影响儿童行为反应的重要环境(场所和情境)是影响儿童行为反应的重要因素,在观察计划中应该考虑:准备在什么场所因素,在观察计划中应该考虑:准备在什么场所进行观察,这些地方有何特点,在什么情境下观进行观察,这些地方有何特点,在什么情境下观察,这些情境是否会影响儿童行为表现?观察者察,这些情境是否会影响儿童行为表现?观察者的位置在哪里,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观察的位置在哪里,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观察结果有何影响等。
结果有何影响等n既可进行自然观察,也可以专用的单项玻璃观察既可进行自然观察,也可以专用的单项玻璃观察室进行观察室进行观察4)观察取样)观察取样n观察取样的目的在于收集与主题有关的重要行为观察取样的目的在于收集与主题有关的重要行为n时间取样的测量行为出现的时距;事件取样则是时间取样的测量行为出现的时距;事件取样则是针对行为本身,时间只是事件所持续的产物针对行为本身,时间只是事件所持续的产物n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如幼儿的情绪、人际互动、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如幼儿的情绪、人际互动、语言、动作等较适宜时间取样;而幼儿的吵架、语言、动作等较适宜时间取样;而幼儿的吵架、分享、表演等则较低,可用事件取样观察分享、表演等则较低,可用事件取样观察5)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者的角色n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是一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是一种角色关系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观察者角色关系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观察者是否参与活动,二是被观察者是否知道自己被观是否参与活动,二是被观察者是否知道自己被观察,分为四类:察,分为四类:n局外观察者:单向玻璃观察局外观察者:单向玻璃观察n观察者的参与:观察者身份被知道,但不参与被观察者的参与:观察者身份被知道,但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观察者的活动n参与者的观察:托幼机构的教师参与者的观察:托幼机构的教师n完全参与观察:一起生活、活动的朋友完全参与观察:一起生活、活动的朋友6)观察的时间和次数)观察的时间和次数n时间和观察次数是观察中的重要指标。
时间和观察次数是观察中的重要指标n时间长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时间长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n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次数越多,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次数越多,观察的精确度越高观察的精确度越高n观察记录的时间和次数可以作为量化分析观察记录的时间和次数可以作为量化分析的重要指标的重要指标7)观察记录的方法、手段)观察记录的方法、手段n连续记录法:用于实况详录法、日记法、轶事记连续记录法:用于实况详录法、日记法、轶事记录法和事件取样法可以用纸笔、录音录像等进录法和事件取样法可以用纸笔、录音录像等进行记录n频数记录法:时间取样和行为检核法,可以记录频数记录法:时间取样和行为检核法,可以记录表格分类记录表格分类记录n等级记录法:量表记录法,等级的科学、明确性等级记录法:量表记录法,等级的科学、明确性n符号记录法:涉及对象较多时,用其替代文字符号记录法:涉及对象较多时,用其替代文字n另外,要获得完整的、全方位的信息,重视观察另外,要获得完整的、全方位的信息,重视观察的情境时,用开放式记录;如果观察项目明确、的情境时,用开放式记录;如果观察项目明确、单纯,事先确定的行为,可以封闭式单纯,事先确定的行为,可以封闭式。
8)观察结果的分析)观察结果的分析n观察记录只是对观察对象资料的收集,要得到资观察记录只是对观察对象资料的收集,要得到资料的事实,还需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料的事实,还需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n处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是观察者对所收集点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是观察者对所收集点资料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n如果观察记录是文字资料,则需要进行质性分析,如果观察记录是文字资料,则需要进行质性分析,需要将记录内容的关键意义摘记下来,简化资料需要将记录内容的关键意义摘记下来,简化资料,掌握行为倾向,分析出行为的意义;量的记录,掌握行为倾向,分析出行为的意义;量的记录可以用统计分析可以用统计分析例:佳佳的行为例:佳佳的行为 佳佳走去娃娃家,拿出小积木又放回去,走过来问老师“你在干嘛?”接着那出大丝巾当桌布铺在垫子上,再拿小篮子放在中介,跟陈冬说:“我们来玩陈冬拿珍珠链子,佳佳说:“不行,不许动妈妈的东西就抢过来放回去,接下来把小积木倒出来,放在大塑料盘子理,再用布包起来,跟宣萱说:“你当妈妈跟另一位小朋友说:“你当姐姐然后把积木放进另一篮子里炒菜,再拿红球做辣椒,放进篮子,另一女孩要加入,她说:“不要动,人家在玩。
又跑去拿球加料,跑一圈去厨房,和其他小朋友用桌布将“菜”盖起来,然后看到在地上断掉的项链,问小朋友说:“这是谁拉的?”跑来跟老师说:”老师,有人把它拉坏了就放回去,抱住两个女孩子,然后摸一摸另一个女孩子的脸(装扮狗),说悄悄话,又作狗爬,发现放在旁边的“菜”被搬动,立刻跑过去说“不许动!烦!”就把菜拿走了3.观察所需材料的准备观察所需材料的准备n观察的具体材料包括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培训观察记录人员、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周边环境,以及准备观察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等1)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的表格)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的表格连续性观察记录表格范例n观察者:张三老师; 被观察者:刘宝n观察日期:2010.12.6; 被观察者性别:男n被观察者准确年龄:5岁2个月; 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n观察时间:上午8:55-9:10;n儿童人数:3人; 成人人数:1人n观察目的:观察对象在点心时间的行为,重点观察其与同伴互动行为n观察目标:了解观察对象与同伴发生争执的原因n观察背景:餐室,与同伴一起吃点心n观察记录:……2)培训观察人员)培训观察人员培训内容 观察什么?在哪里进行观察?怎样观察?怎样记录?对记录表格的熟悉等。
一切与此次观察有关的内容都需要培训3)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其周边环境)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其周边环境 观察者应该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观察,包括观察的角度和距离;查看周边有什么影响观察效果的不利因素,并考虑如何避免,如果是利用摄像、摄影或录音的手段进行记录,还需要检查场地的光线是否合适,以及有无过大的噪音,怎么解决?4)准备好观察所需的各种材料及设备)准备好观察所需的各种材料及设备 准备纸和笔,多备些,如果采用多媒体,需要仔细检查多用的器材和辅助材料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具体实施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具体实施 一、严格而灵活的执行观察计划 观察者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严格按照观察计划进行,如果发现观察计划不完善,尤其是观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奇重要的、值得注意的事件,应及时修订原定计划 二、进行客观记录 尽可能将所观察到的被观察者的行为,及其有关的事物准确的、完整的记录下来要求避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偏见,增强观察的客观性,也可以让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同时进行观察记录,记录要及时、全面、想尽 三、整理和分析 首先,在每一项观察告一段落,并且尚未完全遗忘时,及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补充和分析; 其次,对初步整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考虑,是否所需资料都收集到了,是否有效,是否需要继续观察; 再次,对将资料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日后查阅; 最后,对于需要解释的内田,必须详细加以说明。
四、呈现观察结果 (一)文字报告式 案例:小雨刚入园第一、二天,情绪行为并无任何强烈的反应,第三天就开始不愿意进活动室,只要跨进活动室的门手脚便乱踢,伴随着哭声、尖叫声,随后几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二、三周,他出现频繁的要求上厕所,不让老师碰他的身体的一场情绪如果没有满足这些要求,他就会不停的喊着上厕所,要回家,任何安慰都不起作用 托班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过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幼儿园、不认识的老师、同伴,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情绪则是恐惧、焦虑、不安,由此产生了行为上的异常这种情绪上的冲动性与他的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以及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是有联系的 (二)曲线图式 (三)直方图和饼图式 (四)网络图式 (五)流程图式 五、解释说明 对于分析后的资料还必须进行或赋予某些意义我们对所观察的对象的行为并不熟悉,因此,在解释某些事实时,要将所呈现的资料其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解释清楚 六、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对观察记录中所描述现象的评价与总结,应该和目标中的陈述相匹配 案例: 观察目标:了解李婷语言的发展状况(4岁,女) 观察记录:略 观察结论:李婷的语言发展大部分已经稳定达到4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而且李婷个性比较活泼,爱讲话,在班级里进行游戏时和小朋友的语言活动比较多,这些都促进 了李婷语言的发展。
在活动时,还可以听到李婷在说话中加入了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语言比如:哇塞,好酷等,说明李婷也会从电视上学习语言 所以,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唐让幼儿在很自然、很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是正确的方法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注意事项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 当陌生人出现在幼儿活动现场时,会引起幼儿与平时不一样的反应——“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既是指当被观察者觉察自己处于被观察的情景时,将会朝向取悦观察者的方向表现 观察者大多是幼儿教师,这样就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不受干扰的环境 三、影响观察的若干因素 (一)敏感度和觉察能力 (二)疲劳或身体不舒服 (三)个性特点 (四)控制偏差 (五)情景造成的影响 二、专业道德 第一,不管被观察者年龄多大,都有权利观察者停止观察他的行为; 第二,不可以对研究中的儿童造成伤害; 第三,应该注意观察者及其家长隐私,尤其留意他们的感受; 第四,不要把观察记录放在公开的地方; 第五,即使给与被观察者一些小礼物等,也不能违反以上原则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信度与效度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一、观察信度 (一)观察信度的定义 信度是指“研究所测得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的行为观察中,是指研究的精确程度及稳定程度,即观察者在观察记录中或评估中对观察对象把握的精确程度和稳定程度 一、观察信度 (二)观察信度的种类和计算方式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 一、观察信度 (三)观察信度的影响因素 (1)观察者正确理解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目的,熟练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够将观察所基于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在观察中; (2)观察者的状态(身体和心理); (3)观察者对观察对象持有的原有观点的摒弃(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 一、观察信度 (四)提高观察信度的方法 (1)在开展正式观察前,需要对观察者进行适当培训; (2)在观察方案设计时,需尽量提供具体的、明确的观察行为的造作操作定义; (3)在观察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观察者的年龄及注意时间,合理安排观察任务 二、观察效度 观察效度指的是观察所得的结论与事实的符合程度,或者“观察结果是否解释到观察者所要了解的主体” (一)内容效度 在行为观察时,内容效度主要指的是利用观察工具收集的内容对所要观察主题的了解程度,即观察工具的有效性。
(一)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的提出有利于研究者在观察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给予足够的重视,重视项目的涉及环节,并促进观察者对已有的观察表进行积极反思 (二)描述型效度(质的研究、量的研究) 指的是外在可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的描述的准确程度 注意: (1)研究者要准确看到或听到客观对象时做出观察记录; (2)要求观察者尽量客观描述事实,不是简单的判断; (三)解释型效度 指的是研究者了解、理解和表达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确切程度”质的研究) 要求观察者站到儿童的角度,从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中,推断出他们认识世界、看待世界以及构建意义的方式方法,要完全基于观察记录 为提高解释型效度,观察者的自我反思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