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到现代:略谈社会学方法论思想基础的过渡与社会学危机.docx
13页古典到现代略谈社会学方法论思想基础的过渡与社会学危机 摘 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为框架:(1)总结了古典社会学的两大方法论取向,即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2)通过描述19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概况,指出了古典社会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的差异源于支撑各自理论的哲学思想不同;(3)根据哲学的发展史得出了实用主义只是表面上调和了古典社会学在方法论上之分歧,并未使社会学内部达成“共识”的结论Key:社会学方法论 实用主义 社会学危机1 古典社会学的两大方法论取向孔德在创造“社会学”时就规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秩序与进步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既强调在整个社会中认识和理解特定现象,又强调要加强对整体的研究以理解特定的现象(1)但正如涂尔干所言,孔德的规定过于空泛,只是抽象的、概括性的认识1.1 涂尔干对社会学的规定涂尔干通过回答(1)社会学的研究目的为何,(2)社会学以何为研究对象,(3)社会学以何为研究准则等问题对社会学进行规定要给社会学以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准则,首先要明确社会学的目的涂尔干眼中的社会学的目的是改良社会以促进社会进步,否则就毫无价值。
其次,“能否具有仅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是其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必备条件”(2)涂尔干认为,应当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社会事实,即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归于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3)在如何研究社会事实上涂尔干指出:第一,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他批判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人如果不对其周围的事物形成一套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观念,就无法生存于这些事物之中然而,由于我们这些观念比它们所对应的实在更接近我们,更便于我们理解,所以,我们自然更倾向于以观念来代替实在,甚至把它们作为我们思考和推理的材料”(4)其次,因为“社会事实”是外在的,即使它们有抽象性,也应当被赋予客观地位此处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5)2)给对象以操作性定义因为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先根据其外部特征而得到的,因此“只应取一组预先根据一些共同的外部特征而定义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全部现象收在同一研究中”(6)3)为了防止特殊现象和已确定的事物的干扰,要努力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
第二,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他将社会事实分为正常的社会事实与病态的社会事实,普遍性是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志在它看来,一旦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正常性),它就有用于社会;一旦确定普遍性与集体性有联系性,就可以确定社会事实为正常因此,必须把社会事实置于社会种(社会类型)之中进行考察第三,科学地解释社会事实在涂尔干看来,“划分社会事实为社会形态学转向‘解释社会学迈进了一步”(7)解释社会事实也有三个原则:(1)为了避免还原论的错误,以一个社会事实解释另一个社会事实;(2)对社会事实先做因果考察,再做功能分析;(3)运用共变法验证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即通过比较多个社会事实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变化以得出其中的相关性程度1.2 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韦伯认为,依据涂尔干的方法论并不会获得对社会现象最真实的理解其一,“社会是一个由社会行动者组成的系统只有作为社会行动的个体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学不能撇开个体去研究独立于个体或超越个体之上的社会实体8) 因此“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9)社会行动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其他人可能是单个个人和熟人,或者人数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10)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行为,社会学研究的行动只属于“所期待的举止”,即“社会行动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也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
11)其二,社会行动具有可理解的意义,因为社会行动本身受制于情感、动机等因素它们蕴含了文化意义,只有通过理解方可准确认识韦伯指出着手“理解”的两个方面:(1)“从准确性角度看,理解的基础有二:一是理性的方法(如逻辑),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二是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它通过同情的参与并恰当地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艺术欣赏的精确性12)(2)从操作类型看,也有两种类型的理解一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二是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中,并能理性理解动机的解释性理解,韦伯将其概括为“主观恰当性”韦伯认为,任何解释都试图获得清晰性和确定性,但无论这种解释多么清楚和确定,它终究是主观的,因此也不能认定这种解释具有因果效力,至多是一种特定的假设13)他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解”:(1)行动者组成社会;(2)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有意义,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3)作为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行动仅靠理解来阐释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经验上的验证,即探求某一社会现象背后具体的因果关系,而非找寻包含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他将这种验证概括为“因果恰当性”,即主观的理解结果与客观的观察结果之间有统计规律上的符合。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中只具有“客观可能性”的因果关系……一个人已经或将要从胚胎中发展出来的事实,在我们看来好像是一种由规律所支配的发展然而,由于外部的‘偶然事件或‘疾病的遗传原因,他毫无疑问任然可能‘具有不同结果1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决定了社会学只有像自然科学那样构建一套系统概念体系才能保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韦伯将其概括为“理性类型”(如科層制)理想类型是主观的,却非随心所欲的,要符合现实逻辑总之,韦伯既考虑到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也意识到了社会学作为科学的客观性无论由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而构建出的理想类型有多少,解释标准只能是对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其三,韦伯认为保持价值中立必不可少价值中立是价值判断的对立面所谓价值判断,即是“对易受到我们影响的那些满意或不满意的现象的性质所作的实际评价15)这并不是要求研究者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强调研究者在研究时不能诉诸情感1.3 涂尔干与韦伯的异同及存在差异的原因综上所述,二人虽然分别从自然科学的方法与唯理论的方法阐述观点,但并非没有共识首先,韦伯虽然驳斥了实证主义,抬升了主观理解的作用,但他还是意识到了社会学应当具有科学性其次,韦伯强调价值中立与涂尔干把社会事实当作“物”的做法异曲同工。
最后,韦伯的“理想类型”与涂尔干所述的要对社会事实进行分类也有很强的一致性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无非是基于社会学客观性的要求,两者在细则上仍大相径庭就研究的起点而言:涂尔干以唯实论审视社会学的方法论他吸收了孔德“整体大于局部”的思想虽然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唯一因素,但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与普遍性,是超越个体而存在的,故主张用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事实韦伯是唯名论者,在他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因为社会行动者的行动构成了社会,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行动是指“……行动中的个人给他的表现附加了某种主观意义——不管那是明显的还是隐蔽的、是被忽略的还是被默认的意义‘社会行动则是指,该行动的主观意义还顾忌了他人的表现,并据此作为行动进程的取向16)就研究的方法而言:二者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与解释社会事实(社会行动)的思路不同涂尔干从社会事实外部探求各种社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为寻求结果产生之原因而分析原因,为分析原因之结果而探求功能社会学的分析对象不仅表现为社会规则,而且表现为既由系统的制约性所决定,又应将其理解为是一个特殊的逻辑过程的一部分的规则性17)他既强调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又强调“任何一组原始状态都会导致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最终状态”(18)。
另一方面,“生活是一个由混乱事件构成的巨大的洪流”在个人竞争的层次上和短时期内,偶然因素和幸运因素的重要性受到了韦伯的重视,当充分因果性涉及到构成一个逻辑上有联系的一致或者关于事件的必然结果的那些解释要素时,或然性因果性与他的理性类型达成完全一致19)韦伯认为,一切严密的因果关系都是从原始因果中推论世界的理论,都带有流射说的色彩,所以多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是必要的就承袭的思想而言:除了孔德之外,涂尔干主要受影响于孟德斯鸠的“共同意志”及其对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划分,以及卢梭的社会整体论此外,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布特鲁,与强调在历史研究中应排除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德古兰伊对涂尔干也有很大的影响韦伯受康德影响较多康德认为,人是文化领域和历史领域中积极的、有目的的、自由的行动者,不能用研究自然的方法来研究应用于人文科学的方法必须是特殊化而非一般化的,这正是韦伯“理解”的源泉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的思想对韦伯也有很大的启发如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思想直接被韦伯继承、发展涂尔干和韦伯在社会学解释方面的差异体现了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对立,表征了社会学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某些不同20)两者的差异实际上是19世纪欧洲两种哲学思潮的反映:一方面,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科学的影响逐渐增强。
另一方面,起源于笛卡尔的理性哲学并贯德国唯心主义者思想的,具有人本色彩传统的哲学开始兴起经验主义者对于缺乏客观证据的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近乎否定;理性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认为,科学威胁了道德和宗教信念以及人类目的的意识21)2 古典到现代:社会学方法论基础的过渡与社会学危机不容置否,方法论的多样性会丰富研究成果,也会导致学科内部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共识,甚至阻碍社会学的发展因此调节涂尔干与韦伯的分歧是必要的,而其根本是要在哲学上(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之间)架一座桥梁以综合两者2.1 实用主义的出现欧美社会学几乎处于同一时间起点,但是由于美国自身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无法创造出一种新的学科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因而只能求助于欧洲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人逐渐感到欧洲的思想与美国的社会并不完全契合再加上其他要素的作用,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被造就(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它是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体现了所谓的“美国精神”它自产生以来,就对美国的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20世纪下半叶分析哲学传入美国,以及在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多种思想的冲击下也经久不衰。
尽管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看来,他们主要强调行动、行为和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性意义,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主张把确定的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看作主要手段,将获得成效看作最高目标2.2实用主义对社会学的影响其一,调和了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争吵与经验主义的传统一样,实用主义者认为我们不可能有关于实在之整体的概念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多角度,只能安于用多元的方法来求得知识与理性主义者一样,他们认为道德、宗教、人类目的构成了我们经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22)其创始人皮尔士认为,科学的结论必须是所有科学家都能得出的,在真理的问题上也遵循这一原理这意味着任何合法性的概念都必须有某种实践性的结果因此,它认可了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都可能是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解决了古典社会学留下的第一性问题,即社会与人谁更具有优先性正如杜威所言,“刺激人们的感觉世界就是一个最终要依赖于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特性的世界23)其二,促成了社会学的两个转变:(1)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与它之前的思想积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欧洲的社会思想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