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词基础概述.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51892201
  • 上传时间:2023-03-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0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 格律诗  格律诗就是按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 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  (二) 押韵  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但"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

      上面的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所  (三) 平仄  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  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但是这样在只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

      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以上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因为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

      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即甲对乙、丙对丁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但少数诗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四) 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对对子"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在名词中,还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叶)、宫室(亭台楼阁门窗户牖),等等如果是同一小类的名词对仗,叫"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工对"同属名词,但不属同一小类的对仗,叫"宽对"。

      对仗还可以分为正对和反对正对是同义词相对,如"菲"对"不","行"对"走"反对是反义词相对,如"幽"对"显","智"对"愚"对仗还要求字面相对,即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的意义相对当然,也有字面相对而结构不同的除了讲究字面相对,还必须注意出句必须落在仄声,对句必须落在平声,每个字词也必须平仄相对对仗大都在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同的位置上也可以先在句中对,然后再两句相对  近体诗不是每一联都用对仗的,首联一般不用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所以首联用对仗的较多,因为既入韵又对仗比较困难颔联和颈联一般要用对仗,特别是颈联,必须用对仗尾联则可用可不用,而以不用为常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很少见二、 词的基本知识 词是在唐代产生的,最早产生于民间词最初是配乐的诗在隋唐时,由西域传来的音乐和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产生一种新的音乐,叫"燕乐",词就是配合这种音乐的歌词所以,最早的时候,词叫"曲子词"可见,词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词和诗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句子的长短不齐,而且也表现在平仄、用韵等方面因此说,词是从音乐和诗两个母体结合发展而来的,它具有音乐和诗两个方面的属性一) 词的分类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

      如《南江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按字数多少分类: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58字以下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字数多少不一,差异颇大最短的《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最长的《莺啼序》有240个字  按节奏兼顾长短的分类:唐宋词中常见到的有"令、引、近、慢、序"等词牌"令"即一般字数较少的小令,如《十六字令》、《调笑令》等《毛泽东诗词选》中也有三首《十六字令》"引"来源于大型乐曲的前奏,就是引子的意思一般每片六拍"近"一般属中调,如《好事近》、《祝英台近》等"慢"即慢曲、慢调,一般多为长调每片八拍,节奏舒缓"序"是从唐宋大曲散序或中序中摘取制成的,一般均为长调   变调分类:有些词调有变格,而变格也有各种不同方式,主要有:犯调、转调、摊破、减子、偷声等  按词的分片分类:有单调、上下片、三片、四片等不同的结构分片也叫分段一首词也可称做一阕,一阕词的上下段或上阕、下阕,不分上下阕的即为单调,重叠的称双调,三片、四片的也称三叠、四叠  (二) 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如《念奴娇》、《西江月》等,是各种词调的名称从隋唐开始到明清时代,词牌数多达近千个。

      由于历史的演化,一个词牌有的有几个名称如《南柯子》也叫《南歌子》、《凤蝶令》;《江城子》也叫《江神子》等词牌名称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原来就是乐府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的取词的首句或尾句命名,如《忆江南》、《如梦令》、《秦楼月》、《大江东去》等;有的饿按词意取名,一般就是词的原题,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内容就是写渔夫的生活;有的用人名作词牌,如《西施》、《虞美人》、《师师令》;有的用地名作词牌,如《南浦》、《甘州》等;有的自度曲、自制曲,由词人自行命名,如周邦彦的《六丑》、《侧犯》等;有的取数字为名,如《十六字令》、《三字令》、《一七令》等  词牌既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就是仅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比如《忆江南》这个词牌,就规定这首词应该是多少句,每句各有多少字,何处用平,何处用仄,何处押韵,押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等  词牌的名称和对某一词牌的词的字句、平仄、押韵的规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当各种词牌的字句、平仄、韵律等大致定型以后,就有人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编成词谱,让人照谱填写,所以创作词叫作"填词"这表明词、曲分离以后,词谱随着词牌而存在,但它已不是曲谱,而主要是词的格律的裁体。

      比较通行的词谱有清朝万树编的《词律》和清朝王奕清等奉康熙皇帝之命编写的《钦定词谱》  (三)词的用韵  词的用韵是后人根据宋词的用韵归纳出来的现在比较通行的词韵是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他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舒声十四部(包括平上去),入声五部词的用韵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一韵到底或者都是用平声韵,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或者上、去声韵,如《渔家傲》、《鱼家儿》等;或者都用入声韵,如《兰陵王》、《念奴娇》等  一种是同捕平仄互押这里指舒声十四部中,同一部的平声和上声互押一种是平仄换韵"通押"和"互押"都是在同一韵部之内,换韵则是改变韵部何处换韵是固定的,如《菩萨蛮》前后阕都是两仄韵,然后换两平韵  (四)词的平仄  词和诗不同,不仅仅是五言句和七言句,而且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所以词的平仄要比近体诗复杂一些词常见的平仄是:  一字句用平声,入韵  二字句或用于律句的下三字常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  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下三句上用的是"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  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平平仄仄"(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

      还有 一种"仄平平?quot;也常见  五字句词的五字句平仄,大体和近体诗的五字句相同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诗的上六字"平平仄仄平平"(第一、三字可平可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必仄)还有一种常见的六字句,即"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仄)  七字句就是七言句平仄比近体诗更严格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在近体诗中,都是"一三五不论"的,而在词中,它们的第五字必平在有的词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七个字的平仄都必须固定  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作是由上述句式复合而成的例如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分拆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等其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的平仄大致超不出上面的范围  (五) 词的对仗  词也讲对仗,但词的对仗和近体诗对仗有所不同  近体诗的对仗是诗律的要求,如颔联和颈联,必须是对仗的对仗是平仄相间对;饿而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词的平仄由词谱确定,其对仗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近体诗的对仗有一定的位置,词的对仗,位置多不固定  诗的对仗不能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却可以不拘  词的某些词牌在一定位置上虽常用对仗,但也可不用,不算格律要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