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doc
8页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时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2.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写成《教育心理学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比较完整的体系,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开端3.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年鉴》提出的研究的对象:①、教育评价和测量;②、儿童发展的特点;③、特殊儿童及其教育;④、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⑤、特殊学科的学习;⑥、学习和心理健康;⑦、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4. 教育心理的任务: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了了解实际的原则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问卷法;④、实验法;⑤、个案研究法7. 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的重要性:①、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②、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8.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学能力。
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9. 如何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②、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④、构建新的教学结构10.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师德核心:师爱11.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教学预期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的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作,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12.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13. 教学风格的形成:①、模仿阶段;②、探索阶段;③、创造性阶段;④、独特风格阶段14. 在教学风格形成的探索阶段应注意:①、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②、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③、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5. 什么事观察力?: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能力16. 良好的观察具有的品质: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系统性17.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观察的目的性很强;②、观察更具有持久性;③、观察的精确性提高;④、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18.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①、高中阶段记忆力趋于成熟;②、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③、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④、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⑤、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19.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20. 思维的种类:①、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②、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③、直接思维和分析思维;④、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⑤、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21. 思维品质的特点: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④、思维的敏捷性;⑤、思维的独创性22. 中学生思维力的特点:①、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②、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滞后于形象逻辑思维发展;③、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④、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23. 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4.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①、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②、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③、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25.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①、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②、情感两极性明显;③、情感不断深刻;④、情感逐渐稳定:表现在:一、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二、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三、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⑤、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26.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①、性生理发育的提前;②、性信息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③、性教育的忽视;④、学生的个人原因27. 中学生早恋的特点:①、普遍、低龄化的特点;②、大胆的特点;③、成人化的特点;④、舆论宽容的特点;⑤、行为隐蔽,内心矛盾;⑥、发展迅速、变化快;⑦、互相感染;⑧、自我显示28.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早恋教育?:必须摆脱落后的性文化的束缚,理解青春男女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要坚持“理疏、情导”,要通过摆利弊、讲道理,告诉他们早恋弊多于利,引导男女之间正常交往,并且加强性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自觉把男女交往约束在中学生生活所允许的范围内29.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订目的的心理过程30.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①、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②、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③、喜欢模仿,善于模仿;④、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⑤、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31. 如何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①、采取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③、利用正确舆论适当表扬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④、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形成正确动机,以便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报效祖国的高度。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3)、改掉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4)、严格管理教育,是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32. 个性的定义: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33. 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最活跃的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34. 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主要是不平衡性和极端性或偏执性,主要表现在: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外显反抗:①、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时;②、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时;③、个性受到阻碍而极度反感;④、成人强迫其接受某种观点时;内隐反抗:①、态度强硬、举止粗暴;②、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性;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②、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4) 、人际交往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②、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③、与异性朋友的关系发生改变;④、与父母在情感、行为、观点上脱离,榜样作用削弱;⑤、对老师的态度发生变化;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表现在:①、烦恼增多;②、孤独;③、压郁。
(2)、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自我概念相对稳定;3)、自我评价的深化35. 自我意识的定义: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36. 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还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7.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自我意识地特点,主要体现在:①、成人感;②、自我评价能力提高;③、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2)、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不平行;②、动荡性;③、自主性;④、前瞻性;⑤、闭锁性;⑥、社会性 38.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是所持的内容尺度39.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核心)、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基本成分40. 价值观的特点:①、稳定性和发展性;②、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③、主观性和选择性;④、系统性;⑤、导向性41.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①、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为兼顾;②、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③、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④、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42. 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①、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②、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③、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43.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44. 创造力的构成:①、基础因素的知识;②、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智能;③、创造个性品质45. 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46. 简述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障碍(有哪些?):①、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②、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③、“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④、“高分即优”的评价标准47. 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①、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③、创设合适环境;④、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⑤、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地问题情境;⑥、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⑧、开展“第二渠道”教学;⑨、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⑩、考试模式综合化;⑾、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48. 培养学生创造力,创设合适的环境的条件:①、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②、鼓励学生的参与欲;③、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49. 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①、原型启发,在仿生比拟中就创新;②、不落常规,在反思寻你中求独特;③、不主故常,在多种变化中求变通;④、由此及彼,在自由联想中求流畅;⑤、穷尽脑筋;⑥、连续思考50. 对于智能的结构,西方主要有三种观点:①、双因素说(由英国的斯皮尔曼提出);②、群因素说(美国的赛斯顿);③、三维结构说(美国的吉尔福特)51. 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表现在:①、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②、思维有了预计性;③、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强;④、思维能够跳出旧模式;⑤、思维的形式化倾向52.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核心)、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53. 简述中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 1)、初中生品德发展特点:①、比小学时有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②、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③、品的情感日益丰富且易于激动;④、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⑤、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期 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点:①、品德认识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②、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③、道德行为表现出不稳定性。
54.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位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心理因素包括:①、不健康的个人需要;②、消极的情绪体验;③、人际关系的不正常;④、不良行为习惯;⑤、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⑥、道德意志薄弱;⑦、心理发展不够成熟55. 如何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心理的学生进行矫正? 1)、启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动机,应该:①、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主要方法有:①、环境调整法;②、活动矫正法;③、行为强化法;④、榜样引导法;⑤、行为考验法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应注意:①、少用、慎用惩罚;②、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③、惩罚要在说理基础上进行;④、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⑤、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⑥、不能滥施惩罚57.影响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智力因素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