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南历史名校-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docx
15页苏南历史名校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 王敏红 林劲翻开太仓市档案馆馆藏厚重的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档案资料,除了了解其百年文脉的传承历程,感受历史留下的温度之外,更被先贤们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所感动,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所苏南园丁的摇篮,曾经八易校名,四迁校址,四次停办,历经了风雨沧桑,哺育了一代代学子,培育了万千桃李,在太仓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在中国通行近1300年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封建时代的旧式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完全结束,新式教育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设起来太仓不仅是江左富庶之乡,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士俊层出不穷,科第人才比肩继踵,文风鼎盛,诗礼传世,有着“崇文重教”的深厚底蕴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太仓州及州属镇洋、嘉定、宝山、崇明四县五属士绅蒋汝坊、钱诗棣、袁希涛、王清穆、黄元之等发起成立学务联合会,在太仓樊泾村旁的原太仓州试院旧址处筹建太仓州属中学堂,占地面积约39亩。
中学堂始建时,经费由太仓州及所属四县田赋内代征,建设工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兴工,由太仓人洪锡范主事,金承望为督工,至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竣工主建筑有教学楼1幢,上下16间(沿称“一字楼”);宿舍楼2幢,上下64间(沿称“口字房”,楼上为学生宿舍,楼下为学生自修室);理化、音乐教室楼1幢;教职员宿舍楼1幢以及食堂、风雨操场等这是一所比较完整的中学堂,共计建筑费57671银元,开办费5023银元,由州、县五属均派太仓州属中学堂于1909年2月18日正式开学,并遵学部定章,为四年制实科中学堂学堂监督(即校长)由四县轮流担任,一任一年学务联合会公推宝山的袁希涛为首位学堂监督,因袁在上海主持上海龙门师范学堂,故请松江的陆规亮任学监之后由崇明的林可培继任,林任职不久引退,推太仓的唐文治为监督因唐时为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前身)监督,不能在州属中学堂驻校,故请朱文熊代理校务(驻堂总理员)辛亥革命起,唐文治去职,推嘉定的夏琅云继任自1909年2月至1912年,学堂监督更迭频繁,依次由袁而陆,由陆而林,由林而唐,由唐而夏太仓州属中学堂开办时共招生95名,由各县保送,设2个班,教职员11人。
学生以绅士、官宦、富商、地主的子弟居多,农民子弟极少史地教员多为上海龙门师范毕业生,语文教员多为秀才、拔贡出身,理化教员多为南洋公学中院生(相当于高中毕业),此外还有个别留学生教英文和美术中学堂从创办开始就以严格办学著称,学生接受严格训练,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教学课程以英、算、代、几、理化、博物为主课,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财政、体操为通习每周授课36小时,其中英语教时占首位第一、第二学年每周加音乐1教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太仓的革命党人率众响应,11月6日宣告太仓光复当时,政权更迭,学堂顿陷困境,因经费无着,太仓州属中学堂于当年11月首次暂时停办1912年1月,民国成立,撤销州制,太仓州、镇洋县合并为太仓县4月,学堂复课,遵江苏都督府令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因此,太仓州属中学堂更名为“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校”,这是学校第一次易名嘉定的夏琅云被委任为校长课程按教育部规定,取消读经、讲经,其他课程不变1912年11月26日《江苏省公报》载:“本省法令:通令各县民政长,据教育部中学校令第三条:中学校规定为省立……太仓设立第四中学”1913年6月,太嘉宝崇四县公立中学校由地方主办改为省立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简称“四中”),学制四年,这是学校第二次易名。
省府委派项镇方任校长,由于赣宁兵变,学校损毁严重,秋季开学受阻,项校长于8月辞职10月省府委派章钦亮继任,“四中”于1913年10月20日正式开学定“勤谨”两字为校训,以“俭朴、忍耐、奋勉、恭敬、善良、信实”为校风,充分体现了学业与做人并重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当时,师生契合,学校发展很快1914年秋始,各年级增设班主任,充实师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15年创设附属小学1916年开辟校园,扩建操场,学校规模日益扩增由于学校力主潜心读书,教育兴邦,当时,校园切磋学风极盛,琅琅书声随处可闻1917年8月,章欽亮校长向教育部呈请“四中”增设第二部商科的报告章校长在报告中称:“中学毕业生历年有所增加,其中升入大学及专门学校的约占1/ 4,未能升学的占大多数,这些学生又无特殊技能以谋职业为了应对社会需要,应该注重职业教育所以计划本届招收一年级双级学生,其中一级仍为普通教育为将来升学之备,另一级试办职业教育为将来从事职业之备职业教育先从商科入手,设备较易,经费尤省,仍以中学普通各科为基础,酌加商业必要之科目,定名为第二部商科太仓地近沪苏,交通便利,经商于沪苏二地者日见增加来校求学者,身家殷实毕业后足以升学者固不乏其人,而家况平常毕业后志愿从事职业者亦复不少……”这一申请得到批准,学校增设了第二部商科,中学部仍然存在。
章钦亮校长在“四中”首创的第二部商科是太仓有现代教育以来最早的职业教育1920年9月,“四中”又仿效美国教育,试办选科,以使学生毕业后有谋事的特长选科设数理、教育、商业、工艺美术4类学科分必修、分类选习及自由选习3种选科实行学分制,体育不列入学分,但是规定每位学生每天必须练习30分钟,体育成绩若有1年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四中”当年实行的“学年学分制”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既规范又科学,既严格又灵活1921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对“四中”进行了调查,选习数理类的占30%,商业类的占50%,教育类的占10%,艺术类的占10%1922年9月,“四中”遵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规定,改四年制旧制中学为高、初中各设三年制的完全中学,同时增设高中师范科,改原来的附属小学为师范科学生实习小学,简称“省附小”1924年期末,“四中”在校学生有高级部文系2个班,理系2个班,商系2个班,师范科3个班,初中3个班,共计12个班级,学生总数320人,教职员39人当时,学校管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办学成绩斐然,声誉闻名遐迩,各地考生纷纷以考入“四中”读书为荣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四中”师生奋起响应上海罢课、罢工、罢市“三罢”运动,在太仓地区发起以“四中”为主导的“五卅”学生爱国运动,成立“五卅”援助会,组织宣传队、募捐队、调查队,援助上海工人,宣传抵制英货、日货,提倡使用国货。
这次太仓学生爱国运动前后长达一月之久,声势浩大、热情高涨、影响深远,在太仓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江苏省中等以上学校全部改组,试行大学区制7月,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校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同年又更名为“江苏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1928年又更名为“中央大学区立太仓中学校”1929年10月江苏省停止施行大学区制,更名为“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江苏省教育厅派顾仲超任校长,所定教学目标为:“培养青年最适宜之智能,俾于升学或就业,各有充分之准备确立科学之根底,重视知识之应用,力谋初高中及大学间教材之联络所设课程,根据部颁课程标准,略予变通顾校长任职期间,先后兴建教室大楼,充实理化实验室,扩充图书室,扩建运动场,提倡课外活动,丰富学习环境,并多方聘请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在全国各地大中学生奋起示威游行的巨大浪潮推动下,省立太仓中学联络友邻学校成立学生联合会,实行罢课抗议,并发表宣言,号召全县各界联合起来,开展抗日救国工作不久,由各界代表联合组成的“反日会”成立,学生们积极参加查封日货行动,并出版《中天学报》,抨击时政,鼓动抗日。
但是学生们的正义行动遭到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的阻挠和破坏,他们禁止学生的示威游行,私自发还被学生查封的日货,放行偷运日货的船只这些行为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大愤怒,在学联的统一指挥下,学生们先后捣毁了县党部、警察局,斗争异常激烈,影响遍及全县1932年7月,顾仲超校长以学潮激烈为由,向省教育厅提出辞呈,并推荐学校教务主任郑勉接任这年秋,江苏省立太仓中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简称“太师”)这是学校第七次易名1933年7月,郑勉校长他调,江苏省教育厅派顾克彬任太仓师范学校校长顾校长接任后,在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立即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当年,附属小学新校舍“博爱院”落成,同时建造、配备理、化、生实验室及钢琴课和美术课的专用教室,购置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及钢琴和美术专用教材聘请很多学识渊博、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任教,这些老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讲解认真,教法得当,给学生们各个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先后邀请一些教育家、文学家,如陶行知、黄炎培、江问渔、陈鹤琴来校讲学,给学生们带来一阵阵清风,大受裨益同时,顾校长还请过一些地方长官、社会名流来校讲话,让学生们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
学校图书馆当时拥有几万册的藏书,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除各类报刊外,从《国闻周报》《世界知识》《大众生活》到《中学生》《文学》《译文》等刊物,为学生们拓宽了认识世界的视野学校当时由于读书环境安谧、教学条件完美、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标准高、学风优良,培养出了一批在学术和事业上都有所建树的学子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8月14日日本飞机大肆轰炸太仓城,“太师”校舍、教学设备遭战火摧毁11月14日,日军侵占太仓城,“太师”被迫停课1938年冬,当上海租界的局勢逐渐稳定,顾克彬校长发起“太师”迁沪复课起初租赁上海英租界宁波路540号为校址,因地处闹市,校舍狭小、简陋不堪,1939年7月又迁至法租界蒲柏路慈云别墅上课沪校期间,教员达30余人,学生550余人,设初中、高中、简师、高师共12个班级尽管当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太师”仍保持着严谨的校风、优良的传统,师生们风雨同舟,爱国之志不馁,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了进步的书刊、进步的思想,开阔了眼界,开始知道了共产党、红军、苏区、长征、、八路军,产生了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思想,对许多学生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整个租界。
12月14日,迁沪复课整整3年的“太师”不得不解散,师生们悲愤异常,互相挥泪告别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顾克彬校长奉命返太仓复校,11月,接收日伪办的省立太仓中学(在校学生一律经过考试编入师范和初中部的相应年级),并清理原“太师”校舍(日伪时期,“太师”校舍全部为日军占用,作兵营和储藏军需物资的仓库)当时的原“太师”校园,一片荒凉,满目疮痍,狼藉不堪,学校设施设备大部分被毁于战火,原有的图书、仪器、资料经8年战争的洗劫已散失殆尽,复校工作困难重重、异常艰辛在得到众多校友的大力资助下,“太师”于12月3日正式复校上课复校后的太仓师范,百废待兴,物质条件相当困难,全校师生克勤克俭,在整修校舍、添置校具和教学设备的同时,以保持和发扬“太师”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治学精神为职责,坚守三尺讲台,牢记授业责任,言教身教并兼,经师人师同求,迎着险风恶浪前进,使得“太师”的办学成绩依然斐然1948年秋,共设14个班,学生620人,教职员45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维护其统治,将太仓师范列为重点控制单位,严密控制和监视学生,若有“越轨”行动,就要进行处分或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甚至逮捕等,当时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相当激烈。
在光明与黑暗、民主与独裁、进步与倒退的斗争中,“太师”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光明、民主与进步的一边,于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