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17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5页.pdf
15页1 20162017 学年下学期 2016 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2017 年 4 月 18 日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 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 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 ,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 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持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方面,能够后来居上2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 “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 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 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 ,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摘自 2015 年 08 月 21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B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C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D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3 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B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鲁迅传1881 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是西游记 ,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老师出一句 “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 “紫荆” 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 ”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4 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 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支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 “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相关链接】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
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 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 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最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何芬鲁迅传读后 )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 1918 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 (张凡重读鲁迅传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5 B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C “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B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育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C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D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E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思,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6文章结尾写道: “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 题拯救(美)兰斯顿休斯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6 在我快满 13 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我的姑母丽德所在教区的教堂组织了一场声势很大的福音布道会一连几个星期,每天晚上都有讲道、唱诗、祈祷和赞美声一些顽固不化的“罪人”受到感召后,回到了基督身边,因此,教徒的人数迅猛增加在布道会行将结束前,他们又专为孩子们开了一个会,为的是“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几天前,姑母就一直在念叨这件事那天晚上,我被送到教堂,安顿在前排的忏悔席上,和那些还没有回到耶稣身边的“罪人”们坐在一起姑母说: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那是耶稣进入了你的生命,从此以后,上帝将永远和你在一起她还说,你能在心灵里听见耶稣、看见耶稣,而且能够感觉到耶稣的存在我相信她的话, 因为我听过很多老年人都这样说,我想,他们理应知道这些事虽然教堂里又热又挤,我还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耶稣降临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
他唱了一首歌,歌中说:“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饱受饥寒 ”然后他说:“你们不来吗?你们不到耶稣这边来吗?年幼的羔羊们呵,你们难道不来吗?”他向我们坐在忏悔席上的“小罪人”们伸出双臂,小女孩们都哭了,有几个女孩跳起来,立即向耶稣奔去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坐在那里许许多多老年人围拢过来满脸乌黑发亮,头上梳着发辫的老太婆们和双手长满老茧和疖瘤的老头子们,他们跪在我们周围,嗡嗡地祈祷起来后来教堂里唱起了地狱之火在燃烧,可怜的罪人要得救的歌祈祷声和唱歌声震撼了大厅我继续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