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的三种模式.docx
4页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的三种模式1. 中国文化中的仙境和神域景观模式昆仑山模式: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还是在道教传奇中,昆仑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行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经过历代中国人千百年的加工和提炼,最终使它成为一个能满意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抱负境域这里,我们只考察其整体景观特征:“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经》):“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淮南子地形训》)可见“高“乃是昆仑这一抱负景观的特征,意即越高越好除此之外,昆仑山还有山崖陡峻,深渊围绕之特点:“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能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可见这昆仑山境是一孤岛 很多学者对昆仑山之地理位置争讼不已(何,1986)实际上昆仑山作为山的实体,其详细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在中国文化中它已抽象为一个以高峻为主要特征的抱负景观模式 蓬莱模式:中国神话中的另一仙域模式是海上仙岛,有“三山“或“五山“之说。
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五山“则还包括岱舆和员峤二山关于“五山“,《列子汤问》传:“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山高低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诸仙山又常以“蓬莱“概而名之,故可称为蓬莱模式蓬莱乃神仙之都,上帝游息之地,海水正黑为溟渤,无风而为波浪,万丈不行往来,惟飞仙间能到者“(王圻,王思义《三才图绘》)中国以蓬莱称谓的地名许多,但与昆仑一样,蓬莱实际上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抱负景观模式,其特征是岛屿有意思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蓬莱和昆仑这两个属于不同神话体系的仙境,都具有某些趋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体,海洋所阻隔的岛屿,非羽仙不行及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其景观抱负的典型化、模式化的结果 壶天模式: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奇中,还以“壶天“或“洞天“为仙境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我国各民族都曾有关于人出自葫芦的神话(刘,1985)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据葛洪《神仙传》载,有仙人称壶公者,悬葫卖药,夜则归宿葫中,有人随壶公入葫,唯见其中仙宫世界,楼台重门阁道此外,“三神山“也被称为“三壶“.据王嘉《拾遗记》:“三壶,则海中三山也。
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如此看来,蓬莱模式也是一个中有空腔的大葫芦,这在王氏父子的《三才图绘》中备有详图概而言之,对“壶天“的偏好,提醒了中国文化中抱负景观模式的又两大构造特征: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围合空间(壶腔),一个连接内外空间的狭口(壶口) 2. “风水“佳穴模式风水说作为中国人关于人——环境关系的信仰体系,是迷信或是科学,实际上并不重,重要的是我们应透过风水说的表层解释体系,探寻其所表达的中国人的环境抱负(俞,1990a,1991a)无论是阴宅或是阳宅的选址,风水说遵循了一个高度抱负化和抽象化的择穴模式,即四神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因阴宅的选址大多可在自然景观中进展,且受现实功利性的制约较小,所以,四神兽佳穴模式的抱负状态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在有选择自由度的山地景观中,这一佳穴模式的抱负状态是:玄武垂头(穴在山脉止落之处),朱雀翔舞(穴前明堂水流屈曲),青龙曲折(左侧护山回环),白虎驯俯(右侧护山抱怀);要求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略作比拟就不难发觉,它与上述的“壶天“模式大同小异原来,中国人为自己和祖宗的来世生活所设计的抱负景观,正是仙境神域。
3. 须弥山模式佛教虽为外源之宗教,但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原以来,渐渐与中华民族原有的信仰体系相互同化、融合,终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局部所以,中国佛教中所编织的佛国净土景观,实际上也表达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抱负景观模式各种佛典对佛国净土之描绘不尽一样,但根本的景观模式是全都的佛典以三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每一大千世界由很多小世界所构成,每一小世界之中心是一座须弥山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所构成;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四周山腰为四天王天;四周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轮围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之中有四大部洲,佛国净土即由很多个这样的须弥世界所构成的如《华严经》描绘的华藏世界,有很多香水海,每一香水海的中各有一大莲花,每一莲化都包藏着很多世界,这是一个“盒子中的盒子“的多重围合和多重岛屿的复合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