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ppt

3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7129759
  • 上传时间:2018-10-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00.50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第一章:陆九渊,The Philosophy of Lujiuyuan,,心学 心即理 格物 朱陆之辨,一. 心学,陆九渊,字子静,生于公元1139年(宋高宗绍兴九年),死于公元1193年(宋光宗绍熙三年12月),江西抚州金溪人他做过几任中下级官吏,晚年知荆门军他讲学于江西的象山,后人又称他为陆象山到明代,王守仁发挥他的学说,他们的学派后来称为“陆王心学”陆九渊的著作有《语录》、《文集》,后人总编为《陆象山集》二. 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同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塞天地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与赵咏道书》)“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三. 格物,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

      他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与李宰书》)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先生云:“……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伯敏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语录》)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Have A Break!,四. 朱陆之辨,性即理与心即理无极与太极为学之方,,1.性即理与心即理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命题是“心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2. 无极与太极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

      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答陆子静》),,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与朱元晦》)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答陆子静》),,3. 为学之方陆九渊:先立其大朱熹:格物穷理,五. 思考,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第二章:王守仁,The Philosophy of Wangshouren,,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他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反对过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右副都御史皇室贵族宁王朱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仁对之进行讨伐,在短期内就生擒了宸濠,为明代封建朝廷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受封为新建伯。

      王守仁手迹,阳明洞,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理学的反动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一. 理学的反动,王守仁早年曾经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的学说去实行他同一个朋友商量,“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怎样格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他那个朋友“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天,没有得到竹子之理,反而病了王守仁自己也是“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也病了于是在一起叹气,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后来,他在龙场,反复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的修养,自以为达到了“彻悟”,断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以上见《传习录下》),二. 心外无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三. 心外无物,“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传习录上》),,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下),Have A Break!,四.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致良知,,1.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答顾东桥书》),,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3.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却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4. 致良知“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答顾东桥书》),五. 思考,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