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代书法作品一览.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45151464
  • 上传时间:2023-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9.01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代书法作品概览序号作品年代作品名称作者字体作品内容特点及书法史地位备注商代武丁时期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殷商巫史殷商甲骨文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周早期康王时期大盂鼎铭文西周金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西周晚期宣王时期毛公鼎铭文西周金文西周著名青铜重器,内壁铸有498字长篇铭文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西周后期厉王时期散氏盘西周金文散氏盘为西周后期厉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

      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战国时代秦国石鼓文篆书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秦代泰山刻石李斯秦篆《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作者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秦代云梦睡虎地秦简秦篆1975年12月在湖北出土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秦末汉初马王堆帛书汉代隶书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其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阶段的文字特征 西汉西狭颂仇靖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 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埔阁颂汉代隶书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

      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广艺舟双楫•本汉》)东汉灵帝张迁碑汉代隶书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 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东汉鲜于璜碑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东汉礼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 永寿二年 (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东汉曹全碑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郃阳令曹全碑》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 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东汉华山碑汉代隶书全称为《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四月刻 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东汉史晨碑东汉隶书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 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 (乙瑛碑) 、韩敕 (礼器碑)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东汉乙瑛碑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东汉石门颂汉代隶书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 (公元148年)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东汉衡方碑汉代隶书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字体方拙朴实 ,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 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 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三国魏宣示表钟繇小楷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三国魏荐季直表钟繇小楷写于黄初二年(221年) 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

      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东晋乐毅论王羲之小楷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东晋黄庭经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黄庭经》了东晋兰亭序王羲之行书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东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行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 “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东晋孔侍中帖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

      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东晋丧乱帖王羲之行书《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 《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东晋十七帖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东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小楷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东晋 鸭头丸帖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